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種交易理念的誤區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6月02日 16:33 期貨日報 | |||||||||
期貨市場有許多種交易理念,其中有些交易理念看似很有道理,但仔細分析后卻存在一定的誤導性。下面筆者就當前市場中存在的比較流行的和受投資者推崇的3種交易方式作一簡要分析。 頻繁的止損
止損是期貨交易中的一個重要的技術手段,是投資者在交易過程中出現錯誤后的一個保護性措施。目前市場中存在這樣一類投資者,他們以擅長止損為榮,這在短線交易者中最為普遍。這些人都奉行“短線交易中嚴止損”的交易理念,在操作中快進快出,頻繁止損。表面上看,這么做控制了交易中的風險,但事實上,長時期看卻虧損得很厲害。什么原因呢?就是頻繁止損。 止損作為交易中的一個重要的保護性措施是必要的,也是必須的,但頻繁的止損反映了投資者的市場研判能力和心態存在較大問題。作為一個成熟的投資者,無論其是何種交易類型,在入場交易前都應該對市場有充分的研究,而不能頻繁地入市交易。在入市后,出于對市場大方向的把握和信心,也不會因為市場小小的波動而心浮氣躁頻繁地止損。 真正的投資高手應該把精力放在對市場行情大方向以及交易策略的分析上,而不是研究如何去止損,更不應該頻繁止損。一個不會止損的投資者可能不會成為市場中的贏家,但一個頻繁止損的投資者必定會成為市場中的輸家! 短線重倉交易 短線交易是絕大多數投資者喜好的交易模式,因為交易者在盤中只追逐短期波動利潤,無過夜持倉風險,從某種意義上講風險也比較小。但市場中95%以上的投資者長期短線交易后,確實是虧損的,究其原因,重倉交易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 短線重倉交易的理念已被廣大短線投資者所接受,他們認為,只有這樣做才能博取短線交易的更大利潤。但實際結果證明,這種理念是錯誤的。短線和中線交易的核心理念都是順勢而為,二者只是在時間概念上存在差異,但并無本質不同。短線在某個時間區域內也是中線,中線在某個時間區域內也是短線。在中線交易中倉位控制是一個很重要的技術環節,但短線交易又何嘗不是這樣呢?短線重倉交易在有些時候確實能給投資者帶來較大短期利潤,但長期交易后卻是虧損的,根本原因就是違反了交易中資金管理和風險控制的基本原則。 習慣于重倉交易的人往往賭性很強。重倉交易往往會使投資者因為盤面小小的波動產生恐懼進而頻繁地止損,特別是在幾次連續虧損后,會使投資者資金有較大幅度的縮水,因此會破壞其正常的交易心態,產生急躁、急功近利情緒,以至于進入連續虧損的惡性循環。 因此,應該杜絕交易中重倉交易的習慣,即使是短線交易,也應該在一定的合理的倉位控制下進行,使自己真正成為一名理性投資者。 漲市中逢低點買進,跌市中逢高點賣出 “漲市中逢低點買進,跌市中逢高點賣出”是當前市場中比較受廣大投資者推崇的一種交易理念,無論是短線投資者還是中線投資者,許多人都以此作為自己的操作模式。但筆者以為,這也是一種錯誤理念。市場交易的核心理念是什么?是順勢而為。那么,投資者又是如何來判斷漲市中的低點和跌市中的高點呢?有的投資者的根據是“百分比回調比例法則”,有的根據是“ 黃金分割率”,還有的根據是某些重要的技術支撐或阻力位置。實際上,這些做法都存在一個“人為預測高低點”的誤區,這和平時所說的摸頂和抄底沒有什么本質區別。跌市中的反彈在一個時間區域內就是一個漲市行情,漲市中的回調在一個時間區域內就是一個下跌行情。漲市中逢低點買進的行為和跌市中逢高點賣出的行為在一個時間區域內實際上是一種逆市行為,違背了交易中順勢而為的核心交易理念。這種理解上的偏差導致了很多人的失敗。 以天膠行情為例,天膠從2005年12月進入了一撥強勢上漲行情,并且一直持續到春節以后。這一撥牛市行情使很多投資者建立了“逢低買進”的操作策略。在2006年2月10日創下24235點的新高后,天膠開始步入回調行情之中,投資者也分別在10日線、21日以及60日均線等重要支撐位置尋找低點積極逢低買進,這也符合“牛市中逢低點買進”的操作策略。但結果卻另廣大投資者大跌眼鏡:一個個重要支撐位紛紛被擊破,低點后還有低點,結果投資者損失慘重。盲目抄底,使投資者不經意中犯了逆市而為的錯誤,結果遭到了市場的懲罰。 順勢而為是我們一切交易的基礎,無論是短線還是中線,凡是違背了市場趨勢逆向交易必定會受到市場的懲罰。我們的一切交易行為都應該圍繞“順勢而為”這個核心進行,那種“漲市中逢低點買進,跌市中逢高點賣出”的理念存在較大誤導性,應該引起投資者的足夠重視并及時糾正。 筆者認為,對于任何一種交易理念和交易模式我們都應該用辯證的思維去理解,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真正理解每種交易理念的核心內容,這樣在實戰交易中才能不被其誤導和迷惑。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