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國際石油期市:高油價弱美元是種投機行為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27日 02:46 人民網-國際金融報 | ||||||||
唐鶴群 統計表明,油價上漲過后,其產生的溢價約有10%為石油輸出國獲得,而將近90%被美國人收入囊中。所以,高油價弱美元表面上看似乎是投機力量在借題發揮,其實背后真正的操控者就是美國政府和經濟調控當局
盡管多數美國經濟學家聲稱美元貶值的幅度還不夠,但是在其他國家央行已經有較強烈反映的情況下,美元繼續貶值的空間已經很小 引起油價走高和美元疲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筆者分析認為最深刻的原因仍然要回到石油美元環流,將其作為邏輯分析的起點。 負面影響呈現 據統計,2002年美國經常項目赤字已占其國內生產總值的5%,數量達到5034億美元。2003年聯邦政府的財政赤字高達4000億美元以上。高盛公司預測,到2006年美國的對外凈債務可能高達5.8萬億美元,占美國GDP的46%。美國每天至少需要向國外舉借20億美元左右的資金,方可滿足國內資金的需求。到2004年,美國國際收支平衡表上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都出現了巨額赤字,俗稱“雙赤字”。美國2004年第二季度經常項目赤字升至記錄高點1661.8億美元。據美國財政部2004年10月15日發布的數據,2004財年預算赤字為4130億美元,占美國GDP的3.6%。 根據前面的分析,美國為了維持石油美元環流就必須維持美元強勢和美國經濟增長,由此帶來巨大的貿易逆差,同時為了繼續保持美元幣值,就必須吸納大量外資使資本項目保持盈余以對沖貿易逆差。由于美元的升值和美國國內消費膨脹,美國的外貿逆差呈上升之勢。2002年,美中之間的逆差即達1030億美元,經常項目總赤字更高達5034億美元,2003年這一數字接近6000億美元。長期以來,美國利用外資的規模也達到非常驚人的程度。美國已經成為一個負債經營和高度依賴外資流入的國家。 如果外資流入大幅下降或中斷,對美國經濟的打擊將不堪設想。因此,盡管美國經濟尚處于復蘇階段,通貨膨脹風險也不大,2004年10月的PPI為1.7%,CPI為0.6%,但是在嚴峻的雙赤字形勢面前,美聯儲還是調高了聯邦基準利率以保持美元資產持有者的收益率,刺激外國投資者購買美國證券。然而今年外國投資者投資美國證券的形勢不容樂觀。以今年5月為例,外國投資者對美國證券的投資總額為652億美元。雖然這個數字依然可以彌補美國當月的經常項目下赤字,但這個投資水平比4月下降了26%,也是最近8個月來的最低水平。這個指標已經連續四個月呈下降態勢。據報道,2004年上半年日本、中國、英國這美國國債三大主要投資者都出現明顯的減持。因此,美國政府和經濟學家把目光投向了外貿逆差上。而降低外貿逆差除了提高進口關稅壁壘、反傾銷等等之外,最直接的手段就是本國貨幣貶值。美元貶值不僅對進口形成阻力,而且使對美主要出口國的央行產生買入美元資產,促使美元升值的意愿。這些對美主要出口國包括中國、日本、韓國在內,目前就是除石油輸出國之外美國外資流入重要的來源國,因為它們在發展制造業和外貿中積累了大量盈余。美元貶值的另一個作用是對競爭對手歐洲經濟的打擊,并對東亞國家施加壓力,促使其調整經濟結構,減少對美外貿依賴。 短期投機行為 為了配合美元的貶值,在本輪油價上漲風潮中美國作為惟一真正有實力平抑油價的國家卻放棄了這一機會,甚至被外界觀察到有故意利用公布石油商業庫存數據與對沖基金等投機資本相配合幫助拉抬油價和及時出倉的跡象。 油價高企不僅吸引了國際匯市上的資金進入期貨市場而對美元貶值產生助力,而且它也不像原來人們理解的那樣會使美國因進口原油造成巨大損失。因為美國的進口商能夠運用期貨市場對沖油價上漲的影響。相反,美國還憑借金融優勢在油價上漲中大賺了一把。有報道顯示,美國花旗銀行在油價上漲前10天悄然進入歐洲美元市場,維持了110億美元的空頭頭寸。另外還有大量的對沖基金在油價上漲中做多原油期貨做空美元。 統計表明,油價上漲過后,其產生的溢價約有10%為石油輸出國獲得,而將近90%被美國人收入囊中。不過,筆者認為高油價弱美元是美國政府的一種短期投機行為。石油美元環流是美國的政治經濟命脈,維持石油美元環流是美國的長遠目標;油價高企美元貶值短期內可以達到打擊歐洲經濟,促使東亞改善經濟結構和改善美國國際收支雙赤字的作用,但是美元長期貶值將失去各國央行的支持,如果他們轉而支持歐元,則石油美元環流將會終結。 綜上所述,石油美元環流是理解石油期貨市場和外匯市場態勢的主線。在其他國家央行已經有較強烈反映的情況下,美元繼續貶值的空間已經很;油價再次沖高已經失去了重要動力,市場頂部應該就在50美元附近,中期走勢應該跌至35至40美元區間。 (作者單位為廣州市華泰興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期貨部) 《國際金融報》 (2004年12月27日 第八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