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期貨 > 西南期貨專欄 > 正文
 

豆價近期較難大的起伏 行情筑底過程將是漫長的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7月04日 08:48 西南期貨

  曾經作為中國期貨市場最為活躍的大連大豆1 號期貨合約,目前一天的成交量僅為1 萬多手;大商所豆類市場的資金在轉至豆粕期貨之后,盡管豆粕的持倉有了有效擴大,但成交量也未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大連大豆與豆粕的總體成交量在不斷減少,行情起伏無波瀾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進入往年的天氣市之后,美國大豆主產區“先干后濕”的天氣最終到目前為止也沒有給大豆帶來多大波動。CBOT 大豆震蕩盤整已經有9 個月有余,市場對大豆行情翹楚企盼,那么行情又何時才能發動呢?

  天氣變化不定,我們很難在大豆的生長過程中對天氣有個非常準確的預測,但天氣變化最終影響的是大豆的單產、是大豆最終的產量,我們可以根據往年的天氣狀況對大豆價格走勢的影響來分析當前的大豆的生長狀況。2005 年5 月份和6 月上中旬,美國中西部大豆主產區的干旱天氣曾經帶來了CBOT 大豆價格的大幅上漲100 多美分,但在6 月下旬之后乃至整個7 月份的良好天氣狀況,使得大豆價格最終回吐全部漲幅,又進一步下跌回歸到了600 美分一線;而最終的43.3蒲氏爾/英畝的歷史最高單產水平。筆者在去年也一直對這個創記錄的單產水平表示懷疑,但最終USDA 沒有調低05 年美國大豆的單產水平。

  再結合往年5-7 月份的天氣狀況來分析,92 年美國大豆主產區5-7 月份的天氣跟05 年的天氣狀況非常的相似,大豆主產區愛荷華州5 月和6 月份降雨低于2 英寸,7 月份的降雨量卻達到了8.4 英寸,遠遠高于歷史平均水平,這一天氣變化帶來了當年大豆創記錄的37.6 蒲氏爾/英畝的單產水平。同樣的事情發生在94 年,當年美國大豆單產再次創造了41.4 蒲氏爾/英畝的單產水平,單產之高直至2004 年才被打破。歷史的比較,我們已經很清楚發現,對大豆單產影響最大的是7月份的天氣狀況,這是大豆生長的關鍵階段。去年5-6 月份基金對天氣的炒作,最終使得投資者明白當時對大豆最終產量的理解犯了一個錯誤,以至于在今年的5-6 月份傳統天氣炒作時期,投資者均不敢有大的動作。

  而在接下來的7 月份,大豆將進入關鍵的生長階段,如果出現干旱,對大豆價格進行一定的炒作那是在所難免的,但即使這樣,行情幅度有多大,筆者仍然不持樂觀態度。從長遠來看,生物

柴油產業和飼料行業的發展,每年確實需要很多的土地來種植大豆,為了達到供需平衡,2010年之前每年全球大約需要增加5500 萬英畝土地來種植油籽作物。但是當前階段卻仍然是一個大豆庫存高筑的年代,一直到明年我們還很難看出美國大豆庫存會出現多大減少,再加上南美大豆對美國大豆出口形成的競爭,大豆價格過分的反彈都將是給美國農民帶來大量清理庫存的機會。在

  筆者看來,CBOT 大豆去年9 月份以來的650 美分的震蕩區間高點在整個年度被突破的可能性較小。

  目前的CBOT 大豆0607 合約維持在580 美分一線,處于合約低點565 美分附近,年度的低點則在545.5 美分,再往下就是美國的貸款保護價500 美分,上面這幾個價格都是關鍵的支撐位,在這些支撐位面前,我們也很難看到大豆有多大的下跌空間。因此,7 月份如果不是干燥天氣,而是一個潮濕濕潤的月份,大豆單產可能再創記錄,美國06/07 年度的大豆庫存也可能再創記錄,但即使如此,大豆仍然沒有多大下跌空間。更不用考慮當前處于一個通漲的大環境下,以及大豆與玉米的比價效應這些因素對大豆價格的支撐了。

  6 月30 日,美國農業部將公布農作物種植面積與季度庫存報告,目前市場人士預測美國農業部將大幅調低大豆播種面積預測至7,513.2 萬英畝,較3 月種植意向報告預測的7,689.5 萬英畝減少了176.3 萬英畝;同時預測截止6 月1 日美國大豆庫存量將達到創紀錄的10.12 億蒲式耳水平。

  上一次3 月31 日的美國農業部的報告曾經讓市場人士大跌眼鏡,這次報告同樣有出乎意料的可能性,但在美國大豆已經播種完畢的情況下,預計結果將基本處于市場的預期之內。

  通過以上的簡單分析,筆者的觀點就是,大豆價格在近期內仍將很難有大的起伏,震蕩區間是565-620,其次是545-650;長遠一點來看,大豆將有一波大行情,但在行情啟動之前的筑底過程將是漫長的,其漫長性會出乎大部分市場人士的預期。單純從基本面來說的,從目前的信息數據來看,直至下一個市場年度,美國大豆基本面才會出現明顯的改善。

西南期貨 劉偉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