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冉孟順馬騰深圳、北京報道
中信醞釀金融控股集團
中信要有大動作了。在對廣州、深圳、香港等地的金融業務進行一番巡視后,中信公司副董事長兼總經理孔丹日前在香港表示,中信集團擬將旗下金融業務公司包括中信證券、
中信實業銀行,以及中信嘉華銀行進行業務整合,成立一家金融控股公司,業務涵蓋銀行、證券、保險等,嘗試混業經營。出于謹慎,孔同時聲明——所有重組均需監管機構批準后始能落實。
這將是繼中銀重組初步成功后,國內金融機構整合的又一案例。此前,中銀國際被允許在內地進行A股承銷和買賣,而且中銀集團也拿到了保險牌照,中銀集團被認為是實現了混業經營的突破。有這樣的先行者,對于中信集團而言,成立金融控股公司步其后塵,恐不會只是紙上談兵。
來自中信公司的有關人士進一步證實說,該控股集團的籌備工作已接近完成,正待高層審批。他同時透露,該集團公司成立后將獨立在海外上市,但紐約市場不在考慮之列,在港上市的可能性較大。這位人士指出,有關金融控股集團的消息待半年之后可望明朗。
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簡稱中信公司)系由前國家副主席榮毅仁于1979年10月4日創辦。目前擁有38家子公司(銀行),其中包括設在香港、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荷蘭等地的子公司;公司還在東京、紐約、法蘭克福設立了代表處。中信公司的業務主要集中在金融、實業和其它服務業領域。截至2000年底,中信公司的總資產為3586.10億元;當年利潤為25.35億元。
有關資料顯示,中信公司的金融業務占到其利潤收入的80%以上。其中的境內全資子公司中信實業銀行、中信興業信托投資公司;境內控股公司中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信誠保險公司;境外全資子公司中信(香港)集團、控股上市公司中信嘉華銀行等金融企業都是同行業的翹楚。
此次中信高層透露的整合計劃,很大程度上將是中信原有金融業務的重新架構,以期在未來的競爭中取得先行的優勢。雖然中信組建金融控股集團的消息事發突然,可能來自中銀重組的刺激,但實際上,這樣的構想,中信已經醞釀多時。
中信國際研究所一向有“中信智囊團”之譽。據該所一位人士介紹,研究所早就開始了有關金融控股集團的研究工作,該所參考了歐美日金融控股集團的歷史發展改革和現狀,對于金融控股集團的內部制度設計和外部監管都有充分的研究。
據介紹,實行混業經營的歐洲一直就有涵蓋證券、銀行、保險等基金諸多業務的金融控股集團。而美國長期以來實行證券與銀行的分業經營,其金融控股集團僅包含銀行、保險以及基金等業務。但是,實行混業經營已是大勢所趨。事實上美國已經逐漸放開了分業經營的限制,成立金融控股集團已成為國際潮流。中信當然會緊隨此潮流。據有關人士透露,成立金融集團,是中信高層多年追求的夢想。因此,中信旗下的金融業務整合不會僅局限于銀行業務重組,而可能是將包括銀行業在內的證券、保險、信托等金融業務整合在一金融控股集團之下,其金融航母的輪廓已悄然可見。
就金融控股公司而言,中信證券副總經濟師、董事會秘書呂哲權說:“我們關注的是和國外同行的競爭。不同范疇的金融業務整合成一家金融控股集團,也就是混業經營,這是國際潮流,不做一些先行的準備,中國加入WTO之后中信公司將處于被動。”
分業混業爭奪戰我國金融企業在分業以前,即1993年以前是“稀里糊涂的混業”,全部由中國人民銀行監管。當時出現了房地產熱和證券投資熱,銀行信貸資金大量涌向外匯、房地產、股票、期貨等從事投機買賣,導致金融秩序混亂。1993年,朱镕基新任央行行長,即著手進行金融企業的分業經營改革。1995年,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確立了商業銀行、證券、保險、信托的分業經營和分業監管的原則,從實際效果來看,這種運作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混亂的金融秩序。
呂哲權指出,到現在分業又出現另一個問題,就是金融企業的生存能力極其微弱,尤其是銀行業,“貸出去找死,貸不出去等死”;保險也有這個問題,把未來的錢拿來投資,但沒有資本市場,沒有有效的投資渠道,只能通過商業銀行的存款和債券。另一方面,資本市場也需要資金。但是銀行資金一進來,資本市場的泡沫就立刻增大,因為這個市場規模太小,太不成熟。
也就是說,混業有利于提高競力,但是分業有利于控制系統性風險。哪個更重要?呂哲權先生認為,對現在的中國證券市場而言,還是防范風險最重。
因此,我國金融企業的分業經營還會維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他認為,我國的混業經營將以利率市場化為前提。也就是能夠有效截斷各個金融業務間的風險傳遞;能夠建立比較清晰的監管;同時道德體系建立起來。利率市場化將遵循先貸款,后存款,先外幣,后人民幣的步驟,沒有五年的時間恐怕走不完。
但他同時指出,眼下比較流行的“銀證通”應該是混業的一個雛形。類似的產品就是美林在1975年推出的貨幣基金帳戶,具備借記卡、信用卡以及證券投資帳戶的功能,它在當時開啟了美國混業經營的先河。
中信內地混業年內定論
對于中信公司同時經營的各種金融業務,呂哲權先生認為,這并不能算作混業經營,只能說是為客戶提供了較為方便的金融驛站式服務,也就是將幾種金融服務窗口集中在了一起。這與我國的平安集團、光大集團情況類似。
呂哲權先生表示,中信公司將在內地恪守分業經營的原則。但是將成立的金融控股公司將在香港及海外實行混業經營,內地的相關準備工作也將進行,比如,中信集團旗下的金融業務,比如中信證券、中信嘉華銀行將加強與建設銀行、中保集團、光大集團的合作。
中信意圖組建金融控股集團,這就必然涉及到證券業和銀行業的混業經營,在中國是一件敏感的話題。尤其是在當前清查股市中的違規銀行資金的形勢之下。這也是中信在打造金融航母所面臨的難題。據一位人士分析,中信若要成立金融控股集團,需要建立“內部防火墻”制度,以防止來自銀行業的資金通過證券業務流入股市,這是解決問題的關鍵;而且,在外部監管上還要接受監管當局的特別監控。
事實上,混業經營對監管當局也提出了難題。一方面,混業經營是國際大勢所驅,而且,由于面臨中國加入WTO后國外金融大鱷的沖擊,如何扶持和發展本土重量級金融集團,也是監管當局所應考慮的。但另一方面,中國金融市場又存在諸多不完善之處,銀行資金流入股市等違規事件常見發生,這加大了金融市場的風險,從這一點來看,實行分業管理也是必要的。也有人士指出:若要實行混業經營,對監管當局的監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訂財經短信新聞 國內外經濟動態了如指掌
訂手機短信接收滬深股票實時行情股價預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