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對中航油事件的進一步調查顯示,該公司用借來的錢,在高風險的OTC市場,進行高風險的期權交易,將游戲玩到了極限,而出自名家之手的風險管理制度,在關鍵時刻卻形同虛設,終致公司資金鏈斷裂,全面崩盤。
高風險運作玩過了頭
根據本報先前的報道,中國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是在OTC(場外交易)市場上賣出石油期權而遭來滅頂之災的。這里的關鍵詞有兩個:期權和OTC市場。肇事的限價期權,賦予買方以特定價格買入一定數量航空煤油的權利,為此,買方支付一定的費用,即權利金,新加坡紙貨市場一般稱為“保費”;賣方則收取權利金。顯然,在這中間,買方的風險是有限的,頂多就是期權作廢,損失權利金;但作為賣方,中航油的風險極大,因為期權結算時,高于限價的部分都要中航油承擔。另一個關鍵詞——OTC市場,也意味著風險。有別于在交易所進行的場內交易,OTC場外交易的風險更高,而其好處是靈活,買賣雙方可以自行洽談條件。
更要命的是,做這些高風險交易的資金風險程度也很高。中航油年報透露,2003年7月18日,公司與十家國際銀行簽署了1.6億美元銀團貸款協議。而這就是中航油進行石油衍生品交易的資金主力。
用借來的錢,在高風險的OTC市場,進行高風險的期權交易,中航油簡直將游戲玩到了極限,稍有閃失,資金鏈接不上,便會導致崩盤。果然,前期國際油價的猛漲,不僅引爆危機,而且,更令虧損達到5.5億美元之巨。
止損不及時越陷越深
從公開信息可知,中航油自2003年開始買賣石油衍生品。除了對沖日常業務的風險外,公司也從事投機性的交易活動。知情人士稱,去年下半年,中航油開始交易石油期權,最初僅涉及200萬桶。2004年,油價持續走高,對中航油的期權合約頭寸不利。今年一季度,如果當時進行結算,則公司虧損將達580萬美元,于是,中航油決定延期交割合約,同時增加倉位,寄希望于油價能回跌;二季度,油價再升,中航油賬面虧損增至3000萬美元左右,公司因而決定再將期權延后到2005年和2006年交割,并再次增倉;今年10月,油價創新高,而中航油所持倉位已達5200萬桶,賬面虧損再度大增;10月10日,面對嚴重資金周轉問題的中航油,首次向母公司呈報交易和賬面虧損。賬面虧損高達1.8億美元,另外,已支付8000萬美元的額外保證金;10月20日,母公司中國航空油料集團配售15%的股票,將所得1億多美元資金貸款給中航油,但此時已回天乏術;10月26和28日,中航油因無法追加部分合約保證金而爆倉,蒙受1.32億美元的實際虧損;之后形勢進一步惡化,到11月底發布公告時,中航油已平倉合約累計虧損約3.9億美元,而未平倉合約潛在虧損約1.6億美元。
據了解,中航油現已接到7家金融機構的償債要求,總額接近2.5億美元。這些機構包括高盛、巴克萊、標準銀行和三井能源風險管理公司,等等。
風險失控之謎尚待解答
“公司聘請國際知名會計師事務所安永會計師事務所編制了《風險管理手冊》,設有專門的風險控制員及軟件監控系統,還規定了嚴格的預警和止損制度。”這是兩年多前見諸報端的《中國航油創業海外》報道中的文字。言猶在耳,中航油已然倒下。
顯然,中航油引以為傲的風險管理和內控制度,在關鍵時刻根本沒有發揮作用。知情人士說,中航油規定,每位交易員損失20萬美元以上的交易要提交公司風險管理委員會評估;累計損失超過35萬美元的交易必須得到總裁同意才能繼續;任何將導致50萬美元以上損失的交易將自動平倉。中航油共有10位交易員,也就是說,損失上限是500萬美元,這與5.5億美元的數字極不相稱。不知道這是由于交易員隱瞞了交易及其虧損的規模,還是管理層低估了期權隱含的巨大風險,或是對其視而不見,不及時止損,卻希望有朝一日能挽回損失。這個問題的答案,恐怕要等到普華永道的調查報告公開,才會一清二楚。
此外,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只有經批準的少數國企能夠從事境外期貨套期保值業務,但是,幾千萬桶的倉位,顯然已經遠遠超出套期保值的需要,而幾乎都是在投機,這一點,公司在其公告中承認了。不知道,是否因為中航油是注冊在新加坡的公司,所以不必受上述規定的約束。而且,與其向國內航空公司供應航煤的定位相適應,中航油應在石油市場上做多,但事實是,由于賣出限價期權,中航油實際上在做空。(來源:上海證券報/許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