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銀行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期貨 > 國內期貨評論 > 正文
 

中國期貨業質疑美國黑嘴 看空華爾街油價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0月18日 10:27 格林集團

  立刻注冊新浪免費郵箱,激活1G空間

  某些國際知名投資機構發布最新分析報告,稱原油期貨將升勢不止,直達60、70美元;國內期貨業認為,這“很有可能是‘莊托’造市”;面對原油期貨連創新高,國內一些專家、學者建議此時更應增加石油儲備;而國內期貨人士認為,如果中國增加石油儲備作為應對措施,不僅將對愈演愈烈的石油期貨行情火上澆油,更可能成為石油漲價中的受害者

  “目前,連創新高的國際原油期貨行情,簡直就是2003年國際大豆期貨行情的翻版,
而行情操縱的目標所指也驚人一致:中國這個全球大買家。”某期貨界人士對《財經時報》說。

  持此類觀點的人似乎不在少數,如“逼倉中國”、“訛詐說”、“陰謀說”等。盡管這些說法多少有些“情緒化成分”,但值得注意的是,某些國際知名投資機構發布最新分析報告,稱原油期貨將升勢不止,直達60美元、70美元“很有可能是‘莊托’造市”。

  面對原油期貨連創新高,國內一些專家、學者建議此時更應增加石油儲備,有詳細的儲備計劃。

  國內期貨人士強調指出,如果中國真的采取增加石油儲備的應對措施,不僅是對愈演愈烈的石油期貨行情火上澆油,更是可能成為石油漲價中的受害者角色。

  據了解,此類悲劇早在2003年的國際大豆期貨市場上就上演過。

  什么石油賣54美元一桶

  包括中國在內的諸多國家,正被一種逼近每桶54美元的石油期貨攪得不安。而事實上,這只不過是一種產于美國西德克薩斯、在紐約商品交易所(NYMEX)上市、美國政府不允許其出口的中質油(簡稱WTI)。換句話說,在期貨市場上,它只不過是全球諸多石油期貨品種(如英國布倫特原油期貨、亞洲迪拜原油期貨)中的一種,在現貨市場上也沒有參與國際流通。

  “這樣一種看起來無足輕重的石油期貨的價格變動,之所以能牽動全球神經,是因為按照慣例,目前全球貿易商都以此期貨價格作為現貨貿易的定價基準。”某期貨界人士對《財經時報》說。

  從理論上講,NYMEX的原油期貨價格反映的只是美國一個特定地區、一個特定質量標準,即WTI的石油價格變動。“先不論全球石油市場以此作為定價標準是否合理,僅從價格本身看,它已經高得有點離譜;而對期貨市場的投資者而言,看重的只是價差,并非價格越高越好。因此,對于NYMEX石油期貨后期走勢,我看空。”該期貨人士說。

  美國WTI原油期貨價格的此輪升勢,可以從2004年6月底算起。6月1日,WTI原油期貨收盤價為42.33美元/桶,創下自1983年NYMEX推出原油期貨合約21年來的新高;8月,上漲到49.40美元;9月下旬,突破50美元;進入10月,更是連續上漲,目前已逼近54美元。

  究其原因,最基本因素是石油供應帶來的一系列擔憂:伊拉克政局繼續動蕩、尼日利亞(世界第六大石油出口國、非洲第一大石油生產國)工人大罷工、“伊萬”颶風使墨西哥灣的石油生產量減少約30%、俄羅斯最大的石油出口公司尤科斯公司破產的可能性仍然存在等。

  面對連創紀錄的WTI期貨價格,某些國際知名的投資機構和專家預測,接下來國際石油價格將突破60美元、70美元。對此,國內期貨界人士普遍提醒:這不排除一些參與NYMEX石油期貨的多頭“輿論造勢”,希望借此吸引跟風盤,以便自己獲利出逃。

  輿論造勢涉嫌“莊托”

  據傳,美國最近流行一個笑話:政府安全部門報告總統,說有一個好消息和一個壞消息。壞消息是外星人來到地球要吃人;好消息是只吃記者,然后排泄出石油。

  媒體一窩蜂地追逐“石油熱”固然有過分渲染之嫌,但真正推動“石油熱”的應該是知名投資機構的石油專家們。如早在9月底,美國WTI石油期貨價格還未突破50美元時,就有知名投行機構公開發布預測報告,提出60美元的目標;近日,又有美國“石油專家”稱明年石油價格將達到70美元。

