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n';
//判斷articleBody是否加載完畢
if(! GetObj("artibody")){
return;
}
article = '
\n'
+ GetObj("artibody").innerHTML;
if(article.indexOf(strAdBegin)!=-1){
str +=article.substr(0,article.indexOf(strAdBegin));
strTmp=article.substr(article.indexOf(strAdEnd)+strAdEnd.length, article.length);
}else{
strTmp=article
}
str +=strTmp
//str=str.replace(/>\r/g,">");
//str=str.replace(/>\n/g,">");
str += '\n 文章來源:'+window.location.href+'<\/div><\/div>\n';
str += '\n |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
|
外資控盤價格暴跌 中國大豆產業遭遇危機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1日 02:37 第一財經日報
編者按 壟斷著國際大豆貿易的國際糧商們,已將觸角伸到了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大豆進口國,中國進口約占全球總進口量的三分之一。一方面是美國政府對大豆的巨額補貼,一方面是國際糧商通過大量參股中國的大豆壓榨企業,逐漸控制大豆渠道。他們的戰略明確:低價買入南美及享受巨額農業補貼的美國大豆,再高價賣給中國的壓榨企業,賺取壟斷的貿易利潤。而留下的,則是中國壓榨行業的低利甚至虧損,以及中國本土大豆的滯銷。 外資基本完成了在中國的戰略布局,在控制了中國大豆60%的實際加工能力后,國際糧商同時控制了中國大豆的進口,ADM、邦基、嘉吉和路易·達孚四大糧商已經控制了中國80%的進口大豆貨源 本報記者 劉文元 發自北京 有關中國農業在加入WTO后將受到進口農產品沖擊的憂慮,在入世后的5年終于成為現實。不過與最初預想的不同,沖擊中國農業的并不是國外農產品的質優價廉,而是美國對豆農的巨額補貼及國際糧商在全面控制中國農產品加工、貿易環節后,向中國傾銷農產品。中國的大豆產業已經成為中國受到境外資本擠壓的產業“樣板”,民族大豆加工業面臨全軍覆沒的風險,國產大豆價格暴跌,銷售困難,豆農苦不堪言。 本土壓榨企業覆沒 在三年前就曾擔心中國大豆出現“拉美化”現象的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程國強說,自2004年大豆危機以來,跨國糧商正在形成對中國大豆加工業的壟斷布局,形勢嚴峻。拉美國家作為全球大豆主產國,大豆產業已經被國際糧商牢牢控制。 據《第一財經日報》調查,中國目前的大豆壓榨能力已經超過7000萬噸,日壓榨能力為19萬噸左右,實際開工量在3500萬噸左右。現在全國正在開工的大豆壓榨企業共有97家,其中有64家為外資參股的企業,其日壓榨能力為12.1萬噸,也就是說,中國大豆實際壓榨能力60%以上目前都屬于外資企業。另外,外資還在興建一些大的榨油企業。 實際上,中國大豆加工業的外資企業,絕大多數屬于ADM、嘉吉和邦基三大跨國糧商,他們已經掌握了中國近三分之一的大豆加工能力。目前,ADM在中國已經參股了13個加工廠,總加工能力約1500萬噸,同時今年擬通過其控股的托福公司收購華農集團30%的股份;嘉吉已在東莞、南通等地投資建廠,總加工能力約250萬噸,今年還擬收購其他工廠;邦基已經收購山東三維。 外資基本完成了在中國的戰略布局,在控制了中國大豆60%的實際加工能力后,國際糧商同時控制了中國大豆的進口,ADM、邦基、嘉吉和路易·達孚四大糧商已經控制了中國80%的進口大豆貨源。 程國強預測,跨國糧商初步完成了在中國的戰略目標,今后2~3年內,跨國糧商將可能完全壟斷我國大豆產業的布局。 國產大豆無優勢 國際糧商控制了中國的大豆壓榨產業,大量使用進口大豆。就榨油來說,中國本土大豆沒有競爭優勢,國產大豆銷售困難,農民利益嚴重受損。 據《第一財經日報》了解,大豆壓榨企業收購東北大豆的資金成本非常高,以黑龍江為例,黑龍江收購的大豆,壓榨企業每噸的平均利息成本達到了70元,因為黑龍江的大豆只能一次性收購,不能回流,一個大型油脂企業每年的資金周轉只能達到2.8次。但是如果在沿海買進口大豆,壓榨企業每噸豆的支出成本只有20元,兩者相差50元錢。所以企業從資金成本考慮不會用國產大豆。 國產大豆的收購成本非常高,黑龍江的榨油企業收購農民的大豆,裝卸、驗收、收購人員的成本和場地租用費等平均收購成本是75元/噸。在沿海,一艘大豆進口貨船靠上碼頭,從船到車間的平均成本只有約18元/噸。另外黑龍江省是產區不是銷區,把黑龍江的大豆運到大連或者上海,運費約70元/噸,而這70元費用市場是不承認的,只能由榨油企業負擔。 幾項費用加起來,合計達到177元/噸。也就是說中國的大豆只有比美國的大豆低177元/噸的時候,才能與美國大豆具有一樣的競爭力。另外,東北大豆的水分比進口大豆高,黑龍江的平均水分達到14%,而進口大豆為12%。大豆價格即使按照2000元/噸計算,兩個水分就相差40元錢。所以實際上國產大豆價格至少比進口大豆價格低217元/噸,壓榨企業采用國產大豆的壓榨利潤才能與進口大豆持平。 一位榨油企業老總說,以前都認為進口大豆質優價廉,那是認識誤區。美國和阿根廷大豆的出油率、蛋白率都與中國大豆相差無幾,只是巴西大豆高油高蛋白,但是色澤不好。美國大豆的競爭力就在于它是依靠巨額的補貼進來的,而我們的豆農沒有補貼,怎么能和進口大豆競爭。 國產豆銷售困難農民苦不堪言 隨著外資對中國大豆壓榨企業的滲透,外資企業越來越多地采用直接從原料產地采購大豆的方式,中國的大豆貿易商生存困難。 受國際糧商控制中國大豆壓榨能力影響最大的就是中國的農民,外資榨油企業更多的使用進口大豆,中國大豆進口量日益龐大,據預測,2005/2006年度中國大豆進口量將達到創紀錄的2700萬噸。沿海外資榨油廠基本以進口大豆為主,中國大豆僅僅作為“備用”。目前主產區面臨嚴重的賣豆難問題,中國大豆邊緣化趨勢越來越明顯。 據中國大豆網總經理劉兆福介紹,目前黑龍江農民手中還有20%的大豆沒有出售,比往年高了一倍,部分地區的比例更高得驚人。黑龍江佳木斯地區的一位鄉鎮黨委副書記告訴《第一財經日報》,目前他們鎮的農民手中還有60%的大豆沒有銷售,現在價格越來越低,農民苦不堪言。 商務部國際經濟研究院一位研究員表示,在最初加入世貿的時候,我們擔心國外低價農產品沖擊中國農業,現在看來不全是這樣,我們的大豆價格低,還是沒有人要。中國加入世貿時我們擔心的農產品競爭力弱的問題,現在已經開始顯現,這不單單是表面的國際市場低價農產品對我們的沖擊,更是下游加工業被控制后,對中國農產品的排擠。從大豆產業可以看出這樣的問題。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