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分子的重大責任在于明確地把危機普遍化,把特定的種族或國家所蒙受的苦難賦予更偉大的人類范疇,把那個經驗連接上其他人的苦難。知識分子的職業(yè),是一種充滿精神冒險的痛苦的職業(yè),即智慧的痛苦。一個知識分子如果不與現實世界中的苦難和危機發(fā)生任何關聯(lián),有智慧而無痛苦,勢必蛻變?yōu)橐话銓W者和文人。
——薩伊德
“種種不合理妨礙了一個國家財富的創(chuàng)造、積聚,并造成已有財富的被浪費,最終結果導致國家貧血”
茅于軾說,中國為什么窮?革命者、政治家、學者和一切懷著“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人都會思索這個問題并得出自己的答案。作為搞經濟的,我在《誰妨礙了我們致富》一書中和我平時的觀察中列舉以下妨礙我們致富的司空見慣的事情——
你跑步追趕公共汽車,剛要跨上車門,售票員卻把門關上了;
你沒在信封上寫上郵政編碼,信被郵局退回來;
大街上有人吵架,圍觀者眾,因而阻塞交通;
紅燈搶行,岔路口亂作一團,彼此動彈不得;
執(zhí)法人員把亂設攤位小販的貨物掀翻在地,甚至把小販的三輪板車扔上卡車拉走;
開會時因某人遲到,大家等上十幾分鐘或者更長時間;
街上的坑挖了填、填了挖;
只植樹不養(yǎng)樹;
收款單位貼出通告,請顧客自備零錢;
假冒偽劣產品霸市,貪官污吏中飽私囊;
置個人利益于國家利益之上的壟斷行業(yè)——水利、電力、郵政、通訊。
某市限定了供水量,若超出定量則繳納數倍罰金,此規(guī)定,使個別偷水現象演變成普遍,即水流而表不走。我曾在該市看見工人在制作一種精密水表,說是防止偷水用的。如果該表上市,讓老百姓強行購買的話,集體不道德行為將導致集體利益受損,霉運均攤在每個人頭上。此為損國不利己之一。
之二,郵局規(guī)定印刷品內不準夾信函,因而,郵寄印刷品時不準封口,要檢查。如果寄書,與書有關的信則需另裝信封。這樣,分撿、投遞一次完成的工作量要增加一倍。這項損國不利己的規(guī)定可造成國民經濟損失上千萬元。
損人損國即不道德。道德水平高,社會成本低,就是說,社會的信用度越高,富裕程度越高,德國地鐵既沒售票又沒檢票,乘客自覺買票。高信用度使人力用于更需要他們的地方。反之,一個道德低下的社會,動用法律這個代價高昂奢侈品的次數越高。
刑事犯罪是顯性的破壞法制,不健康的不利于社會進步的書報刊,它的犯罪是隱性的。它的出版暫時利于作者、出版社、銷售者,而損害長遠的是社會肌體。逃不掉的是,生活在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要為社會傷口的愈合付出代價。壞書造成社會思想化膿,購物券導致國家經濟失血。
上述例子只是妨礙中國致富河流中的幾滴水,它們的共同特點是妨礙了一個國家財富的創(chuàng)造、積聚,并造成已有財富的被浪費,最終結果導致國家貧血。這類事情,追根溯源,每個人都有使國家致富或變窮的責任。那么,改變一下你辦事的習慣,國家財富就會有所增加,從而,你所支付的同樣勞動就會得到更高報酬。就是說,一個人物質生活的豐欠,不僅取決于本人所創(chuàng)造的價值的絕對量,而且還取決于同一個社會中其他人的工作質量和效率。例如,中國醫(yī)生一天之內的門診量比美國醫(yī)生多數倍,但待遇少數倍。于是,有醫(yī)生移民發(fā)達國家。發(fā)達國家的勞動效率使他得到合理的高收入。
從經濟學觀點分析,種種人為使然的不合理使生產潛力得不到發(fā)揮,人們的勞動沒用于生產,而是用在了抵消別人勞動成果的努力上,還有浪費普遍存在。
這些點點滴滴的磨擦因為滴漏了國家的財富,也妨礙了個人致富。所有致富人的口袋中,最癟的是農民,貧困地區(qū)的農民。他們因為貧困,處于事實上的二等公民地位。劃分等級的社會,是不公正的社會,有良知的知識分子不能熟視無睹。作為搞經濟的,是有責任的。
1993年,他開始了“以好帶壞”的責任實驗,即以“民辦小額貸款”的方式使農民口袋鼓起來。
“一是出于道義上的責任;二是通過這種方式了解農村”
