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需關系決定中國農產品貿易逆差可能成常態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22日 17:52 世華財訊 | |||||||||
從04年起我國農產品貿易首次出現逆差,有專家認為今后我國農產品貿易逆差可能成為常態。業內人士表示,逆差的出現是由供需關系決定的。與中國加入WTO關系不大。國內糧食產需缺口在一個階段內還會存在,所以糧食進口大于出口的現象大概在一個時期內還會持續。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程國強日前說,04年,我國農產品進口
程國強說,我國目前是世界上第五大農產品出口國,也是第四大農產品進口國。從2005年開始,中國農業在加入WTO談判中爭取的過渡期基本結束,中國農產品進口壓力增大。 自2005年以后,中國糧食進口關稅配額每年將達2216萬噸,按中國糧食口徑(包括豆油配額折成大豆),則糧食進口配額數達4107萬噸,相當于國內糧食消費總量的8%-9%。2006年,中國取消了植物油進口關稅配額管理,對國內大豆、油菜籽、花生等生產和加工行業的影響不可低估。 農業部產業政策與法規司巡視員張紅宇指出,由于產不足需,目前,我國一些工業原料型大宗農產品需要大量進口。其中大豆60%來自國外,橡膠60%需要進口,棉花30%需要進口,食糖和棕櫚油也需要大量進口。 新華社新聞信息中心糧油市場分析人員李曉偉向世華財訊表示,逆差的出現,意味著國外大量優質農產品涌入國內,很多人擔心國內農產品市場將會受到沖擊。進口產品的過多進入必然會影響到國內市場,但目前進口激增的情況并不是由產品的價格和品質引起的,而是由供需關系決定的。 根據我國農產品供需結構和農業資源稟賦特征,今后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將呈大進大出趨勢,國際市場風險防范和管理的難度加大。李曉偉認為,今后農產品貿易逆差可能會繼續擴大。但是農產品貿易逆差擴大,與中國加入WTO關系不大。資源條件決定了中國將是一個資源進口國。 李曉偉進一步指出,資源條件決定了國內糧食供求有一定缺口,導致大豆、小麥的大量進口。國內糧食產需缺口在一個階段內還會存在,所以糧食進口大于出口的現象大概在一個時期內還會持續。 從海關提供的統計數據分析,高額逆差主要緣自三大農產品進出口數量的大幅變動:一是谷物類,包括大米、小麥、玉米、大豆等。二是用作工業原料的棉花和糖。三是畜禽產品。 有專家提出,應適當全面審視我國農產品進出口首次出現的貿易逆差。例如棉花進口大幅增長,是農業貿易逆差的主要原因之一。逆差的出現提示,我們固有的一些優勢條件正在發生改變,國際農產品貿易正呈現新的趨勢。在新形勢下,如何與國際市場接軌,確保我農業大國的出口優勢才是真正值得我們深思的。 專家指出,目前出現的貿易逆差實為正常現象,應該保持一種平常心。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盧鋒指出,農產品貿易逆差非常正常,中國貿易要保持的是一直進出口平衡,長期順差也不一定是好事。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外貿專家程國強指出,今年全年的農產品貿易出現逆差的形勢不可逆轉。不過以后進口國外大宗農產品數量應該適度。國外的大豆、棉花和糖可以長期進口,但糧食進口不能太多。 國內很多專家都提到了加強食品安全在提高國際競爭力中的重要性。在農產品貿易更加自由、開放的今天,各國對食品的質量安全越來越關注,制定了越來越嚴格的農產品技術標準。因此我們應盡快熟悉WTO規則,及時了解進口國的檢驗檢疫要求,提高產品品質,使產品標準與國際接軌。這是企業、政府、協會需共同面臨和解決的重要問題。 此外,須調整優化農產品出口結構,讓一些“非主流”的農產品挑起中國農產品貿易的大梁。在今年糧食出口減少的前提下,水產品、園藝等農產品大量出口,暫時彌補了糧食出口的不足。水海產品和園藝產品等優勢農產品,成為拉動農產品出口增長的主要動力。我們應因勢利導,發展水海產品、果蔬產品、花卉產品等附加值比較高、深加工、有比較優勢的農產品,優化出口結構。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