主持人:上午大家重點講了WTO之后對我們政府的體制、行為所產生的影響和很多經濟方面的影響。下午我們還是這樣,也是經濟方面為主,但是有些同志愿意就政治方面的改革,從政府行為方面有什么倡議,都歡迎發表出來。
今天下午報名發言的人數比較多,可能會要開到五點,第一個發言的是江小涓女士,第二位是海聞發言。
江小涓:他們通知我是以企業為主的會,我今天準備的內容可能都不太合適在這兒,學術性稍微差了一點,而且時間也比較短,我先把大家比較關心有點爭論的問題挑出來,因為我覺得直接講什么入世的意義,對今天的會都沒有什么針對性,可能和我準備的內容不一樣。我先講幾個大概的判斷。
從企業角度講,我覺得入世對進出口是沒有明顯影響的,因為我們仔細算過96年到2000年的數字,大概我們有三分之二的進口是和關稅無關的,這三分之二中間,有百分之四十五是加工貿易的進口,降不降關稅是沒有關系的。另外有百分之十二左右是外商投資企業的設備進口,這一塊免稅進口,和現在的關稅減免沒有關系。還有百分之十左右是國內企業技術改造進口的先進設備,免稅進口。五年拉下來,百分之六十七左右的進口是和關稅無關的。但是也有一個可能性,我們的三分之一有關稅的這一部分的進口,隨著關稅的降低,可能進口量會增加很多。我們大概對幾個大的行業看了一下,估計問題都不是很大。
有兩個原因,第一國有企業還有很大的降低價格和成本的空間,包括汽車產業,我覺得中低檔的車國內沒有什么問題,即使關稅明年降下來。還有一個產品,就是稍微高端一點的產品,國內現在外商投資企業進入的非常猛,總體上,我感覺除比較個別的商品之外,我們的進口明年不會有很大的增長,或者說入世對我們的進口會有一個拐點的變化。不大可能出現這種情況。
我們入世以后期望出口好也不大現實,我們現在受配額限制影響出口的比例逐漸在下降,但是這個數字我沒有很準確的拿到,根據不同的材料,大概我們就是百分之十到十五的出口商品和配額的限制有關,而且過去五年的總體情況是越來越多的配額用不完,而不是配額越來越緊,和我們產品本身的競爭優勢有所下降,在一些特別低端的產品上有所下降有關系。至于國外不公平的對我們貿易的反傾銷,反補貼,這一塊將來不會有很大的改善。有可能入世以后,如果我們的出口繼續保持這樣的順差的話,有可能我們會受到國外的反傾銷的投訴增加,因為我們有國有企業這塊,國有企業這塊永遠是個把柄,我97年跟龍部長去歐洲的時候,跟人家講我們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國家,人家根本不信。根據過去二十年的情況看,如果說我們的貿易順差不大,對別人的進口造成不大威脅的話,人家不會管你,但是如果持續保持順差的話,受到的貿易障礙會大一些。
我們感覺影響比較大的是外資,我們承諾比較大的方面,包括開放投資的行業,特別是服務業,我們最近在積極推進對外商開放新的投資方式,就是要有購并的方式來進入中國,這對將來真正入世的影響,在國內市場對外資更大的開放。我覺得,我們對外資的開放,最大的影響,兩個大的方面,一個是更大的范圍進入到生產全球化當中去,第二個,這個趨勢本身也是最近三五年的事情,科技全球化對中國的影響會變得越來越突出。我的體會,八十年代,我們整個思想上的爭論,或者是一些轉變觀念的問題,我們在貿易方面,我記得我上大學的時候,老師教給我們的國際貿易還是互通有無,調劑余缺,后來我們一慢慢接受了這個觀點,我們有,但是別人更好,我們可以買。九十年代爭論在外資,老師講的,我們國內產業,期權性、自主性、配套性,全球化的驅使下,根本做不到。現在有一項非常重要的東西我們擺在非常鮮艷的重要地位,就是技術,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創新能力,可持續的發展能力等等,隨著中國的入世,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大概要把技術從至高無上的地位放到全球鏈當中進行考察,這也是未來的思想轉變的一個過程。
