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莫菲 上海報道
在精心籌備之際,探討聲不斷。
7月1日,北京,證監會期貨部、期貨公司、券商和銀行高管聚居一堂,參加由中國期貨業協會召開的金融期貨管理與風險控制研討會。
會議主要討論了金融期貨運行中可能產生的問題,國際經驗以及如何監管與控制風險。
“中國金融期貨市場的推出將為金融風險管理工具的創新提供一個重要平臺,是資本市場的核心里程碑。”會議上,證監會期貨部副主任黃運成對上述問題一一闡述其觀點。
成功有賴風控
“各國金融期貨成功運行,有一些共同特點,如合約設計合理,現貨市場具有相當規模,參與者廣泛,具有嚴格的清算結算制度,法律框架完備,監管有力等。”黃運成說。
他表示,首先,必須合約設計合理,風險控制才到位。其次,標的現貨市場具有相當規模,期貨市場參與者廣泛。據統計,股市規模與期指交易量存在顯著的正相關性。
交易所清算會員除要滿足一定的資本金要求外,多數清算所(或交易所的清算部門)都建立了多層次清算結構,控制會員違約風險。包括結算會員制度和保證金制度。
成熟市場的會員結構至少有3種,多層次的會員結算保證交易風險從交易所傘形向下傳遞。
交易所或清算所通常都會建立清算基金,以備一旦會員違約的不時之需。清算基金的來源主要是各清算會員預付的一筆固定金額的款項,以及各清算會員按照其初始保證金規模而貢獻的相應捐款。
除我國外,其他國家和地區進行金融期貨交易時,都已推出《期貨法》或《商品期貨法案》等相關法律法規。與此同時,監管制度較成熟。主要表現在監管經驗豐富,監管理論發達,講究監管技巧等。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金融衍生品涉及到銀行、證券、期貨期權等不同監管領域,各監管部門之間必須建立良好的協調運作機制,才能有效避免監管重疊或監管真空。在分業監管的國家尤其如此。
潛在問題
“我國目前期貨法律法規體系還不夠健全,監管力量和技術有限;投資者對金融衍生工具也比較陌生,股票現貨市場與宏觀經濟關聯度不夠;種種因素包括產品設計上的缺陷,均可能導致機構或大戶操縱,甚至國際游資的沖擊。”黃運成認為有三個問題成為金融期貨發展的“瓶頸”。
當然操縱股指價格要比操縱個股現貨的成本高得多,所以股指期貨的上市可在一定程度上遏制我國股市的坐莊現象。但股指不易操縱不等于不能被操縱。
“我國資本市場存在個人投資者的信用風險。”黃說,個人投資者眾多是我國股市的特點。個人投資者的過分投機及法制觀念淡薄,有可能增加金融期貨市場的信用風險,這將成為金融期貨發展的另一個“瓶頸”。
對此,他建議通過以下5項措施預防:預付初始保證金;適當增加個人投資者的初始保證金要求;期貨經紀公司有權對客戶要求更高保證金,簽訂履約協議;建立精密的每日頭寸監控系統;暫不推出迷你型合約。
港交所和芝加哥期權交易所(CBOE),已搶先上市了中國股票指數期貨,CBOE的中國指數期貨成交量相對較大。這對我國未來的股指期貨市場造成了相當大的競爭壓力。
“只要做好符合投資者需要的合約設計,降低交易成本,廣泛吸引市場參與者,尤其通過QFII等制度引入外國投資者,以加強市場流動性,避免邊緣化,我國的股指期貨未必不可后來居上。”
黃運成說:“潛在問題還包括,我國股市缺乏做空機制會在一定程度上制約期、現兩個市場的套利效率。而我國資本市場尚未對外開放將制約產品交易量。”
監管著力
“在金融期貨交易所成立初期,為了應對各種可能出現的問題,監管必須加強。”黃運成說。
新《證券法》已廢除了舊法中“證券交易以現貨進行交易”等條款,以掃除仍在阻礙金融期貨上市的法律障礙。
即將修改完畢面世的《期貨交易管理暫行條例》,增加和刪改了大量條款,以適應金融期貨的推出。
今年3月,《期貨法》已在全國人大財經委重新立項,將正式進入立法程序。
盡管如此,要實現對金融期貨市場合理、有效的監管,期貨立法還有較長的路要走。所以應盡快推動《期貨法》和期貨交易管理條例的出臺,同時確保各種法規之間相互協調,涵蓋內容廣泛,以促進市場誠信體系的建設和期貨市場的規范發展。
他認為,為適應期貨市場發展的新形勢,期貨監管應在三個方面做好“一體兩翼”工作。
即進一步增加監管人員,提高監管水平;全面推廣以凈資本監管指標體系為核心的期貨公司財務安全監管,把期貨公司資本金的監管和風險防范落到實處;全面實施投資者保證金安全監控系統,把市場交易變化和保證金水平增減同時納入監控視野,使動態監管成為實踐。
應當進一步發揮行業自律組織和交易所的功能。金融期貨上市后,期貨業協會應該進一步發揮自律功能,通過制定和實施從業人員職業道德行為規范等措施,著力構建市場誠信體系。交易所則應在會員管理、清算結算制度完善、品種研究、市場開拓和風險控制措施等方面做更多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