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網絡經濟研究中心沈懿博士
美國9.11恐怖主義事件后,全球范圍的經濟恐慌和局勢震蕩仍有蔓延之勢。與此同時,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框架性協議在上月順利通過,中國成為世貿組織的正式成員已成定局。本次APEC會議之后,中國更是成了世界矚目的焦點,中國經濟由于在前九個月保持了百分之七點九的強勁增長,而成了全球經濟中獨領風騷的一個亮點。
形勢無疑是可喜的,但我們不能忽略的是,目前全球經濟中充滿了異常不確定、潛在的變數,有的對我們有利,有的對我們不利。從總體上來看,中國入世為我國經濟更加廣泛而深入地參與全球經濟合作、為下一輪中國經濟增長創造了可喜的條件。但是,在當前國際局勢動蕩、美歐日各國經濟持續衰退的條件下,怎樣利用好WTO對外開放的契機,怎樣平衡全球化經濟對我國帶來的機會和風險,怎樣結合當前我國傳統企業正在進行的以信息技術、互聯網與電子商務為特征的結構性調整和企業轉型的機遇,將直接關系到我國經濟能否繼續保持快速的增長,在世界經濟普遍下挫的局面下仍然一枝獨秀。
如果我們能夠抓住歷史賦予我們的機遇,那么,今后幾年內我國完全有可能迅速地縮短、甚至趕超與美歐等世界強國的國力差距,真正提高我國經濟在國際市場上的核心競爭力。為此,我們有責任及早規劃、調整下一階段的經濟預期與戰略定位,特別是做好預警性的分析和建議。
做好入世后經濟戰略的調整與準備
9.11事件至今一個月內,除中國之外的全球股市、匯市劇烈震蕩。在美國明確表示決意對恐怖分子實施報復性的軍事打擊之后,各大公司競相裁員,消費者、經營者和投資者的信心大幅下跌。雖然各國政府與中央銀行聯手實行經濟干預政策,但收效甚微。
為扭轉經濟增長的頹勢,美聯儲在一個月之內連續兩次宣布降息,從去年的6.5%降低到目前的5.5%,但是華爾街的反應普遍不容樂觀,“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對(美國)經濟能否走出困境我們缺乏信心!倍@種信心的缺乏,我們認為短時期內難以扭轉和消除,原因是這次恐怖事件使得美國和全世界人民喪失了對美國本土的安全感,這種心理與信心上的重創將對投資、市場需求帶來重大、長期的打擊。
美國目前的政策重心都在軍事打擊行動,國內經濟發展明顯放慢,這使得前一階段由于互聯網泡沫破滅而導致的經濟不景氣更是雪上加霜。很多跡象表明,美國經濟已經進入了衰退期。經濟干預政策是在特定條件下的非常選擇,但對于美國經濟態勢的根本好轉以及911事件的全面解決無法產生本質性的扭轉。
如果美國的經濟前景受到懷疑,全世界很多國家和地區的經濟都會受到拖累,9.11事件如此,97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也是如此,都沒能逃離這個“惡性循環”(Vicious Circle)。因此,我們有必要在當前形勢下重新審視與探討我國下一階段外向型經濟的發展思路,做好我國入世后經濟戰略的調整與準備。
不應盲目擴展外向型經濟
改革開放二十年來,中國外向型經濟在總體經濟中所占的比例快速增加,并對我國整體經濟的崛起起到了巨大的發動機的作用。但是,外向型經濟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法寶,如果不分青紅皂白一味地強調“外向型經濟”的作用,對我國經濟在目前國際情形下的下一步發展不僅沒有益處,反而會犯一些致命的錯誤。
以日本與亞洲四小龍為例,這些國家曾經是中國希望仿效的“東亞奇跡”(East Asia Miracle)。但是,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給日本及亞洲四小龍的經濟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至今沒有恢復,相比較之下,中國大陸地區所受的沖擊相對有限。前一階段美國的網絡泡沫一破滅,又立刻波及到日本及四小龍,損失慘重。這次美國恐怖主義襲擊事件,受打擊最嚴重的又是日本、四小龍經濟,以及與美國經濟密切相關的一些國家。
這其中固然有很多原因值得分析,比如日本與四小龍國家在治理結構上的弊端始終沒有得到解決,但貫穿其中一個關鍵的原因或是關鍵的因素,恐怕是和這些國家長期以來過度依賴外向型經濟、過度依賴國際市場,而忽略本國市場的培植與開發有密切的關聯。