我覺得外資的影響從這幾個方面會有一些爭議,大概介紹一下國內外考慮的角度,我們重點討論兩個問題,一個是技術來源變化的影響,一個是投資來源變化對收益的影響。現在國內外對這個問題,外資的疑慮,去年前年我們在爭論這樣一個問題,國內生產能力和資金大量過剩的時候,干嗎還要持續利用外資?有這么幾個問題,第一是外資對中國經濟影響的控制,我們講的依賴性的問題。第二個,我們會使用不恰當的技術,另外增加技術對國外的依賴性。第三,我們會導致經濟增長的利益外流,第四會影響我們國家的經濟安全。大概在這么幾個點上,大家在考慮和討論這樣的問題。
記得總書記在2000年聯合國千年首腦會議上的時候是這樣的表態,代表我們官方,經濟全球化在發達國家盡享全球化紅利的同時,廣大發展中國家仍然飽受貧窮落后之苦,全球化的靜態利益是怎么分配的,報道一下我們自己的想法。我重點就看看最近我們做的研究,技術的依賴性,投資收益、經濟控制力穩定和安全這四點上,我們有一個什么樣的研究思路。
對于技術來源變化的影響,我們講跨國公司繼續通過入世以后增加在中國經濟中的份額,我覺得它是我們技術來源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變化,過去三十年,技術的跨國流動的方式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七十年代初期的時候,兩個不同國家的企業,完全獨立的兩個企業之間的技術交易是跨國技術流動的方式,大概百分之八十,現在正好反過來,跨過技術轉移是在同一個所有權企業之間進行的,中國企業技術怎么來的?美國通過在中國投資帶進來的投資,跨國投資帶進來的跨過技術轉移,轉移的方式和轉移的載體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這種來源的變化,對我們有什么樣的影響?或者大家擔心什么樣的問題?第一個,大家擔心技術付費會導致財富的外流。當然這個研究,我們拿到特別準確的數據是非常困難的,去年、前年以技術的來源進行收益的分配,我們一百強的跨國企業在中國的狀況,總體來說,給了技術沒有問題,但是給了技術以后,財富是怎么分配的,我覺得這個是對比的問題,你不能設想別人花錢研發的技術會免費給你。我們比較的對象,是國內企業研發是不是花費更多,受國家支持大的技術改造或者發展的項目,我們做對比,大概國外給的技術到中國來,百分之九十以上商業上是成功的,我們大型國有企業在政府的支持下以技術改造得到優惠的技術進步方式三分之二變成了銀行的呆壞帳,哪種進入方式更核算,從靜態的、短期來看是這樣。
第二個問題,會不會跟你要高價,我們覺得從九五年以后,這個情況特別不普遍。它確實跟你要高價,比給其他國家高得多,但是總體來說,這個情況不存在,在中國海外也有投資,歐盟的基本上這些跨國公司,它的母公司在全球海外投資的收益和在中國的投資收益剛好相當,日本我們調演的母公司在海外投資的收益要高于在中國投資的收益。他們都苦笑,中國二十一寸純平彩電敢賣到一千塊錢,所以我根本不可能在技術上要高價。很簡單,九五年國內競爭的態勢基本上壓住了外資企業從技術上索要高價的能力,他有這個愿望,但是沒有這個能力。很多企業說,中國現在的營銷費用比美國的市場上還要高到兩三倍,最終會抑制那些有技術的人要高價。
