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10月19日消息:在全球關注的APEC會議在滬舉行之際,上海市市長徐匡迪與正在這里參與其中CEO峰會的美國微軟公司董事長比爾.蓋茨,昨天中午在會場之外的再度握手格外引人注目———他們共同出席的“上海市人民政府與微軟公司共同促進上海軟件產業發展備忘錄”的簽署,以及隨之為新成立的微軟全球技術中心的揭幕,標志著上海與“微軟”在軟件產業領域的合作無論規模還是層次,均已全面提升。
依照協議,“微軟”將首次在上海建立合資軟件公司;上海市政府將購買最新微軟軟件,全面升級辦公自動化系統,“微軟”及該合資企業則為市政府提供培訓及技術性支援,以協助完成軟件升級;同時,“微軟”于5年前就在滬建立的亞洲技術中心將升格為全球技術中心;此外,雙方還將攜手展開“設計師”計劃,加緊培養軟件專業開發人才,“微軟”承諾為之傳授最新的知識技能。
必須指出的是,無論是建立合資企業、升格技術中心,還是共育開發人才,簽字時上海與“微軟”都著重強調,“合資企業的產品,技術中心的服務,共同培養的人才所提供的將是面向‘全球客戶’的網絡支持技術!”
這一切,也正如徐匡迪和比爾.蓋茨對之的一致評價:“毫無疑問是彼此面向未來的戰略性雙贏攜手!”
雙贏的判斷恰如其分。就上海而言,面對全球經濟一體化和知識經濟數字時代的來臨,以及“入世”的機遇與挑戰,如何率國內之先,加快實現軟件產業的跳躍式發展以及軟件人才的開發,早已成為正在加緊實施數字化大都市計劃的上海著力進行的當務之急。
回顧以往,中國軟件產業滯后嚴重,在IT業所占比重不過是硬件產業的10%,與發達國家起碼的1:1比例距離甚遠。而滯后的軟件業必然在一定程度拖了信息產業乃至整個經濟發展的后腿;同時,盜版的盛行、用戶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的薄弱又影響著軟件業發展的外部環境;此外,軟件人才的奇缺亦極大阻滯著軟件產業的發展。調查表明,我國“十五”期間需要20萬軟件人才。去年全國培養的專業人才為4.1萬,雖比上年有所增加,仍但遠不能滿足需求,更何況現實經傳統模式培訓的人才構成并不合理。從而導致國內軟件企業舉步維艱,壯大更難。
盡管困難頗多,但近年來國內軟件業還是進步不小,年均增長28%;去年實現總銷售額六百億元;軟件技術人員也升至十八萬人。
如何抓住機遇,培育發展軟件產業以適應未來需要?近年來上海已作了大量的努力。首先,在懲治盜版的同時,政府積極倡導使用正版軟件,宣傳全社會保護知識產權。正如昨天比爾.蓋茨在聞聽徐匡迪市長關于市政府決定購買最新微軟軟件以及正在倡導全市各級政府部門杜絕盜版軟件的介紹時所評價的,包括上海在內的越來越多的政府定單表明,上海乃至整個中國在保護知識產權,推動軟件業健康發展的長遠眼光和不斷取得的成績。
同時,為改變軟件工程師僅有1.1萬,人均產值不過2萬美元的現狀,以實現未來幾年,軟件業保持長期高速發展勢頭,使信息產業在“十五”期間成為六大支柱之一的目標,上海抓住機遇,發展軟件的企業和人才培養。僅今年就開辦了被喻為上海國際軟件產業“黃埔軍校”的上實軟件工程學院;建設了國家級軟件產業基地;建立了上海軟件對外貿易聯盟。
而在發展軟件業的過程中,上海始終與國際著名軟件企業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先后與美國“微軟”、“SAP”、“歐雅集成”,以及日本“歐姆龍”等等軟件名企在浦東軟件園等地建立了培訓中心、技術研發中心和開發基地等。這些舉措,使上海緊緊跟上海外日益增長、快速發展的軟件市場的步伐,縮小與發達國家、尤其是同等發展中國家軟件開發和銷售水平能力的差距,提升上海軟件業在全國及世界市場上的品牌檔次和競爭實力。從而充分發揮在技術、市場和管理方面的優勢,向海外市場,尤其是歐美市場發起了沖擊。
當然,積極發展與上海在軟件產業的合作對于“微軟”這樣的國際軟件巨擘同樣是極富前瞻的戰略舉措。正如“微軟”一位高層人士昨天所說,“微軟”自1992年就已進入中國,盡管也曾遭遇失敗,但對中國軟件業發展信心和對中國軟件市場的看好始終不變。因為,中國軟件業的發展對“微軟”而言也意味著更為巨大的機遇。
合作需要眼光,合作必然雙贏!
訂短信頭條新聞 天下大事盡在掌握!
    新浪企業廣場誠征全國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