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仲偉志 山東日照、河北唐山報道
從來沒有過這樣的夜晚——7月13日,北京申奧成功——山東日照和河北唐山難以抑制各自的隱秘喜悅。按照北京曾經的承諾,首鋼這艘鋼鐵航母將駛離首都,遷移至傳聞中的東部沿海地區。
從來沒有過這樣的黎明——北京申奧成功后僅10個小時,首鋼黨委緊急開會,重新研究首鋼在十五期間的環保規劃。盡管此前首鋼總經理羅冰生曾多次宣稱從未將整體搬家問題提到議事日程,他們的外宣處處長也強調說,個別工藝落后、效益較差的集團所屬企業的遷移“與申奧沒有任何關系”,但7月14日的這次會議讓所有人感受到了奧運會給首鋼帶來的壓力。
首鋼一向不愿將自己的環保問題、遷移問題與北京申奧聯系起來,他們認為,“這種聯系無形中把首鋼注重環保的形象抹殺了。”然而就是他們,在去年11月30日將中國第一部全面介紹奧運知識的《奧林匹克百科全書》贈送給北京奧申委,意味深長。
首鋼一邊進行產業結構調整一邊對外界說:關于搬遷的事,迄今為止沒有接到任何通知。
“他們不想離開北京,”唐山一位官員話中有話,“他們想盡了一切辦法,不惜代價興辦那些效益不好的非鋼產業。他們可以在奧運會期間停產檢修嘛。”
有人警告首鋼——在遷移問題上,堅持意味著失敗。
日照的李耀剛與唐山的張建忠,他們在不同的地方對本報記者說了同樣一句話:全球所有的大型鋼鐵廠,都是建在海邊。李是日照市原重點項目辦公室主任,為了爭取首鋼遷移到日照,他整整跑了十年,他的日照大辦鋼鐵之夢一直未泯,已醞釀籌劃的由首鋼及外資在日照興建年產500萬噸的日照大鋼項目,剛鄭重寫進了當地的“十五”計劃。而作為唐山鋼鐵集團總經理秘書的張建忠似乎超脫許多,不過,對于前不久首鋼與唐鋼聯合重組的失敗,他面朝大海,一聲長嘆。
日照與唐山,當年都曾經參與對寶鋼項目選址的爭奪。后來,寶鋼花落上海,但這兩座沿海城市在中國高層“要再建三到四個寶鋼”的鼓動下,一直躍躍欲試。再后來,當這個恢弘的計劃偃旗息鼓,它們共同的希望便是等待首鋼搬家——“沒有哪一個國家的首都或者內陸城市建有如此龐大的鋼鐵廠。”李耀剛說。日照:渴望首鋼搬遷過來
多年來,日照人重復著一句話——首鋼要來了。但首鋼一直沒來。
日照營建大鋼鐵的項目設想始于上個世紀80年代初,項目單位為山東省冶金總公司“大鋼辦”。據“大鋼辦”有關資料表明,日照鋼鐵廠計劃分三期建設,一期150萬噸,二期達到300萬噸,三期最終達到500萬噸鋼的建設規模。一期工程計劃生產143萬噸大型鋼材,其中H型鋼123萬噸,重軌20萬噸。對于后兩期,當時的想法是“視市場情況,產品以薄板和寬厚板為主”,這一方案雖然沒有將寶鋼項目爭到手,但日照矢志不渝,項目終于在1993年獲得國務院認可。
“大鋼辦”的項目報告列舉了四條“建設必要性”:一是日照具備建設500萬噸鋼鐵廠的條件;二是有助于實現在2000年全國計劃內產鋼1.2億噸的目標;三是該項目選用當今世界先進的鋼鐵生產短流程工藝,即熔融還原煉鐵—轉爐煉鋼—連鑄—軋鋼,可直接使用煤炭來煉鐵,不需要建焦爐,污水經處理達標后為含鹽清水,排入大海,污染很小,且占地少,成本底,對改進我國傳統工藝將起到示范和帶動作用;四是對山東經濟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推動作用。
山東對鋼鐵的年需求量為1000多萬噸,但包括萊鋼、濟鋼兩大省內主力鋼廠在內,生產總量也不足500萬噸。另外,山東鋼鐵產業一直缺少高檔拳頭產品,日照大鋼項目顯然是該省鋼鐵產業結構調整思路的產物。
在大鋼項目對外招商的同時,山東方面端出了一個飄蕩著天才氣息的構想——邀請因為污染問題而被首都市民“千夫所指”的首鋼遷移至日照。