從長期看,我們還擔心技術的依賴性,我們前面講了,科技全球化,我們的判斷,科技全球化最后就導致技術成為非常普通的商品,技術市場變成一個非常競爭性的市場,這樣的話,有一些特點,根據國外的研究,根據我們國內對四個大行業準備引進外資的企業的調研,大概這個特性是可以證實的,除了三大類技術之外,其他技術越來越象非常不普通的商品,最最前沿的技術,還有就是竣工技術,除了這三種技術以外,技術的商品市場特性越來越突出,第一你可以買到,第二它是買方市場,這樣技術的所有者不可能索取高價。我們對國內四大行業看了一下,比如輕工行業,還沒有一個有品牌有市場份額的企業,有四家國外主導廠商競爭性的報價,包括技術的滾動,包括產品的滾動開發,都含在內,這個基本上是可以成立的。我們現在的技術系統越來越不受國際的影響,受全球分工的影響,八十年代末期的時候,開發一個全新轎車,大概是六個國家的企業提供零部件,到去年的時候,全新的產品開發里面,有七個國家的企業提供零部件。導致一個非常重要的現象,就是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研發能力不能比,技術我們自己有,但是是否有長期的研發的能力,我們現在兩款有全新自主知識產權的轎車,沈陽的櫻花,上海的奇瑞,都是自主知識產權,都是請國外專業的設計的。比國外任何大企業的研發機構省錢很多,快很多,而且效益很高,又便宜又好又快。當然有人問了,現在的全球經濟不景氣,很多公司愿意給你技術,但是不給你技術怎么辦?從科技全球化的來看,這種外來的趨勢越來越普遍,兩個大的趨勢,一個是越來越多的企業研發成果和設計能力作為產品,硅谷所有企業都是賣技術,而不是產業化。中關村三分之二的企業都是自己產業化。汽車行業里面,六七家主導車型之外,三十多家都是獨立設計開發全新的汽車設計公司,就是找這些有制造能力的汽車公司做設計。從技術來源上講隨著技術發展變化的速度加快,穩定性在增加,好的企業,我剛才看香港一個專家,合作一個課題,他講八十年代,有一個好的企業周期是五六年,他說實際上有好技術的企業,由于財務困難,愿意以技術作為籌碼尋找合作方,這個沒有變化的根基。
總體來講,作為技術的供給的一方,不壟斷,我們又是可得的,如果技術研發上沒有比較優勢的話,科技全球化的趨勢給了中國企業入世后更大的空間。
結論就是研發還是嚴禁,是商業決策,因為現在技術變得商品化,比較優勢的原則,就是我們在技術開發上完全是適用的。我們做了一些研究,臺灣追求自主設計能力,發動機都要自己從頭造的汽車行業,走了一圈,發現三十六年的過程中間,汽車出口原來一直都在賠錢干,甚至整個汽車行業,財務上都是不可持續的。臺灣多年被我們嘲笑的汽車工業發展的道路,沒有品牌,沒有自主知識產權,做一些非常不起眼的零部件,但是他在全球的市場,排在二十二位,賺了錢就是比較優勢,就可以自主研發了。這是我們講的技術的觀點,全球化到底對我們有什么樣的影響。
第三個,就是投資收益者的分配,外國人拿了錢,收益上的損失非常大。我們對全球一百強企業算了一個,海外資產的比例高大百分之五十四,百分之八十七不在母國融資的,資金的來源有一半以上是海外來的,平均七家以上是在海外證券市場上市的,投資是面向全球投資的。我挑了一些在中國特別有影響的企業,散了一下,第一個是全國最右邊的是整個的大型跨國公司一百家最大的制造業公司的情況,第二家是雀巢,母國的資金不到百分之十,聯合利華,爭取想成為第一家國內股上市的外商投資企業,它的母國不小,英國、荷蘭,但是海外投資比例占到百分之八十一。美孚,美國石油危機的時候,我們老說美國政府操縱,要倒高價,如果真賺了錢,二分之二要分給海外投資者,而不是拿給布什用。可口可樂百分之六十八的海外融資,大眾汽車,前年底,國內風傳要把一汽大眾和上海大眾合起來,成為一個獨資企業,引起很大的振動,這個企業的海外資產占百分之六十一。這些確實是商業性的公司,全球性的公司。一百家的大的跨國公司,海外雇員比例百分之七十二,海外市場是百分之六十七,和母國各個層面的聯系都非常弱,所以我們希望,就是把它作為一個企業來對待,就是來中國賺錢,不要把這些跨國公司母國的政治背景連得太緊,不要和國家的經濟安全連得太緊,沒有這么多的限制。
