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期貨 > 期市要聞 > 金融衍生品交易所破繭 > 正文
 

黃運成訪談:期市變革金融衍生品聽牌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28日 10:42 21世紀經濟報道

  本報記者 莫菲 上海報道

  “回望漸行漸遠的2005年,雖然有一些令人不悅的音符,但涌入心中的更多的是厚實和期盼。”黃運成坦承。

  2006年是期貨及金融衍生品市場困難和希望并存、挑戰(zhàn)與機遇同在的一年。在中國證
監(jiān)會的牽頭下,金融衍生品交易所籌備小組正式成立,而期貨公司風險控制能力亦日益提高。2月20日,同濟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原上海證監(jiān)局副局長黃運成與本報進行了交流,就期貨衍生品市場的發(fā)展進行了回顧,并做出展望。

  2005:機構洗牌悄然行動

  《21世紀》:2005年,監(jiān)管部門出了哪些重拳以增加對中國期貨市場的管控力度?

  黃運成:由于制度尚不完善,中國期貨市場給期貨公司的違規(guī)操作創(chuàng)造了可乘之機,對整個市場構成了極大的風險威脅。加強風險控制理所當然地成為監(jiān)管者的要務。打出監(jiān)管重拳,規(guī)范發(fā)展市場是證監(jiān)會2005年的工作思路之一。

  2005年3月,證監(jiān)會啟動“飛行”式檢查,派出人馬飛往各地,對期貨公司的財務、交易記錄等進行檢查,查找風險隱患,強化期貨公司監(jiān)管。

  2005年6月、9月,證監(jiān)會分別公布了第一批、第二批通過2004年度年檢的期貨經營機構名單:第一批共有125家期貨經紀公司和234家營業(yè)部通過年檢;第二批共有34家期貨經紀公司和49家營業(yè)部通過年檢。

  針對年檢中發(fā)現的問題,證監(jiān)會及其派出機構對期貨經營機構進一步加強監(jiān)管,督促通過年檢的機構繼續(xù)規(guī)范運作,并密切關注未通過年檢的機構,要求其作好風險防范工作。

  《21世紀》:回眸2005年,中國期貨市場最引人關注的事件莫過于年底發(fā)生的“國儲銅事件”,您認為該事件對期市發(fā)展有怎樣的深遠意義?

  黃運成:“國儲銅事件”不僅同1995年的“株冶事件”、2004年的“中航油事件”一樣暴露了中國企業(yè)在治理結構和風險管理方面的致命缺陷,也體現了當前流行于國內期貨界、以國內盈利彌補國外損失的反套利行為對國內期貨市場發(fā)揮服務實體經濟、維護國家經濟戰(zhàn)略安全功能的破壞作用。更為實質的是,“國儲銅事件”揭示了在面臨國際基金對我國大量進口的銅等基礎原材料價格推波助瀾的情形下,我國發(fā)展期貨市場、化中國因素為中國力量、爭奪國際定價權任重而道遠。

  合力夯實期市基礎

  《21世紀》:監(jiān)管部門在加強市場監(jiān)管整頓的同時,聯合中國人民銀行、銀監(jiān)會、外匯管理局、國家稅務總局、財政部、商務部等部門在期市基礎性制度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黃運成:首先是以凈資本為核心的期貨公司財務安全指標體系自2004年10月起試運行。這套指標體系參照國際慣例并結合中國國情來設置報表結構和項目,綜合反映期貨公司抗風險能力、客戶權益保障、合規(guī)經營及企業(yè)持續(xù)發(fā)展能力等信息,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其次,2005年1月24日,根據中國證監(jiān)會的統一部署,三家期貨交易所同時發(fā)出通知,將期貨經紀公司會員結算準備金最低余額上調為200萬元,并要求必須以期貨經紀公司自有資金在2月16日前足額繳納,未按要求的程序和來源足額繳納者不允許開新倉。提高結算準備金的措施是中國證監(jiān)會實施“以凈資本為核心的期貨監(jiān)管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

  提高結算準備金反映了當前必須適應期市規(guī)模快速擴張、期市價格劇烈頻繁波動的風險防范需求。提高結算準備金即硬性規(guī)定一家期貨公司要在三家交易所作代理,就得至少備足600萬元的流動資金,有助于提高期貨公司的抗風險能力。提高結算準備金對于規(guī)模較小或者注冊資本金被股東抽逃、未實際到位的公司而言,或被更換股東、重組,或被清理出場,這進一步加強了整個期貨行業(yè)的抗風險能力,同時也意味著期貨公司全面洗牌風暴的來臨。

  第三,公司治理不斷細化。2005年10月13日,證監(jiān)會發(fā)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期貨公司內部管理制度建設,完善法人治理結構的通知》。10月下旬,證監(jiān)會又下發(fā)了《關于期貨經紀公司股東資格及相關問題的通知》。這兩份通知的出臺,正是針對近年來因期貨公司股權集中、內部治理混亂、防范經營風險的制衡機制失效,造成控股股東抽逃注冊資本、挪用客戶保證金等多起惡性風險事件的出現。

  兩份通知的實施將督促期貨經紀公司健全內部管理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建立制衡機制,并起到制約期貨公司股權集中,防止大股東獨斷專行違規(guī)經營,保護中小股東和投資者合法權益,防范期市風險的作用。

  金融衍生品加快培育

  《21世紀》:金融衍生品交易所正在籌備過程之中,股指期貨被業(yè)內認為是第一個將在新交易所推出的產品。你認為股指期貨推出的時機成熟了嗎?