比如,日本為了保護少數幾個大財團的利益,在國內長期推行高消費稅和價格管制政策,使得日本的國內市場至今沒有發展起來。至于四小龍,本來國內市場規模就十分有限,再加上長期以來在經濟、政治各方面對美國的依賴,國內市場建設嚴重不足。韓國是在1994年加入被稱為“富國俱樂部”的世界經合組織的,結果1997年金融危機中受國際環境的沖擊最大。
中國在1997年金融危機和這次美國恐怖事件中都沒有受到太大的沖擊,國內經濟反而穩中有升,究其原因正如朱镕基總理在金融危機后所說的,東南亞國家的經驗教訓給了我們一個警示,對于我們既是一種免費的學習,也是一筆寶貴的財富。這些經驗提醒我們不要盲目崇拜國際市場的力量,應該充分估計到外向型經濟對于維持一國經濟長期、穩定的發展所存在的某些弱點。
據統計,中國目前外向型經濟的成分大約占GDP的30%,香港為85%。相比較之下,美國的外向性經濟成分卻只占10%,也就是說,美國的GDP中有90%是用于滿足國內市場的需要,外向型經濟的比重只占了10%,比中國還低。習慣上我們總是將美國經濟歸于高度發達的外向型,實際上是一種誤解。
因此,從一個比較長的時期來看,出于國家經濟穩定與安全的考慮,我國的外向型經濟不應盲目擴展,而應限制在一定范圍之內。我們必須看到,發展外向型經濟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中國經濟現有的很多問題。此外,外向型經濟的選擇與每個國家的客觀情況及特定歷史時期都有關系,象四小龍當年通過外向型經濟獲得經濟騰飛的特定歷史機遇已不復存在了。
以開放促改革,以內貿促增長
當前,中國經濟的蓬勃態勢很象二戰后的美國經濟。
美國自一戰開始到二戰結束以來,經濟上也曾出現了一個持續的高速增長,很重要的一點要歸功于美國經濟當時正在經歷的產業轉型。二戰后,美國在電氣、汽車、零售(連鎖店)等新興行業(產業)方面發展很快,新技術、新能源、新市場、新管理層出不窮,這種轉型給美國國內帶來了非常旺盛的市場需求,由此而帶來的經濟繁榮將美國經濟推上了持續多年的快車道,迅速增強了美國的國力。所以說,911事件對于美國經濟的重創并不只破壞了美國現行的貿易及金融體系,更在于打擊了美國國內消費者、經營者與投資者的信心,進而影響到了美國國內整體的市場環境。
中國目前也恰好處于一個產業結構的調整階段,家電、通訊、旅游、電腦,特別是與IT和與新經濟相關的行業增長勢頭強勁。在固定資產投資市場上,傳統企業由于新經濟的挑戰和體制改革的深化而處于關鍵的轉型時期,怎樣以信息化、網絡化帶動工業化,迅速提高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核心競爭力,已是大勢所趨。
另外,中國城市化和農村城鎮化的發展趨勢,也正在構成一個日益龐大的國內市場,使得固定資產領域的自發投資必將在未來一個時期內成為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支柱性力量。看看上海的崛起和浦東的現代化建設,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
可以預測,在近五年內,基礎設施建設、光纖寬帶網絡鋪設、城市化與道路交通更新、新技術新能源的開發利用,都會有很大的市場需求。這些需求在國際上可能早已處于飽和階段,但在中國卻因為傳統企業的轉型、產業結構性的調整、城市化的大力推進而大有潛力。這種潛力在目前階段可以通過引進與合作開發、縣市的逐級普及來滿足國內市場的巨大需要,還不需要涉及我們最薄弱的技術創新的層面。
以新經濟為例,中國目前移動電話用戶數已經超過了香港,不僅在城市一級開始普及,也進一步轉移到縣與鄉一級。另外,中國的互聯網用戶年底達到三千萬,這是美國在1995年互聯網剛剛開始起步的規模,也就是說,互聯網在美國可能已處于飽和,在中國卻還剛剛開始起步。
從購買力來看,中國雖然城鄉差別很大,但中國現有4億城市人口,相當于兩個美國市場,而目前城市人均收入只有1500美元,如果翻到5000美元將是怎樣的一個市場內需!中國目前的儲蓄存款余額高達7萬億人民幣,據八月底的統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了10.1%,這是一個在去年較高基數上來之不易的快增長;加上國家增發公務員工資和提高社會保障線標準等一系列政策的刺激下,消費市場還在“穩中趨旺”。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近對今年的經濟增長預測作了這樣的調整:一方面把對全球經濟增長的預測由原來3.2%調低到現在的2.7%,同時把對中國經濟增長的預測由原來7.0%調高到現在的7.5%。