9.11之后,領導給我下一個題目,就是9.22之后,對全球石油的影響,他點了一下,海外大的石油公司,大國的傾向是怎么樣,我們做來做去,做不出來,美國的大的石油公司海外資產到百分之八十多,英國的石油公司在中東的資產占百分之六十多,資產非常混合的,很難講,石油經營就是這樣,美國北京五個公司,英國北京兩個公司,最后聽中東的,所有資產都在那兒砸著,不敢冒著被排除出去的危險。這就是跨國公司企業,和母國政治上的聯系比較弱,不能講沒有。
后面是兩個指標,我們都講,全球化的十年,窮的用越窮,富的越富,我們也是用聯合國的數據算出來的,全球化的十年,九十年代全球平均增長速度二點三。出口,發達國家利用他們的優勢,占領全球市場,同樣的,我們全球平均的出口增長速度是百分之六點二,低收入國家,包括中國在內是百分之十一點一。高收入國家是百分之六點一。我們覺得,我們大的數字,全球化的十年,發展中國家,低收入國家,肯定增長得更快,這個數字都散出來了。窮的更窮,富的更富從哪兒來的,全球有四十九個在低收入線上的國家,就是人均收入不到四百美元,這個數字我忘了,大概里面有二十多個,就是兩類國家,一類就是內戰,根本不具備經濟發展條件,還有就是屬于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國家,那種大國就是移民,非常困難。還有就是人口增長特別快,GDP一直在增長,但是人口增長快,就下來了。這里面的四十多個國家,大部分沒有真正進入到全球化過程之中,而不是被全球化排除出去。
國家經濟的安全,不用多講,我們目前直接投資為主,影響是比較小的,大家老在講,如果依賴這么大,一旦國際形勢發生變化,我們會受影響,可能二十年之前是對的,三十年之前那一輪經濟微機的時候,跨國公司的母國意識非常強,一旦出了問題,外圍的國家先壓掉,保母國的就業增長。現在,我們有無數個例子,摩托羅拉裁員兩萬人,本國裁員四千人,但是在中國增產,西門子、朗訊、阿爾卡特,連最最保守的中國企業,日本政府非常不滿意,我們都這樣了,你們還要往中國去,他們說我們只有在中國能賺錢,他們先把別國的扔掉,保母國,現在沒有這種情況了,哪里賺錢往哪兒走。
第一要保持市場的競爭性,組建大集團的做法最最不符合提高國有競爭力的。我們老講組織中石油,中石化,和大的跨國公司比,我們能力太小,我挑了一下,這都是最大的跨國公司,他們在全球是大個兒,在具體的市場上是非常競爭的。十大煉油公司,十家加起來,沒有一家比例超過百分之二十,十家加起來也就是百分之五十多。全球市場是一樣,我算了2001年1月份,最新的數據,十家最得的石油企業,在全球煉油市場上的份額,最大的一家是百分之六,完全是個頭很大,但是每一個特定的市場上非常競爭。
我們希望企業在國內上市,聯合理化老總告訴我,我希望全部在中國融資,稅收給你,就業給你,最后把錢拿走,如果我在中國市場的話,賺了錢都給中國的投資者。我很長時間在經濟口做,很多工業企業的競爭力根本不在企業之內,加工組裝型的制造業,真正制造行業里停的時間百分之十,所涉及的成本三分之一。在這個里面,再使勁,也很難再壓低成本,我們真正沒有競爭力的是在競爭制造之外的流通領域,融資、物流的速度,慢半拍競爭就沒有了。
當然我們再講回來,還要有全球情況下的產業政策,我們講了三類行業不給你,這我們有一些重要的配方技術,特別是和國防有關的技術,最前沿的技術,一些軍工技術,我們成為需要政府的幫助,大力發展。最后我們要注意開放中間的結構調整問題,產業沒有問題,不等于企業沒有問題,總有一部分跟不上速度,會被拋出來,有一個社會穩定的問題,政府多拿點錢,對受沖擊特別大的行業和地區給予大的行業措施,保持平穩。
主持人:下面請海聞先生發言。