九十年代初,首鋼被擴張熱情裹脅,曾有在山東濟寧建設“齊魯鋼鐵廠”的打算,意欲在兼并濟寧鋼鐵廠的基礎上擴建。但在此后,“要首都還是要首鋼”的輿論和來自各方面的壓力使首鋼焦頭爛額,擴建不成,生存地位卻受到了挑戰。當時,國家開始實行宏觀調控政策,治理通貨膨脹,大規模擴張受到制約,而中央政府對北京的城市性質和功能也有了明確定位,首都顯然不適宜再擴大鋼鐵工業。由于首鋼自身盲目兼并、盲目投資鋪新攤子、盲目增加人員,資金一度陷入嚴重困難境地。要求首鋼遷出北京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占據壓倒優勢。這給了日照巨大的想象空間。
日照的環境容量巨大。按照最初的設計,該廠擬建在石臼鎮萬平口,廠區工程地質為強風化花崗巖和濱海沉積沙土,是建廠的理想地基。廠區占地絕大部分是沿海灘涂薄地,村莊搬遷很少。廠址與日照港和兗石鐵路終點石臼站相毗鄰,緊靠204國道,海陸運輸條件十分優越。尤其是日照常年不凍的天然深水良港,對于以吃進口礦石為主的鋼鐵廠而言,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日照市兼有內陸和海洋氣候,年均降水917mm,是中國北方雨量最多地區之一,總庫容2.7億立方米的日照水庫和付疃河豐富的地下水資源(可開采量3100萬立方米),足以保障鋼廠以及日照市的用水。此外,山東是獨立電網,對鋼鐵廠的供電有絕對保證。
李耀剛說,日照具有建設臨港大工業的最好條件。具體而言,日照當時的盤算更像是一種聯合投資行為——山東和首鋼陸續限制各自的產量,聯合外資成立一家“高精潔效”鋼鐵企業,主要生產可替代進口的汽車用板等技術含量高的鋼材。
對于這一切,首鋼現任總經理羅冰生基本給予了全盤否定。但事實是,山東省有關部門、日照市與首鋼的洽談曾十分密切,“大鋼辦”便是與首鋼接洽的“全職部門”。
然而事情發展到今天,似乎已變成了日照市的一廂情愿。作為被國務院正式確立的歐亞大陸橋東方橋頭堡,大鋼項目對于還帶著“沿海欠發達地區”帽子的日照意義不言而喻——它將使這座還在吸食著土地養分的農業城市徹底轉型為大工業城市,從而與大陸橋另一端的荷蘭鹿特丹遙相呼應,進而帶動淮海與隴海經濟帶的真正起飛。
對大項目的渴望還緣于日照財政的囊中羞澀——本報記者在當地采訪時,正值日照黨政首腦赴膠東半島考察學習歸來,當談及本地財政一年一個億的收入還不及膠東一個縣的時候,尷尬之情溢于言表。尷尬之后的反思是:日照近年來在水利、港口、公路、鐵路、電力、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上投入較大,但在工業投入方面多有不足,制造業含金量偏低,致使對經濟發展的拉動能力微弱,對日照財政的回報自然捉襟見肘。“我們無法逾越工業化階段,”李耀剛說,“沒有大項目,橋頭堡就是形同虛設,第三產業就沒有支撐,日照的發展就會徘徊不前。”
而假如大鋼項目開建,按照最初的測算,一期工程投資估算即為157.31億元,其中基建投資123.12億元,漲價預備金17.44億元,建設期利息16.75億元,財務內部收益率為14.67%。而如果首鋼搬遷,同樣需要數百億元的投入。如此天文數字的投入,怎不令一個發展中城市怦然心動。
盡管當今首鋼高層一再冷淡日照,但日照市政府一位官員表示,“十五”期間要積極推進臨海大工業項目的建設,“做好大鋼廠等項目的前期工作。”“首鋼能來是事半功倍,首鋼不來,日照仍有建設大鋼項目的必要性。”由此可見,無論首鋼是否遷移,日照大鋼項目仍是當地政府工作的重要內容。“不過,”李耀剛說,“在加入世貿組織后,我們將根據產業形勢變化適當調整工藝及產品方案。”
也有人對日照的決策大惑不解,甚至不以為然——對大項目的暴飲暴食可能導致對理性的僭越。日照美麗、安謐、疏朗,是一個可以出售新鮮空氣的地方,上馬大工業項目與可持續發展的城市經濟定位必然存在沖突,其“生態市”的建設目標將受到嚴峻考驗。對于日照這座年輕的城市而言,建設大鋼廠不僅僅是錢的問題——雖然這是最顯著的問題,也不僅僅是耐心或者勇氣的問題,更是一個發展理念的問題。當所有設計師都加入到精密設計、強力控制、終端結果高于一切的競技之中,要當心工業化像一次拆毀藝術品的過程一樣消滅城市的理想。
一位業內人士指出,首鋼遷往日照,應該會做到雙贏。唐山:更能吸引首鋼?
