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者劉其兵啟示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1月27日 17:42 21世紀經濟報道 | |||||||||
文/蔡晉榮 目前,“劉其兵”在國際可謂“聲名大噪”。 自11月中旬起,倫敦金屬交易所LME就盛傳中國國儲交易員——劉其兵,建立了大致15萬-20萬銅期貨空頭頭寸,由于建倉價格在3200美元附近,隨著銅價不斷攀升和交割期的
國儲從11月中旬開始,在國內已經交割、拋售和將要交割、拋售的國儲銅達20萬噸,加上近期將要發往LME庫存的3萬噸銅,國儲庫存釋放量將達近23萬噸。從近期國內銅價的走勢來看,國儲拋銅對于平抑高銅價而言,已取得一定效果。11月23日,國儲第二次公開拍賣銅庫存的當日,上海滬銅主力合約602跌幅達4%,一度帶動LME電子盤下跌至4015美元/噸。但是國際銅價仍維持在4100美元/噸高位,23日LME市場在電子盤探底之后場內報價收在4090美元/噸。 驚險的市場操作 據了解,本次LME市場國儲大部位空頭傳言的始作俑者劉其兵,由于其在國儲進出口處優秀的個人能力而不斷得到認可,最后被提升為進出口處主管,負責物資調節,是物資儲備調節中心的“核心”交易員。然而正是他,在9月LME市場銅價步入調整期,建立了大部位的空頭頭寸。在國外高盛、摩根、曼氏金融等大的金融機構,對于普通交易員的授權額度在1000-2000手之間,超過則需要決策委員會的通過。而這次劉在LME市場拋售了大概10萬噸的銅,另外他還進行了相當數量的結構性期權交易,后者才是最致命的。 這種結構性期權是一種期權組合。通過在一個確定的價格區域上,同時進行看漲期權和看跌期權的買賣來對沖風險。但是這種風險是相對的,對于同時賣出看漲期權和看跌期權,賣出的瞬間具有風險對沖作用,但隨著價格的上漲,賣者只能收取到放棄看跌期權的權利金,而賣出的看漲期權隨著價格的上漲,帶來的風險將是無限。某種程度上這種結構性期權具有對賭的性質,投機性較強。隨著LME銅價不斷刷新歷史高點,劉的這種操作帶來巨大的浮虧。12月7日是12月份期權宣告日,21日是期權交割日,屆時有關持倉情況將會公布,劉其兵在LME操作真相將會顯現。而劉的這次事件將引發人們更深層次的思考。 解決問題的出口 回顧近十年來國際金融市場上巨大資金虧損事件,可以看出他們有個共同特點就是,大量風險都是由個別交易員積累并最終釋放的。1995年巴林銀行里森大肆進行高風險的日經指數期貨交易,結果造成巴林銀行14億美元的虧損;1996年住友商社濱中泰男妄想通過囤積庫存來控制銅價,結果被市場洞悉最終導致了40億美元的巨額虧損。 反思上述重大金融衍生工具交易虧損案例,個人行為與監管不力是導致整個事件的直接原因。不可否認,上述個人均在各自的領域曾經獲得巨大的成功,但是面對變幻莫測的國際金融市場,任何個人都不能左右,順應市場與風險控制永遠是市場生存的“安全氣囊”。首先,此次國儲銅LME市場風波顯現了境外期貨監管的真空地帶。一度被禁止的境外期貨交易從2001年被國務院放開后,至今已經有30多家國有企業獲得了從事境外套期保值業務的資格,證監會也相應制定了非常嚴格的監管規則。但近期證監會的一位負責人表示,因為國儲屬于國家機構,其在境外的交易不受證監會的監管。這就使得事業單位國家物資儲備調節中心,從事期貨交易的監管問題暴露出來。由于國家儲備局對于大宗商品的宏觀調控和平抑物價起著重要作用,而期貨交易是風險控制的有效工具,但在運用過程中需要完備的的監管制度加以規范,否則風險防范會引致風險過度。劉其兵事件也暴露出如何及時監管,監管歸口問題。 其次,此次事件也再次暴露出我國經濟安全的問題。我國銅消費已占據世界銅消費總量的20%,精銅進口占全年消費量的40%,今年銅精礦進口猛增40%以上,廢銅進口也以30%以上的速度增加。另外我國石油近五年的年均進口總量是前五年的2倍多,而近兩年來我國石油進口更是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增長。我國鐵礦石的自給率去年已下降至50%,而近兩年來進口增長率也達30%以上。隨著我國工業化的縱深發展,原材料資源瓶頸將是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而原材料進口依存的提高將降低我國經濟安全度等級,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波動將影響我國相關產業的發展。由于我國還未有爭奪大宗商品的話語權,因而只能被動承受價格波動特別是上漲帶來的風險。 (本文作者系中國中期公司研究部研究員)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