  一般來說,國際投資機構對外公開提供的市場報告,反映的是其客觀分析和判斷,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但與此同時,這些投資機構又是國際資本市場上重要的股票投資者和期貨投資者,即利益相關者。

  據武漢中期研究部經理金國強介紹,“美國商品期貨委員會”公開發布的資料顯示,自6月WTI石油期貨價格上漲以來,多頭持倉量顯著增加,從6月29日的92407手增加到131602手,而凈多單(多單減空單)更是從14646手猛增至37179手。

  多頭持倉量和空頭持倉量,是用來反映市場投資者持倉方向(做多還是做空)的指標;凈多單和凈空單則是反映市場變化的指標。凈多單的增加,證明做多資金的進場。

  金國強舉例說,假定做多資金是40美元進場的,其獲利目標是每手10美元。那么,他們就不可能在50美元退場,因為退出市場是需要成本的。同時,他們的退出還需要后來投資者的跟風接盤。

  所以,“造市策略”,歷來都是中外股票市場、期貨市場上莊家退出時必不可少的工具,“莊托”、“黑嘴”等也因此而生。

  據了解,目前中國除了幾家大的石油公司以套期保值目的獲批可以參與國際期貨市場交易外,政策還不允許其他投資者參與。因此,在期貨投資上,中國的投資者不會有什么重大損失。

  美國政府的調控工具

  在石油現貨市場上,單就價格本身看應是公平,因為中國、美國、日本等所有石油需求國面對的是同一個價格,更何況美國每年的原油進口量約3倍于中國。但不同的是,對于這個統一的國際價格的形成和變動,各國政府的左右能力則相距甚遠。

  “美國能源署(EIA)的石油庫存報告,已成為國際油價行情的主要構成因素之一,市場對其數量變動的關注度,超過了對歐佩克(OPEC石油生產國組織)產量增減的信息。可以說,美國對于油價的實際影響力,甚至明顯高過了歐佩克。”某經濟學者對《財經時報》說。

  瀏覽近來國內外有關石油價格變動趨勢的分析文章,無論是學者、分析師還是記者,無一例外地將美國的石油庫存數據作為其首要的判斷依據之一。某種程度上說,國際石油市場價格的變動,成了美國石油儲備數據的晴雨表。

  如6月1日,WTI原油期貨創下42.33美元/桶的21年來新高。而后EIA公布,截至6月18日當周,美國原油庫存意外地大幅度增加250萬桶,是2002年8月2日最高庫存水平。WTI原油期貨價格于6月底,降至36.24美元;到9月下旬,美國原油庫存數據又連續8周下降,并跌至7個月低點,直接原因是“伊萬”颶風。于是,終于引發WTI原油期貨突破50美元大關。

  因此,國內期貨界人士普遍的看法是,目前發生的石油漲價風波,表面看是國際投機基金哄抬石油期貨所致。但投機者最為關注和利用的市場信息之一,是美國政府通過其原油庫存數據所體現的市場調節動向。

  面對美國政府的做法,國內有學者指責中國的石油進出口政策由行政控制,不透明;有關的計劃和石油庫存等方面的基礎數據都屬于絕密資料,不公布。因此,中國的需求變動對世界來說“始料未及”。于是,加劇了國際石油市場的“動蕩”。

  但對于國際石油期貨市場來說,美國石油儲備數據真實與否不重要,重要的是市場就認它。

  “全世界都知道,一旦美國政府宣布動用石油儲備,看空就是定勢。”期貨業人士堅定指出,此時此刻,中國需要弱化對石油儲備的渲染。

  中國石油采購重蹈大豆覆轍? 專家指:政府需要戰術思考

  某中國石油巨頭海外公司經理曾透露過一個數字:中國國內航空公司的航油成本,比國際平均水平高出約50%。其中,比同樣是石油進口國的日本高出60%,更是新加坡航油價格的兩倍多。原因何在?從國內看,是由于中國航油行業的壟斷供應所致;從國際環境看,中國長期以來就缺少石油儲備的戰術性考慮

  本報記者 楊眉

  “本輪石油期貨行情的運作,其中有沒有美國利益無從考證,但可以肯定的是,美國絕不會在這個價位上購買石油,無論其石油儲備量如何減少。”一位期貨界人士對《財經時報》說。