隨著首鋼燒結廠將遷往河北唐山遷安礦山的消息傳出,一個看起來比遷址日照更具可操作性的構想——把首鋼上游企業遷往唐山——似乎有可能變成現實。
最早提出這個想法的,是全國政協常委、著名環保活動家梁從誡先生等一批知名人士。他們建議,用15-20年的時間,將首鋼的煉鐵、煉鋼、煉焦、燒結和軋鋼這幾個污染、耗能、耗水最嚴重的上游企業逐步遷至唐山京唐港地區。1997年,梁將這個方案作為全國政協委員提案向政府提出,得到的只是當時的冶金部含糊其詞的答復。
據梁先生估算,上游企業只涉及首鋼在京職工總數的30%左右,涉及資產約占首鋼400億總資產的一半,從總體而言牽動面較小。當時北京市正在與唐山市共同投資開發建設京唐港,在京唐港的后方陸域有150平方公里灘涂,具備建設大型鋼鐵項目的經濟地理資源優勢。而且此地距北京較近,便于首鋼公司直接管理。作為北京市參與投資開發地區,企業資產和財務收入將可以繼續歸屬北京市。另外,國家計委、交通部、冶金部和首鋼正在京唐港興建曹妃甸20萬噸礦石中轉碼頭,接卸首鋼所需進口礦石,如果將首鋼上游企業遷入,礦石可直接由碼頭進廠,同時就近使用唐山地區其它原料和能源,從而大大降低生產成本。
京唐港海邊灘涂地價低廉,首鋼搬遷時可最大限度利用土地差增值,降低成本;上游企業遷出后,首鋼周邊地區環境狀況將顯著改善,可使土地、房產大幅增值,首鋼將從中長久受益,但是這些設想中的利潤與榮耀卻不足以喚起首鋼重新創業的激情。
正當首鋼遷往京唐港的設想漸漸淪為酒會談資,業內開始出現一種強烈呼聲——要求京津冀鋼鐵業進行組織結構調整。另一種遷移方式浮出水面。
京津冀地區本是中國最重要的經濟協作區。該地區鋼鐵產業集中度低,結構性矛盾在全國最為突出。據了解,全國共有1500多家鋼鐵企業,京津冀有150多家,年生產能力近2640萬噸;全國產鋼超過50萬噸的鋼鐵企業共有46家,京津冀有11家。但京津冀鋼鐵產品的結構極不合理。除天津市年產80萬噸鋼管及金屬制品還屬特色產品之外,三省市多數產品雷同,高技術含量的板帶產品極少。據國家冶金工業局統計,京津冀建筑鋼材產量是消費量的3.26倍,北京高達5.82倍,而板材產量僅為消費量的40%。邯鋼薄板連鑄連軋生產線雖已投產,但對解決這一地區鋼鐵業結構性矛盾依然是杯水車薪。近年來,整個京津冀地區的鋼鐵企業開工率不足70%,設備利用率較低。
唐鋼董事長、總經理王天義說,京津冀地區的鋼鐵企業長期以來互相爭奪礦產、水資源、項目和市場,互相壓價,惡性競爭。專家指出,只有對京津冀地區鋼鐵企業進行跨省市組織結構調整,整個地區的鋼鐵業才能統一規劃,統一發展,進而根除重復建設和解決結構性矛盾。
2000年初,國家有關部門曾經提出京津冀鋼鐵業調整方案:組建華北(京津冀)鋼鐵集團公司,三省市政府作為股東,把各自的鋼鐵企業資產劃入集團,企業所得稅按比例分成。
首鋼與唐山的第一次親密接觸由此發生。雙方達成的共識是:鋼鐵業調整應分步實施,逐步擴大,以企業行為為主,首先實現首鋼和唐鋼的聯合,之后可待機與河北、天津乃至華北地區其它省份的同類企業進行聯合。
首鋼與唐鋼的產品幾乎全是普通建筑鋼材,雙方聯合之后可解決兩鋼之間的重復建設問題,促進合理的產業分工。聯合后,首鋼便可以將部分設備遷往唐山,使唐山向千萬噸鋼鐵基地邁進,同時滿足了對首鋼環境治理的特殊要求。
