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幽靈,玩弄國際油價于股掌之間的幽靈,在油市游蕩。
有跡象表明,如今油價異常走高的一個重要因素在于,以海外基金為代表的,對于國際原油期貨市場的非商業多頭持倉,一年間,在西方媒體聲東擊西的巧妙配合下,不斷拉升油價。而作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費國,尚無健全石油期貨機制的中國,無疑成為這場“游戲”的犧牲者。
基金坐莊,輿論造勢,油價在“游戲”中應聲而起
某大型國企從事石油期貨交易的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現在看來,從去年第三季度開始,海外基金一直保持著對國際原油期貨的多頭持倉。與此同時,西方媒體不失時機地大肆炒作‘中國餓虎論’。雙方一唱一和,油價應聲而起。而國人當時卻還蒙在鼓里。”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此番油價上漲過程中,中國的態度轉變幾乎與幾年前“中國威脅論”剛剛拋出時的情形相同。當時,西方國家通過媒體鼓吹、渲染中國經濟發展之神速,取得成績之偉大,幾乎到了無恥吹捧的地步。
而就在國人為此而備受鼓舞之時,“中國威脅論”如期拋出,國人頓感被人利用,卻有苦難言。
此次,西方國家如法炮制,只不過,手法更隱蔽,用心更“險惡”。
從去年底開始,隨著中國進口石油激增,一躍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西方媒體開始連篇累牘地報道中國石油進口強勁的話題,并不失時機地加以強化與渲染。而初期,中國顯然對此沒有足夠警惕,一度認為,這是中國經濟充滿活力的體現,并將其視作吸引國際石油巨頭來華擴大投資的前提。以至于對于國際上的惡意炒作,中國沒有給予及時有力的反駁。
媒體宣傳、渲染的同時,西方財經界也敏銳地嗅到了國際油價的某種動向。于是,一個精心策劃的“斂財游戲”浮出水面。
“當然,我們現在很難、或許根本不可能證明,西方國家資本市場上的某些基金與代表西方政治體制及意識形態的媒體,在有意識地‘勾結’,以‘陷害’中國。但事實上,在中國高價進口石油的同時,海外基金獲益匪淺。”這位人士提醒記者,“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下,面對逆境,不能一味怨天尤人,重要的是識破‘陰謀’,積極應對。”
巧妙投機基本面,充分利用技術面——海外基金背地里偷著樂
現今,從美國期貨監管機構(CFTC)的統計數字中可以看出,從去年三季度開始,非商業持倉一直保持著多頭狀態,幾乎占到整個市場的30%~50%。而與煉油廠、主要用油企業等為套期保值而持有的商業持倉不同,非商業持倉主要由各類基金持有。其持有的目的單純而惟一:獲取利益。
事實上,國際油價從40多美元啟動,漲至如今的50美元以上。在這一過程中,非商業持倉的基金無疑是最大贏家。
據介紹,客觀地講,基金在國際原油期貨市場上進行大筆非商業持倉之前,對國際油市有著清醒的認識。從基本面分析,伊拉克戰局從去年中期開始,已呈現出持續混亂的狀態,而這種狀態至少要延續到2005年。另外,尤科斯公司在其總裁霍多爾科夫斯基突然被捕后,一直未走入正軌。同時,“9.11”事件后,國際恐怖主義日益抬頭,客觀上也給油市增加了炒作的機會。當然,最大的基本面還在于,國際石油市場在OPEC增產潛力日益降低的背景下,將保持長期供不應求的局面。
“于是,精于技術運作、善于利用新聞炒作的各類基金,在每一次突發事件后,迅速介入油市。由于一年來,不斷出現影響油價走高的各類突發性事件,基金與這些事件巧妙配合,屢試不爽。”
在基金利用突發事件抬高油價的同時,原油期貨市場的逆向市場形態,也在技術上使得基金成功實現了“低買高賣”。一般認為,未來原油期貨價格不會長期高于當前水平,因此,國際原油期貨市場的中遠期合約價格一般低于當前油價,而正是這種原油市場上客觀存在的月份之間的逆向價差,更加擴展了在場內不斷持倉的基金的獲利空間。
“多頭持倉絕對值的增加,再配以原油期貨月份間逆向價差的事實,雙重因素使得非商業持倉基金,在不到一年內就賺得個‘盆滿缽溢’。”
迎戰“油神”,中國仍任重道遠
在此輪油價上漲過程中,海外基金通過非商業的反復多頭持倉,獲益匪淺。一些業內人士形象地將它們比喻為國際油市中的“油神”。面對這些呼風喚雨、肆無忌憚橫行油市的“油神”,我國雖早有察覺,但囿于種種原因,目前,尚無應對良策。
近30年來,世界石油價格形成機制經歷了從西方石油公司定價,到OPEC定價,再到由期貨交易所以石油期貨價格作為定價基準的自由市場定價模式的轉變。“這是西方石油消費國和以中東國家為主的石油生產國長期斗爭的結果,中國目前還根本無法真正參與到這一機制中。”
據介紹,制約中國參與國際石油價格形成機制的障礙主要有:中國資本市場尚未完全開放;可以參與海外石油期貨交易的四大公司仍受證監會的嚴格監管(目前,四大公司只能做套期保值,不能從事期貨投機)以及石油期貨方面人才的短缺等等。
此外,目前國內成品油市場的高度壟斷,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國內煉廠在國際石油期貨市場上從事套期保值操作的積極性。“反正國內成品油價格,國家說了算,有了這種隨行就市的心理,誰也不會再去冒期貨的風險了。”(來源:易盛信息網/崔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