所以,面對國內市場的廣闊前景,對照當前國際形勢的眾多變數,我們有理由避重就輕,以“擴大內需,促進內貿”作為我國下一階段經貿工作的主要戰略,并且將我國內需市場的培養與發展,與加入WTO對外開放的契機,與當前我國傳統企業的信息化轉型和產業結構調整相結合,從而真正實現“以開放促改革,以內貿促增長”的戰略目標,以保證中國經濟在未來十年中用高出同期世界主要經濟體的增長速度發展,縮短同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
如何把握好入世契機
首先,以信息化和網絡技術為契機來帶動我國傳統企業的重組與轉型,要樹立新的定位、抓住新的機遇。
互聯網和信息技術是一種重要的工具,但這種工具要真正發揮出它的重組功能,在中國目前的傳統體制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須看到,中國目前大量的傳統資源都還是板塊狀地結在體制內部,無論是電信還是傳媒,無論是商業零售還是批發市場,離真正意義上的開放還有一段距離。有人說,現在擁有互聯網資源的企業沒有傳統資源,而有傳統資源的又不具備新經濟的資源與體制。所以,所謂的信息化和網絡技術帶動企業重組、行業調整,在很多傳統企業看來都還是路漫漫的事情。
但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必將打破原有的一些經濟、貿易壁壘,開放很多原來不開放的領域,從而為我國廣泛和深入地與國際社會在經濟、法律、科技上的接軌,為傳統企業真正融入新經濟,為企業實現重組、轉型帶來極好的機遇。所以,誰能將這中間的資源重新配置,誰能最好地利用信息化和市場開放的雙重優勢,誰就能把握一個個巨大的市場機會。
其次,即將到來的WTO不僅將使中國經濟更全面地與國際市場對接,而且更要按國際規范與市場理念來行事,這對完善我國目前的市場秩序、深化企業治理結構都有重要的意義。
中國經濟這些年的高速增長,很大程度上還是仰仗了一種量的擴張,微觀層面的效率問題、激勵機制、創新精神仍舊問題很大。例如,中國的“市場”與“企業”,這兩個西方經濟學中最基本的單位,在外國人眼里始終還象“黑箱”。我們過去也強調與國際接軌,但是誰接軌誰?很多時候不是我們與國際規則接軌,而是在讓外商和國際市場與我們的做法接軌。
WTO不僅會使中國經濟全方位地與國際市場對接,而且要真正按國際通行規則辦事,這是一個非凡的進步,也是一個嚴峻的挑戰。在中觀上,如何整頓我國的市場秩序,如何打擊股市違規操作,如何杜絕假冒偽劣產品,在微觀上,如何建立合理、透明的企業治理結構,都是棘手的問題。不克服這些障礙,所謂的擴大內需、促進內貿只不過是良好的愿望,都將耗損在這些無效市場中。這方面,政府必須堅定地加強建設與打擊的雙重力度。
例如,中國證監會今年1月至5月發布的各種監管要求比其前十年的總和還要密集;工商系統最近對假冒偽劣市場屢禁不絕的打擊,也是空前的。因為只有完善的市場,才可能造就完善的企業,也才可能培育真正的消費者。
綜上所述,面對當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我國的經貿戰略應該立足于擴大內需,高度重視國內市場的培育與開發。一方面,我國傳統企業正在進行的這場以信息化與電子商務應用為標志的結構調整與轉型,必將為國內提供大量的內需與市場機會;另一方面,加入WTO后,隨著傳統領域的進一步開放,必將為企業轉型與新經濟應用掃除更多的障礙,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同時也將有助于建立公正和開放的市場體系,建立完善的金融制度。
歷史賦予了我們絕佳的機遇,我們應該義不容辭地抓住它,用好它。(人民網北京10月31日訊)
訂短信頭條新聞 天下大事盡在掌握!
    新浪企業廣場誠征全國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