去年初,羅冰生在全景網絡參與網上路演時說:“從我國鋼鐵工業的發展來看,面向21世紀進行鋼鐵企業之間的聯合重組是大勢所趨,華北、東北、西南、華中地區的鋼鐵企業的聯合重組是必要的。”唐鋼總經理秘書張建忠對本報記者說,唐鋼本來發展很好,但唐山非常適合發展大鋼鐵,業界也一直流傳著“南寶鋼,北冀東(唐山)”的說法,“我們歡迎首鋼來,”張建忠說,“一旦首鋼唐鋼聯合,不僅對首鋼有好處,對河北省也有好處。”
唐鋼在中國十大鋼鐵企業中名列第九,利潤自1996年以來一直位居第四,地處中國三大鐵礦帶之一的冀東地區,有舉世聞名的開灤煤礦和中國最大的火力發電廠,穿境而過的京山大秦鐵路直抵亞洲最大的資源輸出港秦皇島和新興的京唐港。如此優越條件,為山東日照所望塵莫及。而自然稟賦也喚起了唐山這座城市對于中國鋼鐵工業的使命感,早有建設500萬噸大鋼鐵的計劃。與首鋼的聯合有可能使唐山不戰而勝。
然而,兩鋼宏大的重組計劃最終的結局是——擱淺。使命變成了游戲。
唐鋼董事長兼總經理王天義曾經如此設計:“如果首鋼主力鋼鐵生產設備遷至唐山,唐山將形成800萬噸鋼和600萬噸薄板的年生產能力,將促使唐鋼改變以建筑鋼材為主的產品結構。如果再將首鋼一煉鐵廠和線材軋機遷至河北宣化鋼鐵公司,宣鋼也將起死回生。”
但是羅冰生的想法與王天義是不同的。按羅冰生的初衷,兩鋼聯合后應將集團總部和技術開發中心設在北京,利用北京的人才和區位優勢實現產學研結合,由集團統一規劃、統一銷售,集中資金推進技術進步和產品結構調整。北京方面聯合之后將主要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生產軋鋼精品,而唐山則集中精力發展鋼鐵產業。
羅冰生的意圖非常明顯——將指揮權和決策權劃歸首鋼,只把生產權留歸唐鋼。這是一個致命的問題,直接導致兩鋼聯合失敗。張建忠感慨地說:在中國搞實質性的跨區域聯合,最關鍵的問題就是誰來挑頭,誰當主角,以及合并后稅收歸誰的問題。顯然,在目前格局下,區域經濟思想不可能取代行政區劃經濟。
據悉,就在雙方拍拖之時,河北省五家鋼鐵企業以唐鋼為核心實施了閃電重組,但是,合并之后的稅收是歸唐鋼還是繼續劃歸各地方財政,依然是一個重大障礙。省內聯合尚有利益分配之爭,遑論跨省市。
如今,有意遷往唐山遷安的首鋼燒結廠,與唐鋼無關。那是首鋼的礦山基地。首鋼和唐鋼不是死敵。“我們關系很好,”張建忠說,“來與不來,我們都很坦然。”唐山的神經猶如鋼絲制造,它是中國工業重鎮,不會像其它一些地方,在首鋼面前雙膝會忍不住有些發軟。
但是羅冰生多次說過,首鋼要在京津冀地區、環渤海地區進一步拓展生存和發展空間。他說,發達國家鋼鐵企業的聯合重組早已走在我們的前頭,時不我待。
幾乎所有人都意識到了經濟割據的巨大危害。沒有人反對重組與聯合,但是如今沒有人主動去重組聯合。那些失敗的案例的背后,隱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秘密,它們無情地傷害著我們,更傷害著整個中國經濟的發展。
訂短信頭條新聞 天下大事盡在掌握!
    新浪企業廣場誠征全國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