1993年9月,茅于軾將個人現金500元交給山西臨縣湍水頭鎮(zhèn)龍水頭村教師雒玉鰲。茅于軾嘗試用民辦小額貸款的方式幫助農民救急解困、脫貧致富。他說:“一是出于道義上的責任;二是通過這種方式了解農村。”
“城市家庭是消費家庭,需要儲蓄,農村家庭是生產單位,需要資本。把城里的儲蓄變成農村的資本。”茅于軾欲以此方式實現“縮小城鄉(xiāng)差別,緩解社會矛盾”,達到人類平等、共同富裕的理想。
那么扶貧對象的條件?茅于軾說:“一、有資源;二、有勞動力;三、愿意勤勞致富。”
基金分兩種。一是扶貧基金,二是付息基金。付息基金利息每月1%。茅于軾問雒玉鰲受貸者能否承受?雒答,在貸不到信用社資金的情況下,私人高利貸盛行,最高利息達到15%。我們只有1%的利息,要借錢的人自然會轉向我們。茅于軾規(guī)定基金用途主次:教育、醫(yī)療、生產。鑒于茅于軾的社會知名度和熟悉者對他的信任度,他身邊逐漸聚集起助他實現理想的群體——有不求回報的扶貧資金捐助者,如新加坡一普通工薪人員交茅于軾一萬元,明確專款專用于龍水頭村教師工資發(fā)放,每月220元。大連一教師出資11500元,茅于軾捐助20000多元。扶貧資金除外,還有能拿每月6%利息的投資者。8年來,城市儲蓄源源不斷變成農村資本,迄今達11萬元。茅于軾說,8年間共貸出514次,其中醫(yī)療貸款109次,教育貸款7次,生產貸款398次。還貸情況良好,有推遲還款的,但沒有賴賬的。1996年,茅于軾在龍水頭村調查借貸、管理情況。借款人對茅于軾表示:“公家的錢可以不還,茅老的錢要還,這是你私人的錢,私人的錢是辛苦錢,要還。”特別是讀書的錢,農民對孩子的教育是:“上學的錢是借來的,要還的,你要好好念書。”
8年來,茅于軾每兩周給雒玉鰲寫封信,告知集資情況和問詢借貸管理事宜。雒玉鰲一一匯報。茅于軾的每封信,龍水頭村民識字的自己看,不識字的雒玉鰲念給他們聽。城市文明、市場經濟概念、為什么要納稅、人類平等、公正的思想逐漸滲透著小山村。最初,農民很不理解茅老的“男女孩子讀書,女孩子貸款優(yōu)先”的思想。茅于軾在信中闡述:“若想提高農村人口素質,母親素質是關鍵,因而女子讀書是擺脫愚昧、提高素質的關鍵。”農民是否能理解這樣的話,茅于軾說:“理解是時間問題,幫助農村女孩受教育是城市人應盡的道義。”
“不是把你們頂上了天,是平等”
今年7月,雒玉鰲第一次進京第一次進城。他向媒體介紹基金給龍水頭村帶來的變化:8年前,村里只有一臺黑白電視機,現在家家普及。還有12臺VCD、6部手機。女孩子讀書比例逐年增加。農民使用基金從事生產的回報率100%。隨著物質文明的提高,精神文明的變化是,打麻將的沒了,大家都忙著掙錢。去年,龍水頭村民3天之內交齊稅款和“三提五統(tǒng)”款項。
試點成功了,茅于軾總結出五點:一、扶持了有生產能力而無資金的人;二、遏制了高利貸;三、6%的利息使城市人的儲蓄比存在銀行合算;四、政府增加所得稅收人;五、救急不救貧的錢改變著農民習慣性的等靠要的懶惰思想;六、緩解了社會貧富矛盾。茅于軾的理想在龍水頭村得到光明印證,他欲使理想擴大化。
1996年,茅于軾將籌集到的5500元交給班家洼村某村民,期望他像雒玉鰲一樣讓他放心。但結果是,該基金成為該村民去太原打工的資金。政府也曾想將龍水頭村的成功經驗推而廣之——給某村干部2000元基金,該干部私吞基金的結果令茅于軾憤怒而遺憾。于是,出資者慶幸,茅老找對了雒玉鰲,雒玉鰲難得。結論是:難得之人成了民辦小額貸款成功的條件。茅于軾的認識是,雒玉鰲不具普遍性,偶然的信用保證不能替代必然的制度保證。“建立健全民辦小額貸款的制度是推廣普及的關鍵,”他說:“現在面臨的問題是如何把這項個案研究變?yōu)榫哂衅毡椴僮饕饬x的制度來推廣。”特別是最近一薛姓青年的來信讓他呼吁推廣的緊迫性。
緊鄰龍水頭村一薛姓農民的母親因病去醫(yī)院,因沒有1000元押金,回家了。很快,薛母病故。薛姓青年致信茅于軾:“難道我的母親就值1000元嗎?……假如我村也有基金,我的母親是不會死的。”最近,茅于軾給中專文化的薛姓青年在北京找了工作,不久他將進城。據國家發(fā)展前景預測,60%的農村人將成為城市人。茅于軾說他只是幫助年輕人提前進城了。茅于軾要薛姓青年學普通話,普通話是和城市人溝通的第一步。
