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期貨 > 正文
 

金融市場決定油價 對沖基金的影響力越來越大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6月10日 17:17 21世紀經濟報道

  本報記者 趙憶寧 倫敦報道

  “今天金融市場所起的作用,比石油市場本身可能還要大。”BP中國公司副總裁陳新華一語道破。

  如今討論能源安全,除了石油問題政治化之外,需要看到金融市場對于石油市場的影
響,也就是石油金融化更加明顯。

  石油市場與金融資本高度一體化,是21世紀的石油市場與上個世紀70年代最大不同之處。1970年代的石油市場大多為雙邊貿易與長期合約,金融市場的作用微乎其微;1990年代以來,最重要的標志是石油市場完全置身于金融市場中。亞洲金融危機造成的大起大落,油價從20多美元跌到9美元一桶就是一個案例。

  金融市場的融入,把原本預測性高、波動小的石油市場卷入一次次石油風暴的漩渦。

  石油市場的發展轉折

  近代石油市場的發展可以從國際石油公司的發展歷史窺見一斑。

  英國石油公司本只是一家上游生產公司。然而在1970年代,伊朗政府把BP在伊朗的資產收歸國有,BP給客戶的供應合同無法兌現。那時開始在市場購買石油供應客戶。這就是BP石油貿易業務的開始。

  1980年代末期,新的科技和技術的應用,紙面合同產生了期貨交易。1987年BP成為布蘭特石油期貨交易的第一人,布蘭特市場60%的石油為期貨交易;1990年代,能源市場的發展更進一層,油品交易開始與一般商品貿易等同,而“置換”方式的興起,按照經濟的可行性向全球市場提供原油。北海的石油供給非洲,非洲的石油供給美國,美國的石油可以供給歐洲。

  BP集團副總裁Brian Gilvary 介紹,“由此帶來1990年代油品期貨交易的興起,期貨交易量可以達到實際貨物買賣的十倍。”也就是說,假設今天只有50萬噸的真正原油產量,貿易量可以達到500萬噸。

  期貨的買賣使得那些買油的目的并不是為了用油的投機商參與到石油市場中,大的投資機構銀行摩根士丹利、高盛等開始進入到油品的期貨交易中。這一點被我們忽略了。1970年代誰聽說過“華爾街煉油商”?如今,幾乎所有的投資銀行(公司)都在從事石油紙貨交易、貿易,期貨套利成為大石油公司、投資銀行一個新的競賽領域。投資公司與石油公司,還有對沖基金聯手控制了世界石油市場的大部分交易。

  看看原油市場價格(布蘭特原油價格)的曲線圖,可能更清楚地看清這一點:只要石油價格下跌的時候,這些投行一定抽身轉頭。

  曲線圖顯示,自1986年到目前為止,有四個平臺期:1986年到1999年第一個平臺期(15年),石油價格在15-20美元/桶,其間,1990年海灣戰爭導致油價漲約40美元/桶,只有不到一年的時間,之后回落到20美元以下;1998年油價進一步下降到10美元左右,那些投資公司或者投行,比如JP摩根們都撤離了石油市場,有兩年左右的時間,之后油價再次回升。

  2000年到2003年的4年間是第二個平臺期,油價在25-30美元/桶左右,導致油價上升主要原因之一是投行、投資公司又參與到油品的買賣當中,2000年一度上升到38美元/桶。

  2004年到2006年3年間,出現了兩個平臺,分別在40美元和70美元這兩個高位。

  曲線圖告訴我們,投行與投資公司在石油市場“趨利而行”的軌跡。

  能源交易三足鼎立

  如果僅僅認為只是對沖基金抬高了油價,那就錯了。

  事實是,新的交易三角早已形成,他們是能源對沖基金、投資銀行和跨國石油公司。

  按照相關性的邏輯,對沖基金更大程度上只是潮流的跟隨者,投資銀行“趨利而行”。在市場上興風作浪,掌握有價值的信息卻是那些大石油公司。

  排除能源對沖基金之外,我們可以看到,在世界主要石油期貨市場會員的構成中,涵蓋了世界主要的銀行、投資公司和石油公司:美洲銀行、花旗銀行、匯豐銀行、法國興業銀行;JP摩根、美林、摩根士丹利、蘭德公司、BP、雪佛龍、埃克森等等。

  世界最大石油期貨市場——紐約商品交易所參與者的構成中,交易商占39.9%,機構投資者、對沖基金占31.2%,石油生產、加工、消費及運輸企業只占28.9%。

  所以,過去認為是OPEC操縱了石油價格,而如今是石油交易商、投資機構與對沖基金共同制定油價市場的“游戲規則”。

  投資銀行的貿易行為是為了獲利,他們沒有基礎設施,做油品貿易卻不知道物流的真正去向,所以他們不得不花錢向大石油公司購買信息以及制造模擬物流。

  除此之外也行使其社會影響力,公布研究報告,收取服務性的收益。高盛去年一份分析報告中預計,三年內油價將上漲到96美元一桶,今年的預測修正為108美元一桶。由此,有人指責投資公司的研究報告,推卸不掉推高油價獲利的責任。

  實際上,石油貿易市場最有實力的是跨國公司,但是他們與投行有些區別。

  他們有上游、中游、下游三個業務, 既可以玩虛的,也可以玩實的。假設一個公司每天原油產量是210萬桶,煉油量310萬桶,市場銷售每天410萬桶,那么,開采的原油不夠煉油,煉出來的油又不夠市場供應,中間的差量就是通過貿易買進賣出。有如此多的得天獨厚的條件,為什么還看著投行、對沖基金們“坐收漁利”?他們可以利用控制著信息源頭的優勢,使得自己的業務獲得利潤最大化。

  而摩根士丹利、高盛這些投行只有油品采購和第三方油品銷售環節,在市場中他們賣油或者是買油,市場一清二楚,因為他們沒有采油與煉油的源頭。

  可以厘清的是,市場信息鏈是這樣循環的:跨國石油公司掌控權威數據,投行購買信息除了自己使用外,再把信息賣出,對沖基金就是一個“跟班兒”。在某種程度上,跨國公司的競爭對手是那些投資銀行,而不是對沖基金。

  對沖基金的影響力越來越大

  到底是價格波動引起期貨交易的頻繁,還是期貨交易推動石油價格的升躥?