海聞:我先談點大的,然后談點小的。想分析一下,入世以后的中國企業需要考慮的一些問題。首先,想談一下加入WTO以后對中國經濟的影響,然后就是加入WTO以后,中國企業應該考慮的一些問題。這個影響,我分成短期、中期和長期,短期一般來講,我的時間段是五年左右,為什么要五年呢?因為我們WTO進去以后,很多結果都是在五年之內會出現,或者在五年以后出現,可以說對貿易的主要影響是在五年。剛才江小涓講不會有太大的影響,我同意再出口方面不會有太大的影響,因為我們的出口基本上是市場化的,而且是分散的,但是進口方面還是會有影響。
第二,處于中期,主要對經濟結構,更重要是對產業結構方面的影響。第三是經濟體制,在十五年之內,為什么說十年到十五年呢?因為中美和歐洲談判的時候,有一個關于非市場經濟的條款是在十五年之內有效。從中國和WTO雙方的估計,我們能夠在十五年之內完成體制轉變的任務。
下面談一個,短期內可能對貿易發生一些比較大的影響。具體來講,反正出口會有影響,一些企業就說我們會有機會,但是更多的可能是我們的進口會增加,原因是什么呢?貿易會更加自由,我們加入世貿以后,開放是三方面的措施,一方面是降低關稅,降低關稅可能影響不是很大,因為只是一個價格的競爭,剛才小涓也講了,我們很多企業仍然在價格上游講價的空間。但是還有兩項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是配額的取消和分銷權、外貿權,允許外商有分銷權和外貿權,這個從理論上就很清楚,關稅和配額的一個最大影響是什么呢?假如我們本國市場是壟斷的市場,那么這個關稅下降,影響不會很大,但是如果配額下降的話,對壟斷的打擊是非常之大的。配額和經銷權,現在從外貿上講,最大的不是關稅,關稅不過是降百分比的問題,最大的影響是外貿權和分銷權,外商企業根本不需要通過外貿公司訂貨,可以直接在中國設點銷售他的產品,這樣原有的企業和行業壟斷都會變得無效,所謂的關稅也變得無效。你認為一些企業還保留百分之十的關稅,或者百分之二十五的關稅,一旦他有了分銷權以后,這個關稅就不重要了。
大部分是三年之后取消分銷權,汽車是三年以后,這個影響是相當大的。
外貿是發達國家比較有優勢的產品,中歐和中美談判當中,他們都是盯著有比較優勢的產品在談判,而且客觀上我們和這些國家有大量的順差,這也是這些國家向中國要大量出口,或者至少要改變現在那種貿易部平衡狀況的一個主要的動機,也是一個原因。
中國未來的發展,我們經濟學家還是比較樂觀,不管是WTO,而且本身奧運、包括中國經濟發展到一個心的階段,經濟增長本身會增加進口。總的來講,加入世貿以后,外商短期的影響就是貿易。
降關稅的情況不需要多講了,基本上降的幅度比較大的。這些數據證明我剛才的觀點,我們現在和發達國家貿易論順差非常大,尤其和美國,這是現在WTO的壓力,要改變現在這種狀況,而WTO客觀上也可以提供這些機會,這是中國方面估計的外貿順差,按照美國方面的估計會更大。
這是目前的比重,這個比重反映什么問題呢?就是說中國雖然向這些國家出口很多,但是目前來講,中國作為第九大的國際貿易大國,但是在歐美當中,我們所占的他們國家的出口比重還是很低的,比如說美國,我們到1997年,只在美國總出口是不到百分之二,從1980年的百分之一點六四到百分之一點五七,基本上沒有什么變化,當然很多是從香港轉口的。看看日本,日本就增長了一倍,尤其是中國和歐洲增長不快,反過來提供了很多機會,擴大他們的出口。
