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理財浪潮:中國金融創新1號工程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7月13日 14:51 《理財》 | |||||||||
策劃:本刊編輯部 執筆:林偉 閑言 【策劃人語】
經國務院批準,目前正在上海緊鑼密鼓籌備的金融衍生品期貨交易所(以下簡稱為“金融期交所”),被國內學者稱之為“2006年中國金融創新1號工程”。 2月8日,金融期交所“胎動”伊始(籌建領導小組宣告成立),即顯現出其未來面世的高規格、超強勢“豪華”陣容:中國證監會分管期貨的副主席范福春任籌建領導小組組長,中國證監會期貨監管部主任楊邁軍和上海期貨交易所總經理姜洋為副組長,剩下4名組員分別由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鄭州商品交易所與大連商品交易所有關負責人出任。非官方消息顯示,參加籌建的5家交易所將各持金融期交所20%的股權。 掌扼中國投資市場數萬億資本流轉的5大財富運營平臺,未來金融市場話語權預期下的股權相持博弈,到現如今齊刷刷地整體均衡參與,由此即可管窺金融期交所正式掛牌成立后的財富價值與市場地位。與之相對應,專家們的“陳詞濫調”是,金融期交所的成立及相關衍生品交易的正式推出,不僅會推動我國整體金融市場運營格局的重構,關系到國家未來的金融安全,同時還意味著對亞洲乃至全球金融衍生品市場定價權的爭奪。 在事關國家金融安全、戰略與衍生品定價權的大背景下,正在“胎動”之中的金融期交所及相關衍生品交易,對于大多數國人來講似乎是一個非常遙遠的新生事物。然而,這一新生事物的市場財富演繹,卻早已是無數企業與個人都無法置身事外的理財話題。 一個無法逃避的財富事實。世界掉期與衍生品協會(ISDA)3年前的一份研究報告就顯示,全球500強中有92%的公司利用衍生品工具來管理和對沖風險。在使用衍生品的公司中,有92%利用衍生品控制利率風險,85%利用衍生品控制匯率風險,25%利用衍生品控制商品價格風險,12%利用衍生品控制股價風險。ISDA執行總裁兼首席執行官羅伯特·皮克說:“該項研究顯示,衍生品如今已經成為世界領先企業風險控制整體的一部分。這些公司中的絕大多數無論是跨地域還是跨行業,均依靠衍生品來對沖它們日常經營中所出現的各種風險。” 一組國內大眾耳熟能詳的銀行理財產品。自從2005年以來,國內各家商業銀行冠以不同的品牌標志、面向市場推出本外幣類理財產品層出不窮,如交行的“天天利”,工行的“穩得利”,農行的“匯利豐”,中行的“匯聚寶”,建行的“利得盈”,廣發行的“銀信寶”,光大銀行的陽光理財“A+計劃”,招商銀行的“外匯通”,浦發銀行的“匯理財”,民生銀行的“非凡理財”,等等。就在同一時間,在中國落地的外資銀行也紛紛推出類似的理財產品,如渣打銀行的“匯利投資創新”、荷蘭銀行的“國際商品指數掛鉤結構性存款”等。這些名目繁多的理財產品,其實質就是金融衍生品。只不過這些金融衍生品目前大多還停留在保本收益型的初始階段,與不同種類指數衍生品交易掛鉤的多市場多幣種結構化聯動則是其未來發展趨勢。為如此結構化聯動理財產品創新提供后臺支持的,則是金融衍生品現貨與期貨交易。 一群置身系列漩渦事件之中的人物面孔。近15年來,在全球或國內金融衍生品期貨交易平臺上極具財富思維張力的喜劇或悲劇人物可謂層出不窮,如“擊敗”英格蘭銀行、引爆墨西哥與亞洲系列金融危機的索羅斯,“埋葬”具有233年光榮歷史的英國巴林銀行的尼克·里森,將新中國首支“最成熟”的金融期貨品種“扼殺”于搖籃之中的上海灘猛人管金生(原萬國證券總經理,時稱“證券教父”),以及新近因“中航油事件”而入獄的陳久霖…… 從國家金融安全維護到全球500強的日常經營風險對沖,從國內目前漸次展開的結構化理財浪潮到金融衍生品期貨交易平臺穿梭出場“悲情”人物,面對上述這些讓人無法忘卻的財富數據與事實人物,關注金融期交所與結構化理財模式也就順理成章。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