“縮小城鄉(xiāng)差別,”茅于軾說:“不僅是物質上的脫貧,精神改良可同步進行。”茅于軾一手輸送資本金,一手教村民在缺水的環(huán)境中如何保持個人衛(wèi)生、如何膳食合理化、要吃碘鹽、優(yōu)生優(yōu)育、植樹造林、學說普通話,特別要學會說“對不起”、“謝謝你”、“請原諒”。人和人之間要平等交往,不能見官就怕,見民就欺。
雒玉鰲回鄉(xiāng)后,8月8日致信茅于軾:“北京之行,對我來說是人間天堂的幸福,只感到消費太高。”雒玉鰲感慨:“城市人沒有錢不能活,農村人沒有錢能活。”因此,他呆在旅館里不敢上街。他在信中感謝茅于軾:“您老、湯敏先生、央視人員給我們豐盛的待遇,把我們頂在天上了。”茅于軾回信:“不是把你們頂上了天,是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市場競爭中有同樣的打分規(guī)則,道德判斷沒有貴賤之分。”雒玉鰲曾對茅于軾家的抽水馬桶表現出不可思議和羨慕,“我們吃水都困難……”茅于軾看在眼里,他擔心:“怕從小在缺水環(huán)境中長大的雒老師思想上有變化……”因而,對現已是村黨支部書記的雒玉鰲,茅于軾有意提醒:“你要注意以平等的態(tài)度對待村民,時刻警惕滋長惡劣的村霸作風。”8月22日,雒玉鰲回信:“感謝您再一次提醒對人要平等的態(tài)度。”“昨天,臨縣人民銀行受山西省人民銀行委托來我家了解‘基金’一事,從他們的說法中看出想介入此事,想修改‘基金’做法不完善的地方,同時進行監(jiān)督。我認為這樣很好,您老意見如何?”
“別人的窮困并非與我無關”
現年73歲的茅于軾,對“基金”有很多想法。但感覺體力一年不如一年。8年前,他有扶貧之心亦有力,如今是有心無力。其心愿,在周邊地區(qū)辦培訓班,請雒玉鰲介紹管理經驗,建立完善基金制度。城市方面,茅于軾建議退休老干部、政協(xié)委員牽頭集資。他憧憬:“每個省有10個老同志干這事,農民脫貧致富的速度會加快,城鄉(xiāng)差別會縮小,社會矛盾會緩解。”
“別人的窮困并非與我無關。”茅于軾多次強調此話并舉例:“美國中產階級有三分之一家庭每月出20美元援助窮人。以好帶壞,使之平等是文明是道義。”中國貧困地區(qū)的農民因為貧困,處于事實上的二等公民地位,地位的不平等使貧困的更加貧困,積累的矛盾愈發(fā)深厚,茅于軾所做的不僅是一個經濟學家應盡的道義,更是從整個人類社會進步、治國安邦、富國強民的大意識中思考并付諸行動。
龍水頭村是他付諸行動的一大步,其他點滴小事亦印證著他的思考。今年,茅于軾去西部某市講學,他提出一以貫之的條件:不要隆重接待,要節(jié)省,一切從簡。理由是,你的一丁點享受能導致西部褲帶緊上加緊。他乘坐的政府車輛經過道路收費站時免費通行。據他調查,當地政府車輛不交買路錢。由此,茅于軾聯(lián)想他到東南部考察,記憶中沒有不交費的事。因此得出,貧富差距之因,一市場,二特權。政府建立制度破壞制度的特權思想是導致貧窮落后的原因之一。之二,特權思想導致人民對政府的信任度降低。西部大開發(fā)中茅于軾強調“特別要警惕資源配置問題,是權力配置還是市場配置。如果資金大多集中在政府手里,人們眼睛盯著政府,市場的發(fā)育成熟將荊棘叢生。”
克己富民,貫穿在茅于軾的行動中,如他拒絕小車接送,理由是:來回空跑,不經濟不環(huán)保。多少人勸他,年紀大了……他不解釋,只說,你們不懂。飯桌上,他打比喻:“城里人是有飯吃,沒肚子;農村人是有肚子,沒飯吃。”城里設花壇,建雕像,銀行郵局鋪大理石地面……他認為“填飽肚子”比“穿美麗衣衫”更迫切。
“不管窮人不行,即使有政策,但對窮人沒有有效的致富措施也不行”,欲使窮人翻身,茅于軾呼吁政府采取三種方法:一、大規(guī)模的收入再分配;二、提高富人的生產能力;三、向窮人直接投資。民辦小額貸款,在這條切實可行的消滅城鄉(xiāng)差別的道路上,茅于軾呼吁民間有社會責任感的老同志發(fā)揮余熱,與他同行。文/本報記者李彥春
手機鈴聲下載 快樂多多 快來搜索好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