中期對中國的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的影響,來自三個方面,第一是貿易,今后的貿易更加會建立在有比較優勢上面的形成的貿易模式、貿易格局,我們有一些有比較優勢的產業會更加發展,相對更加增加,一些沒有比較優勢的,保護很厲害的產業,開放以后會萎縮,這是一個方面的影響。第二個方面的影響,從投資方面,因為有些產業雖然以前保護很厲害,從貿易角度來講,它會萎縮,但是又開放了外商投資,保護的行業恰恰是利潤很高的行業,比如服務業、汽車,開放以后,我們有雙重的效益,一方面它會進口,一方面它也會投資,尤其是汽車行業,汽車行業最典型的例子,一方面進口的豪華車絕對會增加,這一點上講,中國的汽車進口一定會增加。但是另一方面,中國正好到了國內的汽車消費市場正在形成,而且從勞動力成本的角度來看,中國又到了具有生產經濟型轎車能力的國家,外商紛紛到中國來進行經濟型轎車的投資,這方面來講,中國的汽車工業,尤其是經濟型的汽車方面,外商投資以后,恰恰給了汽車工業一個非常好的發展機會。綜合這兩個方面來看,中國的汽車工業是到了一個新的春天。
還有一方面,經濟增長以后產生影響,中國是發展中國家,和任何發展中國家一樣,一開始是輕工品,到了一定階段是發展建筑業和汽車工業,建筑業是跟住房有關系的,收入達到一定的程度以后,這兩個行業自然就成為自主行業,中國的汽車和住房消費正好剛剛進入一個心的階段,這個階段可以延續十年,十年里帶動的新的變化和中國的經濟增長有關系,我們從這三個方面來看,中國的經濟結構在十年左右會發生比較大的變化。這里講的是貿易問題,我們計算叫做顯示型的比較優勢,根據不同的行業,SITC是國際的標準代號,分成八各行業,后面有一個說明,零是食品等等,一是飲料、煙草,二是原材料,三是石油,四是動植物纖維,五是化工,六是七是機械,八是其他制造業,這些行業一對一對地進行比較優勢,標準貿易模型里面是兩個國家的模型,現在是很多國家的模型。同樣一個產品,我們可能對美國沒有比較優勢,可是對日本有比較優勢。前面是韓國、新加坡和臺灣,我們可以看,從零到四,基本上很多是資源密集型產品,跟美國相比,我們不如美國,游戲行業也不如東南亞國家。可是跟韓國、新加坡、海外相比,跟日本相比,我們有比較優勢。大于一的,就表示中國是有比較優勢的,小于一的,是沒有比較優勢的,中國相對比較強的是第六項,是制造業,九七年看,中國制造業方面的比較優勢,第六項和第八項,這兩方面是最有比較優勢的,一個是制造業和勞動密集型產品。前面有的是資源型的,這是比較優勢的考慮。
我們加入WTO以后,跟發達國家比較一下,可能某些產品的進出口會多一些,有些可能會創造更多的機會,有些會增加更多的進口。還有外商投資對目前中國的影響,目前來講,主要是勞動密集型的產品,因為很多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的產品我們是保護的,進入世貿組織以后,這些行業就必須要開放,更多的我們可以看到,資本密集型的和技術密集型的制造業產品的投資會大量進入,服務業會大量進入。根據這兩個方面,包括剛才我講的經濟發展的趨勢來看,我講的是相對比重,相對比重有些行業可能會相對萎縮,比如土地密集型農產品,資源密集型的制造業,包括紙等東西,還有化工和化工產品,包括制藥業,國產的汽車,應該講,本國的生產會相對比重下降。但是另一方面,勞動密集型的農產品,制造業,包括合資的汽車和服務業、金融業、信息產業、建筑業等等,都會有很大的發展。這里面有一個觀點必須要強調出去,我們整天講挑戰、機遇,都是對企業而言的,我們現在很多的利也好,弊也好,都是站在生產者的角度談的,對行業來講,應該講,對大部分的行業是有利的,包括汽車行業,包括服務業,對我們國內的企業來講,確實是一種挑戰,確實是一種弊,因為有競爭了,但是對這個行業來講,中國的行業,我講服務業、金融業、信息產業,包括汽車行業,由于WTO,這些行業應該有更大的發展,這里面有一個概念問題,外資企業、合資企業算不算中國的企業,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觀點問題,我們必須要打破所謂民主工業的概念,因為這些企業實際上都是我們整個行業的一部分。
