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7月27日公布的數字,今年新增下崗職工比去年同期減少80萬,但下崗人數總量無明顯減少;今年第二季度末,中國城鎮登記失業人數為618.7萬人,失業率為3.3%,表明目前就業形勢依舊嚴峻。
就業和再就業問題是近年來全國上下的一個工作重點,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群策群力,探索出了許多有益的經驗。但是必須看到,隨著經濟體制改革逐步推向深入,勞動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將日漸加大,就業的結構性矛盾也將隨著經濟結構的調整而日漸突出,現有勞動力的整體素質也將越來越不適應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的要求。據統計,1996年至2000年,中國國有單位從業人數減少了3142萬人,下降27.9%,城鎮集體單位從業人數減少了1517萬人,下降了50.3%;同期外資企業等經濟單位創造的就業崗位將近400萬,私營企業創造就業崗位648萬,個體經濟創造就業崗位427萬,這些新增崗位大部分為新生勞動力、大中專畢業生和農民工所填補,城鎮下崗職工通過這一渠道實現再就業的數量十分有限。
有鑒于此,我們應當立足現狀,著眼于客觀實際,認真分析和研究現階段就業問題的成因和矛盾,積極探尋有效的應對之策。其中一個帶有共識性的意見,就是積極鼓勵非正規就業,主要包括通過小規模企業、微型企業、家庭企業、個體經濟、獨立服務、社會服務、自我就業等形式完成就業,也包括在正規部門中創造非正式就業、臨時就業、小時工就業、季節工就業、短期合同工就業、勞務派遣就業、分包生產或服務項目就業,等等。
從另一個角度看,大力發展中小企業,特別是發展勞動密集型服務業和加工制造類的中小企業,也是吸納更多勞動力、創造更多就業機會的一種重要形式。從1979年到1999年間,中國從農業部門轉移出來的兩億多勞動力,絕大多數在中小企業中實現了就業,工業部門和服務業新增的2.5億從業人員,85%以上在勞動密集型的中小企業中實現了就業。中小企業中相當一部分屬于非國有經濟,據估計,中國1992年以來95%以上的新就業機會的增長主要得益于非國有經濟的發展。中小企業、非國有經濟在帶動就業上具有的活力和潛力,由此可見一斑。(潘洪其)《市場報》(2001年07月30日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