  反觀中國行動,無論學者、專家還是政府機構,忽然提出抓緊增加石油儲備,這無疑是一種錯誤的戰術。“這幾乎已成慣例,即國際市場什么商品價格上漲,我們就大量買什么商品。”學者王建(化名)對此批評指出。

  期貨業專家同時提醒,中國的石油采購,不要重蹈2003年高價采購大豆之覆轍。

  曾經的“大豆悲劇”

  “目前的石油期貨行情,就是2003年大豆期貨行情的翻版。而中國企業從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高價采購大豆的后遺癥延續至今。”一期貨界人士介紹說。

  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BOT)一直是全球大豆市場的定價中心,中國國內的大豆壓榨企業在采購國外大豆時,也普遍以CBOT的黃豆期貨價格作為參考價。自2003年至今,美國政府和一些跨國公司就利用CBOT近乎完美地上演了一幕“操控大戲”。

  據期貨界介紹,他們主導期貨行情漲跌的主要手段,是包括美國政府機構在內,所公布的所謂的分析報告和數據統計。如2003年初,美國就有報告稱,中國豆粕需求增長40%,豆油需求增長60%,大豆需求增長25%。言外之意,中國缺少大豆。

  就在中國即將開始采購之際,美國農業協會又提供“有傾向”的預測報告。比如在其本國大豆收割月份之前,提供產量減少、需求增加等“利多”信息,導致CBOT期貨價格大漲。結果,2003年中國企業“高價搶購”了高達2074萬噸的進口大豆,比2002年增長了80%多。

  凸顯戰術思維缺位

  面對連創新高的國際油價市場,“十一”長假后,國家發改委居然宣布將增加4個石油儲備基地,并公布了相關的地點和計劃。

  對此,國內期貨界的反應是:期貨市場炒作的就是信息,中國作為石油購買大國,這一消息對目前瘋狂的上漲行情無異于火上澆油;中國如果因為擔心油價繼續上漲,而此時大量采購石油現貨,那無異于主動扮演受害者角色。

  某中國石油巨頭海外公司經理曾透露過一個數字:中國國內航空公司的航油成本,比國際平均水平高出約50%。其中,比同樣是石油進口國的日本高出60%,更是新加坡航油價格的兩倍多。

  原因何在?“從國內看,是由于中國航油行業的壟斷供應所致;從國際環境看,中國長期以來就缺少石油儲備的戰術性考慮。”王建指出,既然是戰略儲備,采購方式當然就應該是常規的,而不能是應急性的。“買漲不買跌”顯然不是明智的戰術舉措。

  落后的采購模式

  中國買家正成為國際市場上一道“顯眼”的風景。中國買什么、買多少、什么時間買等商業機密,好像全世界都知道。

  “零星、短期的采購方式,談何保密。”某石油公司人士介紹說,在發達國家,跨國公司的石油采購一般采用遠期供貨合同,即固定客戶、固定數量以及相對穩定的價格;而中國作為國際石油市場上的一個后來者,目前還是出于尋找供貨伙伴時期,采購合同基本是在半年之內的短期合同。于是,每一次購買行為,就意味著一次“大范圍的國際詢價”。客觀上,給國際市場充分傳達了“狼來了”的信息,被動局面可想而知。

  “在國際市場上,石油、大豆等戰略性物資的商品屬性逐漸淡化,而其政治屬性日益突出”,武漢中期研究部經理金國強進一步解釋說,政治屬性的增強,不僅體現在市場波動備受政局、外交等非市場化因素的影響越來越大,同時也要求政府從國際市場角度給予“有效調控”。美國政府通過其相關機構的信息公布,就是成功經驗。

  至于有人對美國政府及協會所公布信息的可信度提出質疑,也許可以換個角度來思考:國際市場上首先是智慧的較量(政府之間、企業之間),其次才是道德的評判。(來源:財經時報/楊眉)






談股論金】【推薦】【 】【打印】【下載點點通】【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一
關鍵詞二
熱 點 專 題
NBA中國賽打響
協處罰國安罷賽事件
北京新交法聽證報告
考研大講堂 報考指南
2004中華小姐環球大賽
京城劣質樓盤備忘錄
調查:南方周末創富榜
安妮寶貝筆記連載
全國萬家餐館網友熱評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3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