我們講香港是一個國際金融中心,并不是因為香港的中國銀行多或者香港銀行多,而是因為全世界所有的銀行都在香港。如果有朝一日中國成為信息中心,是因為世界頂尖的信息產業都在中國。我冬衣剛才小江講的,怎么看待外資企業。我們要考慮利和弊,一定要把產業和行業分開,有幾個政府官員走了,有些東西我們必須把層次分開,對整個經濟來講,就是有利無弊,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對整個中國的經濟來講,對中國人民來講,是有利無弊的,所謂的弊是對某些企業而言的。
最后,我覺得對中國的體制影響應該講是比較深遠的,因為WTO實際上是確定了一個中國必須走市場經濟這條道路的一個從制度上是讓你不能再倒退,我們現在很多東西是政策性很強,取決于國家的政權政府,現在很多東西變成國際上的承諾,加入世貿組織以后,對經濟的影響,體制的影響,第一是確立了改革開放的方向,因為我們改革開放的方向一直是不清的,包括現在為止,什么叫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喜歡計劃的人就強調社會主義,喜歡市場的人,就強調市場經濟,現在很多東西都到了制度的瓶頸,怎么突破?上海帶了一個頭,跟國際接軌,實際上現在整個國家跟國際接軌,不要討論方向的問題,怎么樣按照國際商的方向去做。
第二是對民營企業的發展,不是國有民營的問題,現在制約民營企業發展有兩個問題,一個是行業的進入,不讓你進入,還有是體制上容易受到歧視。第三個是國有企業的產權,這個東西是繞不快了,以前封閉的情況下,效率低一點也可以存在,現在,效率低就不是錢多、錢少、虧損的問題,而是生死存亡的問題。所以,對各種各樣的影響,以后會變得非常尖銳。
第二個是國際競爭,最后一個就是政府和政治改革都會有推動。
對于中國企業來講,加入世貿以后,要考慮兩個問題,一個是企業基本體制的要求,還有一個是戰略選擇。體制要求是這樣的,凡是在競爭性領域里面,非國有或者非國有的控股,是一個基本的要求,也就是說,在世貿組織在國際競爭當中,沒有國有企業的單位,這個話這么說,他不是明文規定的,是通過其他條約來制約的,其中一個原則是公平競爭,它有關于公平競爭的一系列的調侃,它不是說你不能有國有企業,可以有,但是他們有這個東西,而且競爭到一定程度以后,一定是不公平的競爭制約汽油國有企業,當國有企業沒有競爭的時候,他不在乎你,當有競爭的時候,他就拿這個東西找你的麻煩。包括現在我們出現的反傾向,反補貼,都是這個道理,我們從來都是傾銷,所謂的傾銷就是賣得便宜,我八二年到美國去,東西又便宜又好,包括我們汽車業現在出口一定是傾銷,但是只要你對他沒有造成傷害起,他是不會找你麻煩的,傾銷并不一定要構成反傾銷,你必須不能傷害到別人的利益。中國現在大量傾銷,是好事,我們的競爭能力強了,他在乎了,同時對我們的體制上有制約,不能再這樣下去了,因為這樣會阻止你更大的發展。我們考慮,一個是等到企業發展起來再改進體制,或者之在企業有競爭力之前,先把體制準備好。否則在國際上就會有問題,就象我們游泳隊一樣,就象前幾年吃藥的問題,如果我們在人家的后面,他不管你吃什么東西,如果你游在人家的前面,他就想盡辦法查你,前幾年我們很順利,沒有被查到,結果人家想別的辦法查你,在日本就被逮到了,所以你機制沒解決好,早晚是不公平的現象。這個是很重要的。
企業的觀點也很重要,不能想你要保護我,保護要付出代價的,包括政府的補貼,不要以為拿了這個錢是好事,將來是個包袱。講個例子,原來南美國家也有國有企業,他們也私有化,在國際上競爭,結果一家企業遭到了外國的反傾銷,他說我是私有企業,不是國有企業,他說你在轉制過程當中,有重大的資產扭曲,因為政府非常廉價地把這個國有企業處理給了你,你一次性地得到了很大的補貼,不公平,他說你的成本,你的定價就有問題。同樣的道理,他會追你,就競爭一樣的,當你競爭到非常激烈的時候,人家會千方百計地找毛病,從這一點上講,我們企業千萬不要老想著好處,任何好處都是有代價的,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
