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沖擊中國期貨業 開放步伐不可遏制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5月22日 16:11 《財經時報》 | ||||||||
早在2002年,倫敦金屬交易所(LME)就宣布要在中國設立金屬交割倉庫,上海外高橋保稅區不久前透露,中國首個LME注冊倉庫有望在年底獲批,這無疑將對上海期貨交易所構成直接競爭 □ 本報記者 李文科
中航期貨經紀有限公司的劉先生從網上獲知自己已經通過香港證券及期貨從業員資格考試,高興之余,感觸更深。 劉是參加該類考試在內地舉行的第一批考生,多數內地證券、期貨、基金等行業的專業人員,是抱著增進對香港金融市場了解的目的報考復習,劉先生也同樣。對他們而言,獲得該資格考試,就相當于獲得進入香港期貨業的入場券,但劉對最后報考人數只有270人感到很詫異。 在他看來,中國期貨業遲早要開放。既然如此,為什么國內參加香港期貨從業考試,并以此介入國外期貨市場的熱情并不高? 步步催緊 劉先生認為,中國期貨業自身競爭力弱及人才匱乏,是制約目前期貨行業開放和發展的最重要因素。 自1994年國家禁止境外期貨交易(俗稱“外盤期貨”)代理,至今已11年,中國期貨業現在面臨的是一個聯動的國內外市場,以及頻繁的進出口業務。盡管業界、監管層都期望中國期貨業的開放是漸進、逐步的過程,外圍壓力的存在已經在不斷催促期貨業的開放步伐。 早在2002年,倫敦金屬交易所(LME)就宣布要在中國設立金屬交割倉庫,上海外高橋保稅區不久前透露,中國首個LME注冊倉庫有望在年底獲批,這無疑將對上海期貨交易所構成直接競爭。 香港的大福期貨從去年也開始做準備,擬參股內地期貨公司;日本某會社和法國的銀行也表示要介入中國期貨業,很多國外金融公司已在國內設立辦事處,為搶占期貨市場份額鋪路。 在業內看來,之所以到現在還沒有一家外資參股內地期貨公司,其原因是相關法律法規的欠缺。盡管如此,國外資本已通過各種“灰色手段”向中國期貨市場滲透,尤其在金屬期貨市場。 期貨開放的試點 據《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安排》(CEPA)以及《CEPA協議的擴大開放磋商紀要》內容,內地期貨行業于今年初即向香港資本開放。但香港資本似乎遲遲未踏足內地,即使是在去年就為此做準備的大福期貨,至今為止并無消息。 不過,其他外資卻在努力繞道香港以取得準入資格。 劉先生告訴記者,港資有可能還在等待中國證監會更詳細的配套政策或實施細則。在劉看來,境外資本不會在政策不夠明朗的環境下,貿然進入,這樣風險太大;而國內監管方也要充分考慮外資進入后的各種可能。 中航期貨經紀有限公司的周林告訴《財經時報》,如果放開,內地期貨業將面臨來自管理、服務、理財業務等多方面的挑戰,其中首當其沖的是內地人才儲備嚴重不足。 他分析說,國內外期貨業存在很大差距,特別是在體制和功能方面。另外,作為期貨參與的主體之一——現貨企業還沒有完全參與到期貨業,開放勢必給他們帶來經營上的風險。 短期開放的可能性 但在業內看來,中國期貨業開放的步伐已不可遏制。有消息透露,證監會正在考慮選擇10家左右資質較好、綜合實力較強,且股東背景好的期貨公司,作為代理外盤期貨交易的試點。 這意味著國內期貨業對外開放為期不遠。河南萬達期貨經紀有限公司副總陳先生告訴記者,這是中國期貨業放開的一個信號,但他更認為,要在短期內實現放開中國期貨業的可能性并不大。 在陳看來,國內期貨經紀公司要想獲得海外交易所的席位相當困難,要重開外盤期貨交易,國內經紀期貨公司沒有席位,只能扮演二級代理商的角色。另外,資金的匯兌和出入境亦是開放外盤交易的很大障礙。 目前參與境外期貨的都是大型國企,由于對境外期貨的操作模式等不了解,國有資產流失現象時有發生。如果全面放開期貨市場,在國內監管力量不足的情況下,國有資產流失現象可能更嚴重。 【鏈 接】境外灰色交易猖狂 目前的一個現實情況是,國內投資者通過非正規渠道參與境外期貨,不僅不利于投資者自身利益的保護,也不利于市場監管。 中國目前只有26家大型國企有進行境外套保的資格,但一個公開的秘密是“國內有相當數量的企業或個人都通過各種方式進行境外交易”。 有數據表明,2004年LME的交易量中,有15%-20%來自中國內地。 劉先生認為,最可行的做法就是讓更多的國內大型國有企業去境外期貨市場從事套保業務,但據他們了解,可能參與試點的10家期貨公司對自己今后能擁有多大的業務范圍,還都沒有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