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需關系引發回調 油價創年內新低機構后市看高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14日 08:05 中國證券報 | |||||||||
本報特派記者 盧懷謙 紐約報道 近期國際油價持續下跌。上周五個交易日,有四個交易日以陰線報收,累計跌幅達5%。截至上周最后一個交易日,紐約商交所三月份交貨的輕質原油期貨價格收于每桶61.84美元,倫敦國際石油交易所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收于每桶59.64美元,都是今年以來最低點。這兩個點位都比1月23日年內新高點的69.20美元跌去了10%以上。
供需關系引發回調 此間分析人士認為,供需關系改善是油價走低的主要原因。 在供給方面,能源情報署上周公布的每周石油庫存數據顯示,美國汽油庫存大幅度增加了430萬桶,是今年連續第五周上升,比市場預期的160萬桶高出一倍有余,增長到2.233億桶,比去年同期高出650萬桶。包括柴油和取暖用油等的其他蒸餾油庫存比去年同期高出12%。市場人士認為,美國石油庫存改善意味供給穩定,并給交易者帶來了信心。 沙特阿拉伯石油和礦產資源大臣納伊米上周在美國表示,近期的油價過高現象是不可持續的,沙特阿拉伯計劃在今后四年內將其石油日產量增加150萬桶,至1250萬桶,以緩解世界石油供應緊張壓力。 國際能源機構認為,1月份油價走高的一個原因即是俄羅斯的低溫天氣導致其近期的石油出口受到影響,隨著2月氣溫的回升,俄羅斯的石油生產和出口能力將很快恢復。 而在需求方面,國際能源機構10日發布的月度報告稱,將其2006年全球原油日需求量預期由183萬桶向下修正至178萬桶,但2006年歐佩克原油日產能預計將增加100萬桶,總產能的增加將超過市場需求。如果歐佩克準備增產,則將直接導致石油庫存或產能的增加。 此前,美國能源情報署也下調了美國和世界石油需求預測。其中美國石油每日需求量比一個月前下調了22萬桶,至2067萬桶,世界石油每日需求量比一個月前下調了30萬桶,至8500萬桶。 市場人士認為,北美持續的暖冬也是導致需求下降的因素之一。美國氣象部門的統計顯示,今年1月份是美國歷史上最為溫暖的1月,而在常年的1月則是最冷的月份,也是取暖油消費曲線的峰頂,美國東北部是全球最大的取暖油消費地區。芝加哥Alaron貿易公司的市場分析師菲爾·弗林認為,如果不是暖冬,在伊朗核危機影響下,油價早已突破70美元關口。 另外,上月油價走高的首要原因是地緣政治不穩定,即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第二大石油出口國伊朗的核危機和非洲最大產油國尼日利亞南部產油區局勢惡化。但這兩個利空因素并沒有進一步惡化,并且已經為市場所消化。 后市跌幅有限 展望后市,眾多投資機構認為,油價進一步下跌的空間將非常有限,因為供需相對緊張將是一個長期態勢。石油輸出國普遍面臨產能瓶頸,供給方面已經沒有多少文章可做,只有沙特還有每天100萬桶的剩余產能,但需求方面下降的空間已經非常有限。如果任何地緣政治事件或天氣原因導致石油供應中斷,兩年來大舉進入能源市場的對沖基金可能借機推高油價。 國際能源機構執行干事克洛德·芒迪表示,市場對供給意外中斷的擔憂,將會阻止今年油價自2005年的水準下滑。“油價今年應有很多理由回落,不過并不確信一定會發生。” 市場最大的擔心是,如果聯合國對伊朗采取經濟制裁將加劇石油供應緊張,引發原油價格的飛漲。法國巴黎銀行駐紐約的能源交易負責人湯姆·本茨表示,后市原油價格完全受到伊朗局勢的影響,如果這個全球第四大石油生產國的供應量從市場上消失,那么,除非各國動用戰略石油儲備,否則這一石油供應缺口將無法彌補。回顧1979年-1980年時,正是由于伊朗革命和兩伊開戰催生第二次石油危機,導致國際油價從每桶13美元一路暴漲到35美元,考慮通脹因素,相當于現在的94美元。 美國能源部長博德曼對此曾有他的解決方案,即如果聯合國對伊朗采取經濟制裁,請歐佩克采取增產措施來填補由此帶來的供應缺口。他警告說,否則油價大幅上漲可能給世界經濟造成不容忽視的負面影響。 2003年美軍侵入伊拉克后,伊拉克石油生產一時銳減,沙特阿拉伯和科威特立即增產,填補了伊拉克出口的下降,成功防止了油價大幅波動。這次歷史能否重演? 但是市場對此反應非常冷淡,甚至有人指這是美國一相情愿。有市場人士指出,假如是在幾年前,對伊朗的制裁將不會對石油供應造成很大影響,因為當時全球的石油產量尚有數百萬桶余額。但時至今日,伊朗出口石油遙遙超過目前的全球后備產量。伊朗原油產量在2005年為400萬桶,其中250萬桶供給出口,約占全球3%的每日需求量,是當年伊拉克的兩倍多,而歐佩克目前只有100萬多桶的剩余產能,不及當年的一半,勢必無法彌補這一損失。美國加利福尼亞Excel期貨公司總裁馬克·瓦格納說:“作為石油大國,伊朗有太多籌碼可以玩。萬一伊朗停產,油價可能會到100美元。” 甚至還有專家提出,如果伊朗與西方的沖突激化,它可能威脅要阻斷通過霍爾穆茲海峽從波斯灣向世界其他地區的石油運輸,而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和伊拉克的石油也需通過霍爾穆茲海峽這一咽喉要道向外運輸。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就在油價持續下跌的同時,一些投資機構紛紛上調對今年油價的預測。花旗集團將今年美國原油期貨價格預估由先前的每桶51美元調高至每桶60美元,路透財經主持的一次調查則顯示,32家分析機構認為,2006年的油價平均值將為58.88美元,比2005年56.70美元的平均價格高出一頭。 英國Baring資產管理公司投資總監邁克爾·胡戈斯認為,由于石油供給方面的突發風險層出不窮,油價在未來2至3年,有可能攀升至每桶100美元水平,屆時對全球經濟增長會有5%至6%負面影響,但應不會導致全球經濟出現衰退。 美國對油價“感冒” 油價的居高不下已經引起了一些國家的擔心,剛剛落幕的八國財長會議,即把注意的焦點落在了高油價上。會議共同聲明稱,能源價格居高不下和劇烈動蕩將會給世界經濟發展帶來很大風險,故此八國將致力于推動能源生產國和消費國加強對話,以保障國際能源市場穩定,增加對開發清潔能源以及在發展中國家推廣節能技術方面的投資。 八國之中,對油價攀升最敏感當屬美國。作為世界頭號石油消費大國和石油進口大國的美國,2005年已深受油價飆升之害。油價飆升使美國的通貨膨脹率上升,從年初的2.9%升至歲末的3.7%。而2005年的貿易逆差高達7258億美元,連續第四年創歷史新高也是拜油價所賜,因為其當年進口石油的開支高達2516億美元,比2004年增長了40%。連美國財政部長斯諾也承認,對于美國經濟而言,能源價格高企仍然是“最大的危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