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期貨 > 聚焦金融期貨 > 正文
 

股指期貨則呼之欲出 擔當金融創新突破口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7月10日 15:18 和訊網-證券市場周刊

  【作者:胡俞越】

  中國經濟在經歷了持續20多年的高速增長后,已經成為世界上第四大經濟體、第三大貿易國和第一大外匯儲備國。

  中國用高儲蓄、高投資變成大規模的出口,整個出口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到了35%到
40%左右,而且這一趨勢仍在日益加強。我國的進出口貿易面臨著高出低進(出口大于進口,順差持續擴大)和高進低出(高價進口原材料,低價出口產成品)的雙重困境,所引發的國際收支失衡和貿易摩擦且不說,單就經濟增長的質量而言,就很難樂觀。

  由于所需要的基礎原材料大量依賴進口,而近年來國際市場的石油、鐵礦石、銅、鋁、天然橡膠、大豆等原材料和農產品價格大幅上漲,使得

中國經濟增長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但反觀進出口商品價格和CPI指數并未呈現同步增長。一方面說明了中國經濟結構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使得上游產品價格向中下游的傳導機制失靈,另一方面也說明了中國經濟具有很大的承受能力和消化能力。

  但毋庸諱言,中國經濟的這種增長模式是十分脆弱的,長此以往,中國經濟增長的質量將嚴重受損。今年1-5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同比增長1.2%,5月的CPI指數同比增長1.4%,企業商品價格指數同比增長1.5%,5月份整體物價有抬頭跡象。但與上游原材料價格漲幅普遍都在兩位數甚至三位數以上相比,可謂是“小巫見大巫”。

  可以肯定地說,CPI指數完全不足以反應中國經濟的整體價格水平。人民幣在國際市場上面臨著巨大升值壓力的同時,在國內市場上,還面臨著通貨膨脹的巨大貶值壓力。

  完善

人民幣匯率的調整機制,需要一個富有效率的金融衍生品市場。隨著匯率和利率的聯動,給企業和投資者帶來現實的和潛在的匯率風險和利率風險。通過匯率衍生品和利率衍生品來化解金融風險就成為企業和投資者的必然選擇。

  盡管上海外匯交易中心和銀行間國債交易市場已經建立,但還不足以滿足企業和投資者避險的客觀需求。我們注意到,境外的人民幣衍生品交易遠比境內的外匯衍生品市場活躍得多,世界上最大的外匯期貨市場芝加哥商業交易所(CME)將于8月份推出人民幣的期貨和期權交易品種,形成了境外“倒逼”境內的態勢。

  國債交易市場也形成了場外“倒逼”場內的態勢。目前,場外的國債交易市場已經迫切需要恢復國債期貨,以滿足場外的金融機構和投資者的流動性需求、避險性需求和投資組合需求。目前,基準利率的形成機制還沒有完全實現。恢復上市國債期貨,將為我國利率體系引入遠期價格揭示機制,將有利于促進市場形成基準利率和債券合理定價,有助于構筑更為平滑合理的市場收益率曲線。

  不過,由于客觀條件限制,與匯率和國債相關的金融衍生品問世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而股指期貨則呼之欲出。

  選擇股指期貨作為金融期貨創新的突破口意義非同尋常。現代金融市場是一個系統有機組合的整體,

股票市場、期貨市場、銀行間市場、債券市場、外匯市場、黃金市場等是相互影響、相互融合的,任何金融子市場的發展與創新都會對其他子市場帶來聯動效應,同時任何子市場的風險也會迅速波及到其他子市場,因此各個金融子市場的發展應當無縫對接、齊頭并進,協調有序。股改后的資本市場的創新與建設應當放到關乎整個金融市場協調發展的更宏大的背景中考量。近來處在風口浪尖之上的股指期貨就是被實踐證明對整個金融市場影響深刻、意義深遠的金融創新。

  目前我國的金融市場,尤其是證券期貨市場發展還很滯后,這表現在無論是市場規模、品種結構、投資主體、交易模式,還是市場功能機制方面,都與現代金融市場的要求有較大差距。更為突出的是,中國還沒有金融衍生品市場,難以提供良好的全方位的金融服務。而股指期貨作為重要的國際金融衍生品種,它在國際金融市場中的地位與作用日益重要。開發股指期貨,將在完善我國證券期貨市場、促進我國金融市場的開放及與國際市場的接軌、應對外資進入的挑戰中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

  股指期貨將成為理想的風險管理工具,由此構筑良性投資渠道,對沖系統性風險,并全面影響券商業務,提升券商的市場競爭力,為整個基金業提供了發展新契機,大大推動機構投資者尤其是證券投資基金和期貨投資基金的發展壯大,機構博弈將越來越成為市場主流,也為期貨公司提出了新的機遇和挑戰,這有助于吸引外資與促進IPO。

  (作者為北京工商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所長、教授)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