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杰
“擇業”成為一種社會生活現實,完全是近年來才出現的新現象。隨著我國的就業制度、用人制度、醫療制度、住房制度、養老制度改革的日益深入,許多原來由單位履行的社會職能正逐漸社會化。國家就業體制改革的目標是以市場選擇為根本取向,以自主就業為主導模式,以素質能力為競爭之本,形成與計劃經濟迥然不同的就業機制。這就是說,在未來
一個時期,人們就業的自主性將會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程度,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擇業。
從價值觀念層面上看,改革開放以來,人們身上最重要的變化表現在:開始從重理想向重現實的方向發展;從重義務向重利益的方向演變;從重集體向重個體的方向轉化。但是,價值觀取向有上述變化態勢,并不意味著人們完全放棄了前一方面而極端地向后一方面傾斜,在傳統取向與現代取向之間尋求平衡,仍然是當今人們價值觀念的一個根本性特征。在許多表層觀念比較容易變化或進行更新的同時,一些深層次的核心觀念仍然保留著社會主導文化的色彩。
擇業是受人們價值觀念所支配的一種社會行為。因此,要描述、解釋和預測人們的擇業態勢,就有必要了解人們的擇業價值觀念及其作為具體表現的擇業意愿。
當今人們的擇業觀呈現以下幾個重要特征:
第一,單位意識或“皇糧”意識正在一定程度上淡化。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人們的自我意識在增強,生存發展機會在增多,人們在考慮從業問題的時候,更少前輩們身上那種較強的依賴心理,更愿意選擇無拘無束的從業方式。于是,不去單位打卡上班,不看上司的臉色行事,沒有復雜的人際關系漩渦,每天靠自己的知識和技能獨立勞動以求得生存的就業方式便隨之成為現實。
第二,更強調職業能否為實現自己的價值提供機會。近年來的一些實際調查結果表明,當今青年擇業首先考慮的因素是職業能否為自己提供良好的發展前景,能否為發掘自身潛能、實現自我價值提供機會。由此可見,人們已不再將職業僅僅當作謀生手段,自我實現這種高層次的需要正逐漸凸現出來,已成為支配人們從業行動的首要動因。
第三,隨著“鐵飯碗”意識的淡化,職業風險意識正在提高。在近些年的同類調查結果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明顯的趨勢:在影響選擇職業的因素方面,過去曾受到極度重視的“職業的穩定性”這一因素,越來越被不少人放在較不重要的地位上,它總是被排在“職業所能提供的發展前景,實現自己潛能的機會”、“職業所能帶來的高收入”這兩個因素之后。無疑地,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職業風險意識正在人們中間形成并得到強化。
第四,職業流動意識進一步增強。可以說,“跳槽”心態也是擇業心態的一種獨特表現,只不過它是從“再次擇業”的角度表現出來的。與自主擇業相伴而來的是,職業流動的速度和程度在加快和擴大。據北京一家研究機構近來的調查,在2002名16至35歲的北京青年中,有25.6%的人曾經換過工作單位。而在最近3年內換過單位的情況是:換過1個單位的人占12%,換過2個單位的人占4.9%,換過3個單位的人占1.7%,換過4個單位的人占0.3%,換過5個單位的人占0.4%,換過6個及以上單位的人占0.4%。可見,當今人們的職業流動率已大大提高。
第五,擇業上的自主意識、能動意識逐漸凸顯。北京青年在選擇職業時,最傾向聽取意見的對象依次是自己(59.3%)、父母(19.0%)、朋友、同學(9.9%)、周圍大多數人(5.8%)、其他(2.5%)、新聞媒介(2.4%)、黨團組織(2.1%),這是在北京近期進行的一項調查的結果。可以看到,有近六成的青年在選擇職業時是自己作主的。也就是說,當今青年在擇業上的自主性或者說擇業上的獨立意識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程度。
正是在這種社會大背景的影響下,同時受到相應的價值觀的支配,一些個性較為突出、具有一定知識與技能、社會生存能力較強的人,最早進入到自由職業者的行列中。于是,“自由職業”既成為他們獨特工作方式的代名詞,同時又成為他們獨特生活方式的代名詞。
作為一種社會現象,自由職業的出現有其合理性。第一,作為一種結構分化的合理性,它是職業類型多樣化的一種具體表現形式。我們的社會正經歷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型。傳統社會的一個根本特征是它在結構上的封閉性、同質性、單一性,因而缺少流動,缺少活力。現代社會作為一種更加復雜的社會系統,在結構上則必然具有開放性、異質性、多樣性,具體表現在,隨著社會發展的需要,行業的類型將不斷增加。與此緊密相關的是,職業的類型也會越來越細致。
第二,作為一種價值選擇的合理性,自由職業是多樣化價值選擇的結果。價值觀的多樣化是開放社會、復雜社會的必然結果,它將導致人們在行為方式、生活方式方面的豐富多彩,并進而引起從業方式的多樣化、個性化。自由職業者的出現,以彈性的方式,及時彌補了傳統職業結構的空缺,履行了社會運行所需要的特定功能。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開放程度的加大,社會發展需求的增多,加之社會政策方面的調整,從事自由職業的人數正在逐漸增多。他們大部分集中在大中城市,據上海勞動部門統計,該市的自由職業者有近50萬人。
大多數自由職業者都是年輕人。這些人不僅有著較強的獨立意識,而且有著一技之長和社會適應能力。正因為這種職業隨時存在風險,所以他們以較前沿的知識和較先進的技能占領社會新興職業崗位的趨向也特別明顯。例如計算機、網絡等現代信息技術行業,市場營銷策劃、廣告策劃、媒體運營策劃等策劃行業,企業管理咨詢、平面設計、資本運作、融資代理等新興現代市場行業以及寫作、翻譯、文秘、家教等較“傳統”的行業,都是自由職業者所熱衷的從業領域。他們中不少人具有較高的學歷或受過某種較專業的訓練,他們重視個人的自由與個性,追求工作的創造性與成就感,且把較可觀的經濟收入作為一種合理的追求。
自由職業在我們的社會中畢竟還算是新生事物。盡管一些傳統觀念還影響著人們對自由職業者的看法,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自由職業的社會角色、社會地位和社會貢獻必將得到人們的承認,自由職業者的社會聲望和社會評價也會逐漸上升。
更為重要的是,自由職業者的生存發展問題得到政府越來越多的關注,開始制定相應的政策法規。北京、上海以及許多大中城市已經對自由職業者的養老、醫療保險作出了規定,逐漸健全的社會保障措施將為自由職業者解除種種后顧之憂。這就是說,過去被視為非正當的自由職業,正在被更全面地納入正式的社會職業體系當中,自由職業者將更充分地享有與其他職業相同的社會權益。
手機鈴聲下載 快樂多多 快來搜索好歌!
    新浪企業廣場誠征全國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