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是為了更進一步明確國有大中型企業改革的方向,即除個別非競爭性行業外,其他競爭性領域的國有大中型企業,原則上都要通過規范上市、中外合資和相互參股等形式,改為多元投資主體的公司制企業。
1997年以來,我國農產品供求關系發生了重大變化,主要農產品供給由全面短缺變為總量基本平衡,許多農產品甚至出現相對過剩;與此同時,農民收入問題已經成為農村發展
面臨的突出問題。為此,我們必須要從近期和長遠兩個方面采取積極有力的措施增加農民收入,以鞏固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基礎。
我國農民收入的現狀
農民收入變化大體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1978—1985年,為收入快速增長階段。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從133.57元增加到397.6元,平均每年增長16.8%。扣除物價因素,年均增長15.2%。
第二階段:1986—1991年,為收入增長緩慢階段。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從423.76元增加到708.55元,平均每年增長10.8%。扣除物價因素,年均增長2.7%。
第三階段:1992—1996年,為收入增長較快階段。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從783.99元增加到1926.07元,平均每年增長25.1%。扣除物價因素,年均增長5.6%。
第四階段:1997年到現在,為收入增長遲緩階段。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從2090.13元增加到2000年的2253.4元。1997—2000年我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實際增幅分別為4.6%、4.3%、3.8%和2%。農民收入增幅連續四年下降,是改革開放以來從未出現過的現象。
目前,對農民收入減緩的定性分析很多,但定量分析相對較少。有專家估算1997—2000年,農民減收大約為16000億元。但據我測算,1997—2000年,農民來自農業內部、第二、三產業以及其他非生產性純收入合計減少約9500億元。
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的直接原因:
1、由于農產品價格不斷走低。以1996年農產品收購價格總水平為100,2000年則只有74.4,下降了25.6%。由于價格下降,農民從農業生產得到的逐年減少。
2、由于科技水平和勞動生產率低,主要農產品生產成本比較高。從1997—1998年中美加三國稻、小麥、玉米、大豆和油菜籽五種農產品生產成本看,我國只有稻谷生產成本低于美國,其他4種無論是否包括土地使用成本,均高于美國和加拿大。
3、農產品加工增值鏈條短。據有關專家測算,價值1元的初級農產品,經加工處理后,在美國可增值3.72元,日本為2.2元,我國為0.38元。農業加工鏈條短,農產品加工增值少,嚴重制約了農業對農民收入的貢獻能力。
4、農業融資能力差,資金流入少。(1)國家對農業資金支持水平低。據世貿組織資料,我國農業生產者補貼等值和國內綜合支持量(AMS)均為負數。(2)農村金融體系不健全,缺乏向農村的“輸血”機制。(3)農戶新增投資中,用于農業的比重也明顯偏低,表現出強烈的非農化傾向。(4)通過財政和銀行系統,大量資金由農村流入城市。僅1998年就達1361億元。
5、農村稅費負擔重。從1994年到1999年,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了12.6%;而農民人均承擔的各項農業稅、提留統籌費、社會負擔和兩工(積累工和義務工),卻分別增長了12.7%、10.3%、29.3%和1.9%。此外,農民負擔還出現了越來越復雜化、隱性化的趨勢。
6、城鎮化進程嚴重滯后。農村第三產業不能正常發展,無法吸收農業剩余勞動力,造成農村勞動力資源的閑置和浪費。
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的深層原因:
主要是我國現有農業組織結構不合理。我國現有農業組織結構的兩個顯著特點:一是以分散的農戶家庭經營為主體;二是規模小,農民平均每人占有耕地僅2.07畝。這種農業組織結構,主要弊端在于:
第一,小規模農戶之間的同步調整行為,極易產生對市場波動的放大效應,導致市場的同步震蕩、大起大落,并由此引起資源利用的浪費。
第二,由于每個農戶生產規模太小,無法實現規模經營,農產品生產成本難以降低。
第三,為數眾多的分散農戶直接進入市場,不僅難以回避農業交易成本高的問題,也難以協調農戶與市場的矛盾,增加市場風險。
第四,由于農戶眾多分散,生產規模小,農民無法在市場流通中占據主導地位,如加強農產品品牌建設,促進農產品的加工增值,提高農產品的價格競爭力等。
第五,由于農業經營和納稅主體高度分散,導致農村稅費的收取和監督難度增加,這也是導致當前農村稅費負擔重的一個重要原因。
第六,由于農戶眾多分散,生產規模小,難以有效地組織起來,與其他產業和企業相比,處于極為不利的融資地位。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增加農民收入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提高農業競爭力的過程,也是發展市場農業的過程。要增加農民收入,最根本的就是要培育和發展一批有競爭力的大中型農業骨干企業,提高農業產業組織的競爭力,提高整個農業的競爭力。
增加收入的前景與對策
農業是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基礎。增加農民收入絕不是在特定情況下所采取的權宜之計,而是關系國民經濟長遠發展的戰略措施。為此,國家應抓住近期和中長期環節,采取更加積極有力的措施增加農民收入,以鞏固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基礎。
(一)近期對策
