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單羽青10月21日北京報道 中國在過去五年已發展成熟,它的經濟優勢不但對亞洲的穩定局勢有深遠影響,其策略性角色對全球市場亦日益重要。如果說“9.11”事件導致全球的勢力均衡出現重大變化,那上述有關中國的說法尤見真切。中國憑著新建立的領導地位,大有機會成為任何新世界秩序的核心。
這是摩根士丹利全球首席經濟師史提芬.羅奇在其最新研究報告《中國新的策略性角色
》中指出的。
史提芬.羅奇說,“中國的優勢其實不難理解。在全球經濟日益動蕩之時,中國領導層堅決繼續推行市場主導的改革,無論在1997-1998年的亞洲金融風暴之后,或全球經濟在2001年同步陷入衰退之時,中國的改革者仍然勇往直前。其實,他們本可以全球經濟急轉直下為借口,逐步放棄這些改革計劃。然而,他們卻舍易取難,加倍努力,繼續重整國有企業、開放資本市場,以及建立法治制度。加入世貿只是為改革錦上添花,令中國經濟逐漸開放,與重視規章制度的全球貿易體系接軌。”
“中國在地緣政治上的影響力不容忽視。在全球經濟衰退日益深邃之時,中國作為亞洲經濟火車頭的策略性角色更見重要。由于一直主導區內經濟的日本再度陷入經濟衰退,中國的重要性變得尤其明顯。然而,中國新的策略性角色并不限于對亞洲以至全球經濟的貢獻。中國有潛力擔當同樣重要的地緣政治角色。”
他認為,中國過去五年在改革上所下的苦功,要比世界其他地區加起來的還要多。中國已是廿一世紀全球增長最快速的典范,現已蓄勢騰飛。
但是,史提芬.羅奇承認,世上當然沒有絕對的保證。中國能夠在此關鍵時刻取得成就,并不等于可以從此一帆風順。在經濟領域,中國的任務依然艱巨,需要在積極改革與穩健的宏觀調控之間取得平衡。出口對中國經濟的支持基本消失。好在中國較早時已洞悉有關趨勢,早于6個月前調低出口目標,并主要透過基建開支,刺激內部需求,從而抵銷出口減少的影響。這方面的成績有目共睹:國企及集體企業在8月份的固定資產投資較去年同期上升21%,比2000年取得的9.7%高出一倍多。這種將整體需求從出口轉移至內部消費的策略,足以緩和工業產值大幅調低所帶來的沖擊,8月份的生產數字可作說明:產值較去年同期增長8.1%,與7月份數字相比,只稍低于2000年取得的10.4%。在全球衰退的環境中,中國宏觀經濟的表現令人刮目。
史提芬.羅奇表示,無論在經濟或地緣政治層面上,中國作為亞洲領導者的優勢在“9.11”事件后表露無遺。
“然而,中國不能因此志得意滿,尤其是全球經濟預料會于未來數月進一步下滑。”史提芬.羅奇說,“事實上,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出口增長的數字將跌至負數。鑒于美國消費市場明顯受到‘9.11’事件的沖擊而急跌,我們實難想象中國經濟不會受到影響。此外,由于全球經濟衰退加劇,加上人民幣匯率偏高,中國物價仍然存在下調風險,顯示通縮可能再度發生,因而對近期好轉的國內消費需求帶來重大困擾。近期數據已出現通縮可能發生的征兆,按消費物價指數計算的通脹率由7月份的1.5%(與去年同期比較)放緩至8月份的1.0%。通縮風險愈大,國內消費者將愈可能延遲消費,以等待物價下降才購買。目前消費需求仍保持堅穩,8月份的零售額增長企穩于10%左右(與去年同期比較)。不過,假使通縮風險增加,消費動力將迅速消失。鑒于全球經濟日益動蕩,我們已因應上述風險,將2001至2002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實際增長預測,調低至7-8%范圍的下限。”
訂短信頭條新聞 天下大事盡在掌握!
    新浪企業廣場誠征全國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