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近兩年,有“準期貨市場”之稱的現貨遠期電子交易市場雨后春筍般發展,其有些品種的交易規模甚至可以和期貨抗衡。膨脹之后,這個缺乏統一監管部門的行業,其風險可以想象。作為期貨市場的重要補充,現貨遠期市場如何引導,如何規范,正擺在政府面前,而管理層已開始行動。
本報記者 羅文輝 發自上海
近兩年,適逢全球性商品超級牛市的國內現貨遠期電子交易市場(下稱“現貨遠期市場”)迎來遍地開花的建設熱潮。不過,在上周召開的上海斯迪爾電子交易市場(下稱“斯迪爾”)2周年慶典上,傳出商務部擬加強現貨遠期市場規范化建設的消息。
目前,鋼材、白糖、棉花、玉米,甚至塑料等領域的現貨遠期市場發展迅速。上周五(7日),斯迪爾的螺紋鋼、熱卷板現貨遠期合約總成交量突破21萬噸(按單邊計),總訂貨量則近79萬噸。這些市場中的遠期合約交易活躍,因其交易模式和期貨類似,被業內稱為“準期貨市場”。
規范網上交易
國內現貨遠期市場現行的行業標準是國家質檢總局頒布的《大宗商品電子交易規范》(2003年版),斯迪爾總裁李雯峰曾參與起草。近日,李雯峰向《第一財經日報》透露,商務部正修訂關于加強網上交易的指導意見,參與修訂的有包括國家工商總局、國家質檢總局等6家機構,而斯迪爾作為現貨遠期市場的代表參與。不過,李雯峰稱在指導意見正式公布前不便透露修訂的具體細節。
上海中昊油籽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總裁費建也向《第一財經日報》表示,確曾聽說商務部正在抓緊出臺上述指導意見以加強現貨遠期市場規范化建設一事。
有業內人士指出,商務部不僅正在修訂關于加強網上交易的指導意見,而且早有計劃領銜起草新的《大宗商品電子交易規范》,以結束國內各大現貨遠期市場無主管部門統一監管的混亂局面。實際上,再三修訂中的指導意見正是在為上述計劃奠定基礎。
《大宗商品電子交易規范》(2003年版)誕生于現貨遠期市場的“瓊膠事件”爆發之際。2003年前,國內現貨遠期市場以農產品交易為主,且作為僅供行業內參考的“管理技術標準”由國家質檢總局發布,其權威性一直遭受質疑。
現貨遠期市場突起
如今,在各類新興的金屬、石化現貨遠期市場中最引人注目,且已成為全國鋼材市場價格風向標的上海四大鋼材現貨遠期市場,在今年春節后的鋼市回暖行情中,僅上周五螺紋鋼、熱卷板的遠期合約日成交總量已近70萬噸,訂貨總量則超210萬噸。若按10%的保證金比率估計,上海四大鋼材現貨遠期市場應至少積淀資金12億元。但據中聯鋼公司采集的截至4月6日數據,中聯鋼統計范圍內的上海36家倉庫螺紋鋼總庫存不過32萬噸。且有業內人士反映,上海的鋼材現貨遠期市場平時月交割量能達上萬噸并不多見。
市場容量有限的上海鋼材現貨遠期市場,不僅有成交量和訂貨總量虛高甚至“準期貨”機制下過度投機的嫌疑,而且有的市場開始走上免成交手續費及允許融資交易從而變相減半收取保證金的惡性競爭之路。盡管各現貨遠期市場也已紛紛實行指定銀行監管客戶賬戶出金的辦法,以提高客戶對市場安全的信任度,但僅靠自律維持而缺乏相關法規保障,其持續發展性正遭遇考驗。
限制還是發展
事實上,現貨遠期市場和電子交易結合,作為網絡時代蓬勃發展的一種新型物流模式,雖借鑒期貨風險管理機制,但仍定位于現貨遠期交易,正好可以彌補跳躍式發展中的國內期貨市場的先天不足,已越來越為學術界和期貨界認可。
且如大多數現貨遠期市場的管理者所承認,經過自由發展階段的國內現貨遠期市場,若要繼續穩步發展,肯定需要加強有關監管體系及市場規范的建設。而下設市場運行調節司和市場建設司的商務部,應責無旁貸地承擔起主管現貨遠期市場規范化建設的責任。
不過,在多個現貨遠期市場從事過高層管理的一位資深人士向《第一財經日報》表示,據其所知,商務部曾委托中國金屬材料流通協會制訂新的《大宗商品電子交易規范》,但因時機不成熟和專業人士缺乏,一直未有進展。他認為,目前現貨遠期市場仍處于摸索階段,也未經歷過真正的危機而讓潛在的問題充分暴露,如過早制定硬約束的法規性文件,恐怕會阻塞現貨遠期市場未來的發展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