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期貨給融衍生品期貨交易所的一封家書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7月11日 11:46 《理財》 | |||||||||
閑言 上海金融衍生品期貨交易所籌建組各位組員: 你們好!
我是10多年前步入中國期市的一位“老人”,曾經置身于“早產兒”誤判誤斷的是非漩渦,亦曾親歷過逼多、逼空、單邊市、協議平倉、非法集資、卷款潛逃、327國債等早年眾多具有中國特色的期貨交易風波。用當時期貨業界的朋友講,我如果算不上是中國期貨“黃埔一期”學員,大抵也稱得上是“黃埔二期”。 10多年后的今天,聽說你們已在緊鑼密鼓地進行金融衍生品期貨交易的籌備工作,這是好事——用10多年前的話說,這一工作是極具前瞻性的。不過,也聽說當年搶了日本人“日經股指數”生意的新加坡人,現如今又開始盯上“咱家”的中國股票指數,這弄得你們心里很緊張。因此,作為“老人”,也不妨倚老賣老一回,在這里說三句“掏心窩子”的話,供你們做籌備工作時參考。 第一句話,卸下要對13億中國人民負責、對歷史負責的這一使命感包袱,抱著自己只是中國期市建設普通一員的心態來從事手頭這項工作。1990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默頓·米勒老先生說得好:與地震和颶風不同,金融衍生品交易的損益并非社會總財富的變化,不過是那種社會成員間財富凈轉移的游戲——在芝加哥密執安大街上,那些幾經破產的旅館和寫字樓,迄今仍巍然屹立在原來的位置上,而且還像往常一樣開門營業。按照米勒老先生的這一敘事邏輯,想想當年的327國債事件,那曾叱咤上海灘的“三大猛人”(管金生、尉文淵、闞志東),現如今無一例外早已謝幕并相忘于江湖之中,而昨日、今日與明日的大上海又會因這一事件而改變了多少呢?你們目前所進行的工作,說到底只不過是一項工作而已。這項工作或許是一只能帶來“印度洋大海嘯”的蝴蝶,但并不能因此將這只蝴蝶就稱之為“印度洋大海嘯”。因此,你們做這項工作,不用對全國人民對歷史負責,只需要對自己負責就夠了。 第二句話,要學習新加坡人搶其他國家金融衍生品生意時所抱持的良好心態。孤懸于大洋之中,身為彈丸之地的新加坡,按照我們中國人的邏輯,它憑什么、有什么資格努力將自己打造成“亞洲金融衍生品定價與風險管理中心”?道理說起來很簡單,即它在搶其他國金融衍生品生意的時候,對生意失敗有充分的心理準備——反正,所搶得的金融衍生品的原生品是在他國國土之上,多空大戰、市場風波與金融事件對自己來說不過是隔岸觀火,搶生意失敗也不過是一單生意失敗而已。所以,對搶生意失敗有充分的心理準備,這就是新加坡人做金融衍生品生意屢屢得手的重要原因。 第三句話,在對待亞洲金融危機這件事的態度上,要學習人家普通的英國老百姓,而不要學習馬來西亞的前總理馬哈蒂爾。與馬哈蒂爾說人家索羅斯是“白癡笨蛋”論不同,據好事者統計,在1992年9月索羅斯放空英鎊一役讓英格蘭銀行破產的傳奇中,索羅斯賺到的錢等于是從每個英國人手中拿走了12.5英鎊。不過,對大部分英國人來說,索羅斯是個傳奇中的英雄——英國普通老百姓說:“他真行,如果他因為我們政府的愚蠢而賺了10億美元,那他一定很聰明能干。” 三句話說完了,最后只套用一個俗得不能再俗的詞就是:共勉! 閑言 2006年5月16日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