1、采取措施,扭轉農民農業生產性收入下降的趨勢。(1)實行優質優價的政策。大幅度拉開品種差價和等級差價,引導農民調整和優化生產結構。(2)實施農產品名牌戰略,加快品種技術更新,挖掘開發名特優新和傳統農產品資源,提高產品質量。(3)發展農村“特色經濟”,如開展“一鄉一品、一縣一品”等活動,增加農民收入。
2、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從發達國家看,即使恩格爾系數下降到40%以下,食品工業仍是名列前茅的產業,例如在美國,最大的產業,并不是電子信息產業、汽車制造業或石油業等產業,而是食品加工業。發展農產品加工,不僅可以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增加農民的收入,還可以提供更加多樣化和高品質的產品,起到主動引導消費、擴大消費的作用。
3、加快發展畜牧業、水產業,促進農產品的轉化。
初級農產品的需求比較穩定,受價格的影響小。如果僅僅銷售初級農產品,一旦供給增加,需求保持相對穩定,市場就會飽和,價格自然下跌不止。如果提高初級農產品的轉化,延長了產業鏈,情況就大不一樣了。發展畜牧、水產業,是轉化糧食的一條重要途徑。
4、健全農產品市場體系,為國家決策、農民和農業企業服務。(1)國家應通過增加撥款和貼息規模逐步加大對農產品流通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引導和鼓勵更多的銀行資金和社會資金投向農產品流通設施建設。(2)按照全國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規劃,在現有大中城市、主要產區和交通樞紐地區,重點建設一批具有全國性、重點區域性農產品批發市場,形成全國農產品中心批發市場網絡。(3)建立一個具有權威的、覆蓋全國、包括國內和國外市場信息的農產品市場信息網。(4)加強農業行業標準體系建設,建立起一套既符合我國國情又能與國際接軌的農業產品質量標準體系,真正做到用標準組織農產品生產、規范農產品市場、評價農產品質量、指導農產品消費、保障農產品進出口貿易和引導優新農產品開發研究。
5、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增加農村信貸資金,為調整農業結構和增加農民收入提供金融支持。要充分發揮農村信用社在農村金融中的主力軍和聯系農民的金融紐帶作用,努力增加信貸資金,改進貸款方式,提高金融服務水平。力爭經過3—5年時間使信用社業務全面發展,服務質量明顯提高,農民貸款難問題得到基本解決。
6、努力做好扶貧開發工作。(1)加強對扶貧開發工作的領導。各地要結合實際,研究和提出扶貧措施,動員和組織社會各界,協調各方力量,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參與和支持扶貧攻堅。(2)進一步落實扶貧開發的各項措施。確保扶貧資金集中投向種植業、養殖業、小型農田水利項目。(3)加快小額信貸的推廣。
7、采取堅決措施切實減輕農民負擔。要繼續不折不扣地貫徹執行中央減輕農民負擔的各項政策,下大力氣轉變鄉鎮政府職能,精簡機構和人員,同時,要標本兼治,逐步改革農村稅費制度,從根本上治理對農民的亂收費。
(二)中長期對策
1、加快組織創新,提高我國農業的組織化程度。(1)通過完善農村地租價格的方式,實現土地資源的相對集中,為農業規模經營奠定基礎。(2)各省區市要積極扶持農業龍頭企業發展,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科技含量高、輻射面廣、帶動力強的農業龍頭企業群體。(3)鼓勵和引導大中型工商企業挾技術和資金優勢進軍農業,發展工廠化農業。創造條件,加快農業企業上市融資的進程。(4)建立和發展各種農產品行業協會等中介組織,提供信息技術服務,進行市場價格協調與行業管理,反傾銷反補貼調查、應訴等。
2、為適應經濟全球化和加入世貿組織的要求,進一步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l)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行有利于我國的交換。對土地密集型(如糧食、棉花、油料等)等不具優勢的產品,應保持基本自給,適當進口;對勞動密集型的高價值產品(如畜產品、水產品、蔬菜、水果、花卉和農產品加工品等)大力發展出口貿易。并通過這些產品的出口換回土地密集型農產品的進口。(2)按照不同地區優勢和特點,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東部沿海地區和大中城市郊區要大力發展外向型、城郊型的現代化農業,生產更多高附加值的經濟作物和特色出口農產品;中部地區要發揮糧食生產優勢,建立優質穩產高效的大型商品糧、加工專用糧和飼料糧生產基地;西部地區和生態脆弱地區要加快發展有利于保護生態環境的特色高效農業和旱作節水農業。(3)在穩定糧棉糖基地及優質高產田面積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專業化、規模化、集約化的經濟作物產業帶、產業區。
3、充分利用農村富余勞動力資源優勢,加快水利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目前我國約有1.5億富余勞動力,而且每年還在以100萬的速度增加。這些富余的勞動力資源,必須為之找到適合的出路,這不僅是社會安定的需要,也是農村經濟發展和增加農民收入的需要。按照WTO要求,我國每年綜合支持水平大概為1400億元。我們可以用這些資金支持進一步加大農田水利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4、積極穩妥地實施城鎮化戰略,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據測算,今后15年,若能通過實施積極的城鎮化戰略,使農村人口減少30%,在其它條件都不變的情況下,農村人口的平均收入可增加30%。我們要從自己的國情出發,走有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發展小城鎮是推進我國城鎮化的重要途徑,重點是發展縣城和部分基礎條件好、發展潛力大的建制鎮。(作者:張旭宏)
手機鈴聲下載 快樂多多 快來搜索好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