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羅文輝 發自上海
近日,安泰科品牌的主要創立人,有色金屬技術經濟研究院副院長林如海先生,在其兼任總經理的上海安泰科物貿發展有限公司辦公室,就有關國內外金屬期貨市場的發展動向及中國有色金屬信息產業的業務多樣化、經營國際化、企業集團化等發展戰略問題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
《第一財經日報》:隨著國內外經濟的復蘇,金屬市場啟動了長達兩年多的大牛市行情,而近一年來國際市場上鋅的搶眼表現已超過銅、鋁。但不久前,國家繼銅、鋁、鎳之后又調低了緊缺性資源鋅的出口退稅率。作為鋅貿易領域專家,你如何看待當前國內外市場鋅的表現及其后市發展?
林如海:去年9月以來,國際鋅期貨市場發生飆升行情。倫敦金屬交易所(LME)3個月期鋅從950美元/噸飛漲至今年3月中旬的1450美元/噸,漲幅達50%,而同期銅、鋁三個月期貨漲幅均不過30%。國內現貨市場上鋅一度極為搶手,雖然近期下跌至13000元/噸,但至今中間商每噸轉手利潤仍可高達數百元,而銅、鋁轉手加價一般不過20~30元/噸。
究其原因,與近兩年來國際鋅市場供應短缺加劇有關。有資料顯示,2005年的全球鋅供應短缺將由2004年的10萬噸增大至23萬噸,銅、鋁的全球供應缺口則因產能的急劇擴大而在2005年趨于縮小。而作為鋅消費大國的中國,年消費量已占世界總量的四分之一。
實際上,去年第四季度以來全球鍍鋅鋼板的熱銷,加之澳大利亞等地鋅精礦短缺的加劇和海運成本的劇增,導致國際鋅價暴漲,而近期受中國連續調控鋼鐵產業政策影響,國內外鋅價有所下落。但國際鋅精礦價格的居高不下及國內電價成本的多次調高(生產一噸電解鋅需耗電4000多度),將阻止鋅價下滑。
且在去年12月于成都召開的2004年中國國際鉛鋅年會上,國內外與會專家普遍認為鋅將成為“2005年金屬市場明星”。
《第一財經日報》:期貨市場具有套期保值功能,近期國內外鋅價的大幅漲落正需要鋅期貨市場為生產商和消費商保駕護航。今年初,國內呼吁重開鋅期貨的聲音一度頗高。作為曾積極參與金屬期貨市場套期保值交易及咨詢的專家,你對重開鋅期貨的急迫性有何看法?
林如海:確實,上海期貨交易所副總經理胡政博士曾在今年1月份的“中國期貨高層論壇上”提出年內推出鋅期貨的設想,而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會長康義也在今年的“兩會”上提議盡快重開鋅期貨交易,
事實上,上海期貨交易所早已向證監會上報過恢復上市曾在上海金屬交易所交易的鋅期貨的方案。但類似于千呼萬喚不出來的鋼材期貨,對鋅期貨的重新推出也不可過于樂觀。
其中不可忽視的原因是,鋅不同于銅、鋁,即使同為高純度的0號電解鋅,其品質差別也頗大,而且由于地域偏好關系,同一品牌在國內各地的升貼水差異極大。如交割標準設計不當,很可能使國內年消費總量達250萬噸的鋅成為一個易被操縱的小品種期貨。
《第一財經日報》:安泰科在國內外有色金屬行業及相關投資機構中雖享有聲譽,但相比麥格里投資銀行等國際專業金屬研究機構仍有不小的差距。借鑒安泰科走過的信息產業化之路,你有何建議?
林如海:目前,國內已擁有金中訊、新華財經、世華等具備相當競爭力的綜合性財經資訊公司,而且有一定影響力的專業性網站如中國聯合鋼材網也不少,但探索多元化發展之路并經營卓有成效的專業研究機構寥寥無幾。
借鑒澳大利亞麥格里投資銀行、英國商品研究所(CRU)、美國商品研究局(CRB)等的發展經驗而獲得成功的安泰科模式,值得各方深入探討。
不過,面臨越來越大的國內外競爭壓力,安泰科集團仍將堅持以“麥格里+瑞士嘉能可”的全方位商務服務提供商模式為發展戰略目標。
同時,安泰科集團在信息產業化過程中,也存在一些深層次的問題需待解決,如進一步整合各部門客戶資源及提高國有控股企業的集團化運作效率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