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期貨 > 正文
 

美國因素助推大宗商品瘋狂 中國付出昂貴代價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5月13日 17:56 財經時報

  李文科

  除一直被超級牛市周期論所采用的“中國因素”外,還有更深層次的“美國因素”。由于美國目前的貨幣政策不盯住貨幣供應量,因此造成了很多美元充斥在市場上,這些美元為了追逐高額的利潤,開始尋機在商品市場上牟取暴利

  在滬銅市場浮動中,上海某期貨經紀公司的客戶王先生賺的錢已翻了四番,可他仍堅持不平倉。從這幾天滬銅的走勢來看,他的判斷是完全正確的。

  “銅市瘋了,不知道應該怎么去分析銅市了。”北京德潤林咨詢公司首席分析師李磊的感嘆,或許能體現目前銅市的瘋狂和迷茫。

  就在半年前,5000美元還是期銅的心理紡線,現在已經沖上了每噸8790美元的高峰,但沒人敢說現在達到了銅價巔峰。

  《財經時報》在采訪中發現,除一直被超級牛市周期論所采用的“中國因素”外,還有更深層次的“美國因素”。由于美國目前的貨幣政策不盯住貨幣供應量,因此造成了很多美元充斥在市場上,這些美元為了追逐高額的利潤,開始尋機在商品市場上牟取暴利。

  中國付出昂貴代價

  截至5月10日,倫敦金屬交易所(LME)綜合銅從2005年首盤的4352.5美元漲到了8790美元,5個月內上漲了4437.5美元,漲幅達100%,但銅價上漲的步伐似乎還沒有停下來的意思。

  與2001年11月時的每噸1400美元相比,現在的銅價上漲了近6倍之多。其中,從5000美元上升到6000美元只用了25天。而自6000美元到8000美元,也只用了一個月。

  據海外媒體報道,中國國家物資儲備局在過去兩個月內,對其在LME持有的大量空頭頭寸進行了回補,此輪銅價從上月初至今上漲50%則是其直接表現。如果事實成立,國儲局必然為此付出高額的代價。

  “吃完中國還要吃印度。”冠通期貨經紀有限公司的田宏鵬告訴《財經時報》,在此輪行情中,回補空頭的資本不僅有來自中國的,還有印度、日本和韓國的,而最大的贏家是歐美資本,特別是歐美的對沖基金。

  在高銅價中,受損的不僅是空頭資本,更直接的是用銅行業。中國、印度、巴西、俄羅斯組成的所謂“金磚四國”,構成了基礎原材料消費的絕大部分增量,也不得不為銅價上漲而付出更大代價。

  以中國為例,僅今年年內,銅價就已經上漲了近4500美元,如果按照中國年消費420萬噸計算,中國將為此多付出180多億美元。

  盡管商品的高價必然抑制消費,也會產生更多替代品,中國政府的宏觀調控也必然導致需求相對緩解,但宏觀調控的影響似乎無法對銅價產生足夠影響。從銅價此輪上漲的過程可以看出,雖然國內銅價較低,但一直在跟漲國際市場,從某種程度上講,其受制于國際市場。

  “美國因素”助推牛市

  歐美對沖基金做多銅等大宗商品有三種武器,即“中國因素”、對沖基金的資金優勢以及其純熟的市場技巧。現在有專家提出的“美國因素”,多是指因美國目前的貨幣政策不盯住貨幣供應量而使得大量美元充斥于大宗商品市場,以牟取暴利。

  首創期貨公司金屬分析師宋立波告訴《財經時報》,“全球大環境向好對基礎原材料的消費增長起了根本支撐作用,而銅供應不如預期則加強了這一力量。”

  在資深分析師東南看來,大宗商品的價格已經不能單以供需狀況來定價,而是一個“定位空間”的問題。無論銅價繼續上漲還是掉頭回落,關鍵是銅的價格已經不可能把三年前的價位,即每噸約500美元左右作為正常價位,而必須考慮“或許銅價在每噸5000美元是正常”的概念。因為隨著經濟中不確定因素的增加,影響市場的因素已經不僅是供需狀況,還有貨幣等因素。

  實際上,有業內人士分析比較后得出結論,盡管2000年以來的牛市使得大宗商品價格漲幅巨大,但目前主要商品價格之“高”只是相對的。如果以1995年為基準的不變價美元來衡量,包括各類有色金屬、黃金、原油等大宗商品不僅沒有一種價格創出歷史新高,而且與歷史高點的差距還很大。這是因為,從上個世紀90年代末期開始,美元便開始了其貶值歷程,從這個角度而言,自2000年以來的大宗商品的“高價”只是相對的。

  另一方面,在考慮銅、黃金等大宗商品具有商品屬性的同時,也必須考慮其金融屬性。全球的貨幣供應及充裕的流動性變化,正在對商品價格產生巨大的影響。也就是說,全球貨幣供應的寬松帶來資產市場的全面牛市,以及越來越強大的通膨壓力,推動商品價格不斷上漲是其中的一個表現。

  因此,與其說是“中國因素”帶給此輪商品牛市的巨大影響,不如說是“美國因素”正在更大程度、更深遠地影響商品市場,推動商品牛市的前行。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相關網頁共約13,300,000篇。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