下面就是戰略選擇,戰略選擇需要考慮幾個,一個是規模經濟的重要性,這是全球化的基本動因,為什么會全球化呢?因為企業發展到一定的程度,尤其是制造業成為主要的產業之后,它的固定成本,科研經費,使得平均成本沒有規模就不行,沒有規模這個成本就降不下來,這就是為什么要全球化,而且靠專利都沒有辦法保護這個規模,以前是靠專利,我做了以后,比如我這個產品生產七年,我積累這個規模個,現在技術趕超非常快,你這個專利還存在著,但是我新的技術趕過你了,所以這時候,就向橫向發展,就要規模,規模的重要性,一個產業不要說什么都干,今天不知道有沒有海爾的人,聽說海爾在搞手機,我認為他戰略上在犯錯誤,所謂的大而全的產業已經是過去式了,韓國的教訓、日本的較,都是經驗,人家全力以赴搞,你有多大的實力跟全力以赴搞的企業競爭?大宇集團為什么破產?就是什么都搞,搞到一個沒有搞成功的,規模經濟非常重要。我講一個正面的例子,萬象集團做得非常不錯,他搞汽車零件,已經成為一個非常有名的跨國公司,它的目標很清楚,就是專著這個,把規模擴大,這是非常重要的。
還有一個理論是產品周期理論,剛才小涓也談了一下技術的轉移過程,實際上是這樣的,技術有一個轉移過程。技術一般來講有三個周期,第一個是新產品周期,新產品的時候,技術基本上是靠科研型的,我們稱之為科研密集型產品,一般都發生在一些科研充裕的國家,象美國。然后到了一定程度以后,技術就成熟了,就到了像日本、德國那些所謂的技術工人,資本密集型蟲月的國家。到了第三階段,把技術融入到一些生產線上,就變成勞動密集型產品,紡織業是這樣,電視機是這樣的,電視機是美國人發明的,到了日本,到了中國,美國現在一臺電視機都不生產。很多企業有動態的長遠優勢,我們不必提早做哪些我們現在并不具有比較優勢,而需要投入很多的這種行業,比如我們現在在講產業升級,產業升級這個東西,千萬要注意,并不是說你急急忙忙搞就能搞得出來的,而且從成本核算角度考慮,有些東西你根本不需要搞,過兩年,你就有比較優勢了。
還有一個是市場需求,我不知道有沒有高科技的產業,因為我是要批評政府了,政府以為產業好,附加值高,整天講發展附加值高的東西,你別忘了,附加值高的都是資本密集型的東西,附加值高指的是資本附加值高,而不是勞動附加值高。所謂附加值高的產品,恰恰是資本附加值低的產品,我們的產品恰恰是知識。我們并不是追求那些附加值高的產品就一定好。很多行業在中國是需要發展的,這個行業取決于追求,取決于收入。我們往往對技術行業的發生,我們一直在考慮,我們能不能有一個實驗室投入進去就做出來,千萬要注意使臣,你有了技術,有了產品,如果沒有市場這個行業是活不了的。美國的依星是最典型的例子,技術是可以的,最后為什么垮掉,因為沒有能力來支撐這個市場。我們的汽車為什么有市場?老百姓到了這個階段,二十年前就發展不起來,在國內形成不了市場規模。
所以企業在做選擇的時候,一定要關注市場,一定要關注你的產業,產業有沒有動態的比較優勢,然后是你的產品,我們講競爭力的話,你的產品是不是比別人有不可替代性,很重要的是要強調一個規模。所以,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后,對我們的企業確實是有很大的挑戰,這種挑戰對整個國家來講是有好處的。
著名經濟學家和企業家對話WTO(1、2、3、4、5、6、7)
訂短信頭條新聞 天下大事盡在掌握!
    新浪企業廣場誠征全國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