  某個投資基金使用幾十億美金購買了一份期貨合同,購買量相當一個大的油田的產量!在市場供應平穩情況下需求突然增加,敏感的石油市場立即響應,致使當今的石油價格已經不是石油的真正價格。

  這是華爾街所希望的,石油價格越不穩定,就越可以從中獲利。原本石油消費者和生產者通過期貨市場和衍生品市場保護的工具,時下卻被認為是推動油價的罪魁禍首。特別是對沖基金,自從亞洲金融危機以來名聲一直不好。

  究竟有多少能源對沖基金活躍在華爾街?

  根據華爾街的一位能源分析師彼得·弗特的研究,“現在有超過兩百個在能源板塊活躍的對沖基金,更多的則正在形成中。”而華爾街拉萊對沖基金高級副總裁劉武則認為,“在能源領域內共有400多個已知對沖基金。”

  能源專業對沖基金的生成是一個重要的信息,盡管相對大量的大型通用基金而言多數還比較小,但是,新的能源對沖基金運用他們先前在能源市場吸引投資的經驗,在能源現貨和其衍生品的交易中積極活動。

  他們通過買賣與能源密切相關公司的股票和債券,間接從油價上漲獲利,這些公司包括油資源、油區開發、油產品提煉、新能源研發的公司。目前在美國比較活躍的是索羅斯基金、SAC、復興技術公司以及英國石油資本。

  為什么現在能源吸引了對沖基金?

  近年來,傳統資產回報平平,許多基金沒有在這類投資上得到期待的利潤。而且,許多退休基金和其它機構資金,現在都力圖通過其它投資策略找到高收益的避風港。目前新的資金正瘋狂涌入對沖基金,而此時能源聯合體已經呈現出更高的價格,“升高的波動性和更大的交易量對于資金具有吸引力”。彼得·弗特認為。

  能源市場將表現出比以往都更加劇烈的波動,也緣于過去20年OPEC對于生產上游的投資持續不足,而石油業內人士也在投資問題上遲疑,因為他們對石油價格下跌的痛苦還記憶猶新。

  也就是說,除一些不足以平息需求增長的獨立鉆探商外,世界廣泛地缺乏新投資。

  很多因素共同形成了今天的高油價。今天,紐約商品交易所更大程度上確定著石油價格,與之相比的OPEC卻成為高油價獲益者。

  今天,在所有能源產品的交易中,概念價值僅僅2萬億美元。相比之下,全球實物能源市場為4萬億美元。

  “能源仍然處在其市場成熟過程的初級階段,因為一個成熟的期貨市場交易量通常是潛在實物市場的6-12倍。這顯示能源聯合體的交易量應該在2010年達到至少每年10萬億美元。”彼得·弗特認為。

  對沖基金將會提供其中大部分的交易流動性,不過投資銀行和能源產業也會這樣做。對于參與能源交易的人來說,現在,能源交易的黃金年份正在到來,它將給他們帶來更高的能源價格,波動性和更大的利潤。

  期盼中國石油交易中心

  國際的石油市場與金融市場是緊密相連。而反觀中國的石油市場與金融市場的關系,兩者分離已經有十年之久。

  雖然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第三大石油進口國,雖然中國外匯儲備世界第一,但無論是在倫敦商品交易所,還是在紐約商品交易所的結算會員與非結算會員的名單中,找不到“中國”的名字。

  中國每年進口約1.23億噸石油,其中86%是按現貨市場價格交易的,在油價動蕩的年代里,中國一次次地受到石油價格波動性的傷害,如此大的市場需求卻在國際原油套期保值市場上“失語”,什么原因?

  中國尚缺乏成熟的金融市場及其衍生工具可以對沖平滑支出,中國的生產商與政府還不能使用簡單的套期保值技術與操作,緩解高油價風險,也缺乏石油市場與金融市場的深度了解。

  在國內石油公司、嘗試對沖市場風險以及發揮中國決定石油價格的市場力量的三重壓力下,中央政府決定重新開放石油期貨市場。原來的石油期貨市場曾在短短的兩年運營后于1995年關閉。

  與上一次同時在北京和上海期貨交易市場交易原油、汽油、

柴油和燃料油不同,這次只在上海期貨交易市場交易燃料油。不過專家認為,燃料油期貨市場的開張將為其他石油產品,如汽油、柴油和原油的期貨交易鋪平道路。

  政府的長期目標是建立一個與世界其他市場結合在一起的石油期貨市場,發揮中國在世界石油市場價格決定上的作用,從而提高石油安全,從目前的被動接受型體系向主動主導型體系轉變。

  “無論花多長時間,五年、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上海一定會成為一個世界能源的貿易中心,因為上海有這樣的條件。”Brian Gilvary說。

  但是他提出兩個問題:其一,布蘭特石油(Brent)是倫敦石油貿易所的標桿石油,中國的上海需要哪種原油?第二,建立貿易中心最重要的是要有安全可靠的數據中心,新加坡數據安全的問題解決得很好,但上海呢?

  “但是無論怎么樣,我是非常樂觀的。”Brian Gilvary說。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