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證券報 記者 程勇〗
---就紡織品貿易爭端訪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
北京消息 6月11日,商務部部長薄熙來同歐盟貿易委員曼德爾森就中歐紡織品問題簽署備忘錄,中歐的紡織品貿易爭端就此劃上了一個比較圓滿的句號。中歐雙方簽署協議的意
義何在?該協議對中美解決爭端的借鑒作用又有多大?是否預示中美之間的問題也能很快解決?就此記者專訪了一直關注中美、中歐紡織品貿易爭端的國際貿易專家梅新育博士。
最大成果在于消除不確定性
記者:您覺得中歐就紡織品達成的協議的意義何在?
梅:從中國本身來說,這是一個比較理想的結果。雙方簽署的協議規定,對歐盟已經發起設限調查的十余種中國紡織品的合理確定基數,并按照每年8%至12.5%的增長率確定中國對歐盟的出口數量,這比設限后實行的7.5%的水平要高一些,也說明談判還是有成效的。
除此以外,最大的成果在于除了上述十余種產品以外,歐盟并沒有中國對其它類別紡織品出口進行限制,并且還承諾克制使用"242條款",承諾通過磋商來解決以后的紡織品摩擦。可以說,這非常明顯地降低了我國紡織品企業出口歐盟面臨的不確定性。
事實上,歐盟發起設限調查的紡織品只占我國紡織品出口的一小部分。據我了解,在談判之前,中國紡織品企業最關心的并不是對已經啟動設限調查的紡織品取消調查,而是關心歐盟將對其余的絕大部分種類紡織品如何處置,這次磋商的結果等于給我們的紡織品出口企業吃了一顆"定心丸"。
還有一點要指出的是,中歐的這次成功磋商也在客觀上也為中美解決紡織品貿易摩擦問題提供了一個"樣板"。
記者:有人認為8%到12.5%的出口增速相對還是低了,您怎么看?
梅:我不這樣看。如果單純從數字上看,8%到12.5%相比7.5%的設限后增長水平并沒高很多,而同今年前幾個月的出口增速相比反而下降了許多。但是我覺得有兩點值得注意:
第一,不能把8%到12.5%同今年前3個月的出口增速相比,因為這個增速是有著特定的原因和背景的。無論是我國的出口企業還是歐洲的進口商,在紡織品貿易實現一體化之后,都預期歐美會對中國紡織品出口設置障礙,因此都抓緊時間竭力生產、出口和運輸,導致前幾個月的出口增長率極高,但這種高增長率并不可能一直保持。從3月份以后,出口增幅一直呈逐月遞減的態勢。
第二,8%到12.5%的增長水平是在合理確定的基數基礎上的增長率。至于如何確定合理基數,我個人覺得,應當高于配額制度取消之前的去年的出口額,否則取消配額、實現紡織品貿易一體化也就沒有什么實質的意義了。另外,也應當考慮今年前幾個月的增長情況。如果能實現這樣,我覺得這個增速的結果是非常滿意了。
不可過高期望中美產生"樣板效應"
記者:您剛才說中歐協議為中美提供了一個"樣板",那是不是說中美之間問題也可以類似地比較順利地很快解決?
梅:雖然中歐客觀上為中美提供了一個樣本,但是考慮到美國的談判作風以及美國愿不愿意在主觀上借鑒"樣板"方式來還是一個問題。我覺得對中歐的"樣板效應"在中美上實現不能抱過高的期望。
事實上,據我所知,在紡織品的貿易爭端上,歐盟面臨的政治壓力比美國還大。歐盟的紡織業就業人數超過美國紡織業的10倍,并且歐盟的25個國家,有許多就要求對中國紡織品進口設限,尤其是歐盟東擴后加入的10國,更是要求在紡織品貿易實現一體化之后對中國單獨設限。而美國作為一個單一國家,雖然面臨著紡織業一定的壓力,但相比歐盟來說,政治上的壓力相對要少一些。因此,中美紡織品問題能否妥善解決,關鍵的問題是看美國是否能夠真正擺脫利益集團的控制。
當然,也應當看到,中歐通過磋商解決了問題使得中國面臨的壓力減輕不少,因而可以更加從容不迫地去面對中美問題。相反,美方面臨要求盡快解決中美爭端的壓力可能會大起來。比如,美國的進口商、棉花出口商以及消費者等從進口中國紡織品中收益的人士將會以中歐的協議為底本,對美國政府提出類似的解決要求,這將在一定程度上會促進中美貿易爭端的解決。
不過,我還是要強調一點,雖然中歐的"樣板效應"存在,但我們卻不可對此寄予過多的希望,解決問題還是要靠中國增強自身的談判地位。
深層原因導致歐美不同選擇
記者:如果更進一步看,您覺得歐美在對待中國紡織品問題上采取的不同解決方式的深層次原因在哪里?
梅:同樣面臨著中國紡織品的出口沖擊,歐美在對待這個問題上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措施,歐盟通過磋商達成協議,解決了貿易爭端,而美國卻是單方面對中國產品進行設限,短期內解決的希望不大。我覺得這兩種措施都是有其深厚的背景原因的。
首先,歐美對中國的定位不一樣。歐盟把中國當成是戰略合作伙伴,我記得在協議簽署以后,薄熙來部長表示,雙方就紡織品貿易問題達成協議表明中國與歐盟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不是一句空話,這句話是有深刻意味的,而美國,事實上把中國當成其戰略地位的最大挑戰者。
其次,雖然歐盟面臨者空前的政治壓力,但支持對中國進行紡織品自由貿易的聲音也比較突出,比如英國、德國、瑞典和丹麥等就非常支持自由貿易。但是在美國,政府的決策在很大程度上為相關的利益集團所左右。
其三,歐盟的自有貿易,達成協議是因為雙方的有著共同認可的國際貿易規則,這也就有了達成協議的基礎了;而美國一貫把自己國內法凌駕于國際法之上,強迫他國接受其制定的規則,這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雙方談判的基礎。
當然,一些階段性的因素可能也是造成歐盟不同選擇的原因之一。歐盟啟動對中國紡織品設限調查的時候,正是法國等國面臨就歐盟新憲法進行全民公決的時刻,不能排除歐盟當時出臺政策有"緊急做秀"的成分,而在這種政治做秀沒有達到預想的結果以后,歐盟也就很可能做出和解的動作;而在美國,一部分人把紡織品貿易武斷地同要求人民幣升值聯系起來,期望以紡織品貿易摩擦問題來力壓人民幣的升值,而中國的匯率改革是一個相對長期的過程,因此這也可能造成中美紡織品問題的長期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