  黃運成:國內市場正進一步為發(fā)展股指期貨等金融衍生品提供一切條件。

  2005年4月8日,由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聯合編制的證券市場首只統一指數——滬深300指數正式發(fā)布,豐富了市場現有指數體系。2005年9月23日,滬深證券交易所共同發(fā)起設立的中證指數有限公司在上海成立,擬通過市場化運作,發(fā)展我國自己的統一市場指數。

  隨著股權分置改革的全面展開,證券市場的定價機制將被完善,推出股指期貨等金融衍生品的制度性障礙將逐步消除。

  從另一角度分析,我國推出股指期貨已經是時不我待。2005年5月23日,香港交易所推出新華富時中國25指數期貨和期權合約,這是內地股指期貨迄今第5次被境外機構搶先推出。內地股指期貨在境外被先行推出,無疑導致內地股市現貨和期貨市場的割裂,為QFII利用境內外市場操縱價格提供了方便,而國內監(jiān)管機構對境外市場不具備監(jiān)管權力,目前境內股市又缺乏規(guī)避風險的做空機制,這樣的狀況必然威脅到我國的金融安全。

  股指期貨簡單易操作的特點及其擁有的良好股票市場基礎,使得其常常成為各國發(fā)展金融期貨的首選品種,并獲得迅猛發(fā)展。目前在我國,股指期貨具備的基礎條件在各類金融衍生品中最為成熟,因而多年來,推出股指期貨的呼聲一直高漲不落,各家交易所也都積極著手股指期貨的研發(fā)并申報上市,上海期貨交易所還開展了股指期貨模擬大賽。當前國內指數基礎已具備一定條件,相信隨著股權分置改革進程的加快,股指期貨的推出日漸成熟。

  2006年:困難希望并存,挑戰(zhàn)機遇同在

  《21世紀》:2005年,市場基礎制度得到了夯實完善、金融衍生品推出的各項條件已著手準備、國際化步伐正在加快。那么,2006年的中國期貨市場將有哪些新舉措?

  黃運成:2005年《期貨交易管理暫行條例》修訂稿已報送國務院法制辦,2006年新修訂條例可望頒布實施,期貨市場的合法合規(guī)運作將得到進一步規(guī)范,從而促進期貨公司的健康發(fā)展,防范期貨市場風險。同時,期貨法的立法工作在2006年也將得到推動。另外,針對境外期貨業(yè)務監(jiān)管中出現的新問題而著手的《國有企業(yè)境外期貨套期保值業(yè)務管理辦法》修訂工作也將在2005年基礎上進步。

  2005年出臺的各項基礎制度將在2006年貫徹落實,發(fā)揮效力,完善風險防范體系。正在試運行的以凈資本為核心的期貨公司財務安全指標體系、期貨保證金安全存管系統將在2006年正式推廣實施。旨在保護投資者利益、完善期市退出機制、防止期市風險擴散的期貨投資者保障基金有望在2006年建立起來。2005年著手研究的創(chuàng)新類期貨公司標準也會于2006年出臺,在業(yè)務創(chuàng)新等方面政策扶持達標公司,通過分類管理,促進期貨公司優(yōu)勝劣汰。

  2005年眾多具備條件的期貨期權品種最終并沒有被推出,因為當前品種上、市場機制上,與市場需求相比,有很大不確定性。2006年品種上市機制的市場化將會得到進一步改進。2006年,推出金融衍生品的呼聲會更高,研發(fā)金融衍生品的腳步會加快;隨著股權分置改革的進程,股指期貨可能破殼而出;國債期貨、外匯期貨問世的基礎條件會得到逐步完善。

  2006年,國際化將取得實質性的進展。CEPA及其補充協議和擴大開放磋商紀要、《港澳服務提供者申請期貨經紀公司股東資格審核》將得到進一步貫徹落實,更多的外資公司將參股內地期貨公司,內地期貨公司參與香港市場的步伐會有所啟動。內地期貨公司代理境外大豆交易的規(guī)定有望出臺,實力較強的內地期貨公司會首批獲得代理境外交易的資格,出征異域。國企參與境外套保力量進一步加強,國際期貨市場將聽到更多中國人的聲音。此外,各層次的對外合作交流會繼續(xù)進行,會有一些實際進展。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fā)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