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儲局VS國際基金:銅期貨的巔峰對決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1月24日 11:50 三聯生活周刊 | |||||||||
周一凡 神秘失蹤的中國交易員 華爾街在形成初期就流傳著這樣一句名言:“賣空者要么賠本買進,要么不買去坐牢。”而今天,游戲似乎還有一種玩法,就是“人間蒸發”。
近一段時間,倫敦金屬交易所(LME)期銅基準價格屢創新高。自9月中旬以來,銅價上漲超過了600美元。 被認為推高這一輪銅期貨上漲行情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關于一位來自中國的銅交易員,突然從LME銅期貨市場上失蹤的消息。市場傳言,這位名為劉其兵的交易員,在倫敦金屬交易所的銅期貨市場上,建立了10萬至20萬噸的巨額空頭頭寸。也就是說,劉其兵在賭銅價下跌。 但以目前銅價屢創高點的走勢看,這又是一次出了大錯的賭博,劉其兵的交易恐怕將造成巨虧。在交割日到來之時,他要么以更高價格買入銅合約以履行其交易承諾,要么把相應數量的銅交到倫敦金屬交易所的倉庫中去。 這是國際銅期貨市場自1996年“住友事件”以來,再一次因為一位交易員的動向,而如此吸引外界的關注。 上世紀90年代中期,日本經濟開始走下坡路,其對基本金屬的需求明顯放緩,從事銅貿易的住友商社在LME期銅交易上有很大影響力,被譽為“5%先生”的首席交易員濱中泰男控制了全球銅交易量的5%。當時這個“期銅大鱷”手中卻持有大量多頭頭寸(即賭未來銅價上漲)。于是,他拉高現貨價格,從而帶動期貨價格,對空頭形成擠壓,希望逼迫空頭止損離場來達到令自己全身而退的目的。 但“金融大鱷”索羅斯在深刻洞察了銅供需的基本面之后,聯合了一家歐洲的大型基金及加拿大的礦業大王在市場上猛烈拋空、大力打壓銅價,與住友展開了一場“多空大戰”。最后導致住友從1996年5月31日起的短短34個交易日里虧損了40億美元。 而劉其兵是中國大宗商品庫存管理和交易機構──中國國家物資儲備調節中心進出口處負責人。中國國家物資儲備調節中心負責調配國內大宗商品的供給,隸屬國家物資儲備局(以下簡稱“國儲局”)。這正是劉的個人動向,能夠在國際期銅市場上引起軒然大波的原因。 國儲局管理著中國大宗商品的戰略儲備,而中國國家物資儲備調節中心則代表國儲局進行金融市場操作。 如果劉其兵真如市場傳言所說,其作為中國國家物資儲備調節中心的交易員在LME市場上,以3000多美元/噸價位附近拋空了近20萬噸期銅,這批合約的交割日在12月21日,那么據目前LME銅價已經超過4000美元/噸測算,就意味著國儲局的浮虧已達兩億多美元。同時,市場還預測,中國恐怕不得不購買大量的銅以滿足實物交割。這進一步推高了銅價,也增加了損失再度擴大的可能性。 頗具戲劇性的是,劉其兵身份的證實。 先是國家儲備局的一位發言人表示,該局在職員工中并沒有叫劉其兵的。接著又是國儲局物資調節中心有關負責人指出,劉是在國儲局物資調節中心工作,但和國儲局沒有任何關系,由于工作調整劉正在放假休息。然后國家儲備局一名官員又對《中國日報》表示:“就我所知,這些損失是他(劉其兵)個人行為所造成的后果,與政府無關。”接著又有消息稱,發改委在進行初步調查后發現,“此次損失應歸咎于劉其兵一人”。 記者為此采訪了國內多家期貨交易商,談及此事大家都頗為謹慎。他們表示,現在期貨交易都通過網絡進行,也很難證實對方的身份。但作為一位交易員,其雖有利用職務便利為自己賺取一些利益的機會,但這樣大的交易不可能通過個人賬戶的買賣,一定會在其代表的機構賬戶上進行。 “按照正常渠道,這樣的交易是要走相應的程序,必須通過公司的核準。但也不排除交易員自作主張的情況。”中國國際期貨公司金屬事業部負責人溫勇對記者說。溫勇有超過10年跟蹤國際期銅市場交易的經驗。 國儲局物資調節中心以及國儲局方面目前的表態,可以理解為劉其兵是個“流氓交易員”,在常規管控之外進行操作,而不是在執行上級的指令。這又讓國際市場猜測,中國國儲局可能不承認劉其兵進行的交易,到期將不履行合約。 實際上,此前劉其兵一直被認為是一位經驗豐富、非常成功的交易員,否則他也不可能被提升為國儲局物資調節中心的主管。據稱,正是劉其兵牽頭負責建立了連接倫敦金屬交易所和國儲局的電腦網絡。兩年前,劉其兵先人一步看漲期銅,使他在倫敦金屬交易所一舉成名,“也為國儲局物資調節中心賺了不少錢”。 實際上,這正是期貨市場的“魅力”。無論是賭漲還是賭跌,都有太多的人能夠從中得到好處。比如被一個外匯期貨交易員搞垮的,有著超過200年歷史的巴林銀行。當時,巴林銀行的高層管理者就完全不去深究可能的問題,而一味相信“金牌交易員”里森,并期待他為巴林套利賺錢。 就在巴林銀行破產前的兩個月,1994年12月于紐約舉行的巴林金融成果會議上,250名在世界各地的巴林銀行員工還將里森當成“英雄”,對其報以長時間熱烈的掌聲。里森后來在獄中寫成《我是如何搞垮了巴林銀行》,書中對這段時期的描述是:“對于沒有人來制止我的這件事,我覺得不可思議。倫敦的人應該知道我的數字都是假造的,這些人都應該知道我每天向倫敦總部要求的現金是不對的,但他們仍舊支付這些錢。” 狩獵“中國買家” 與國儲局方面對劉其兵身份的模糊表態完全相反的,是國儲局高調宣布自己擁有130萬噸銅。這是國家物資儲備局首次公布銅庫存指標,這個數字要比分析師的預測整整多出100萬噸,相當于倫敦金屬交易所在全球銅庫存的20倍。 而就在市場傳出劉其兵失蹤消息的前后,國儲局在國內市場上公開出售了兩萬噸國家儲備銅,這是中國有史以來首次進行儲備銅拍賣。在國家發改委網站上的公告稱,拍賣是為了緩解當前國內銅供應的緊張狀況。 幾乎沒有人相信國儲局“破天荒”拍賣儲備銅與劉其兵的離職只是個巧合。更多的市場人士認為,相對于去年中航油同樣是賣空原油期貨而遭遇巨虧,只能坐以待斃而言,這一次,國儲局要主動出擊了。中國雖然沒有原油期貨,但好在上海商品交易所中有銅期貨,而且是全球第二大銅交易市場。 就在國儲局公開拍賣儲備銅之前,發改委就公開指出煉銅業產能過剩,將受到重點調控。與此同時,國儲局向上海期貨交易所輸送了銅庫存,而且上海期貨市場出現了大量空單。上海期貨交易所公布的持倉顯示,國儲局借以操作的主要通道之一——中糧期貨席位,一個交易日內就累計拋空期銅4萬噸。 市場據此推測,國儲局意圖通過打壓上海銅價,進而拉低倫敦銅價,實現在LME的空頭獲利,或者起碼損失不會過于慘重。 但面對一場蓄勢待發的“戰斗”,僅有勇氣是不夠的。更何況,這一次國儲局的對手是歷經了國際資本市場血雨腥風的投資基金。而這些基金中的相當部分,就是沖著狩獵“中國買家(China-buyer)”來的。 中國期貨業協會會長田源此前就曾指出,由于國家對于參與國際期貨市場的有關限制,中國期貨經紀公司只能長期局限在國內市場。中國企業參與國際套期保值只能借助外資投行的渠道,這樣商業機密就完全暴露在國際資本的眼皮底下,交易過程中很容易陷入被動,尤其是對掌握壟斷經營權的大型國企來說,更可能帶來國家安全風險。 Scotia Bank Group的主管Patricia Mohr就指出,一些投資基金和商品交易機構在意識到中國成為驅動需求主力之后,于2003年紛紛進入金屬市場。從2003年開始,銅市在實際消費支撐下,吸引了包括商品管理賬戶、指數基金甚至是原先對商品并不在意的共同基金的興趣。高盛發布的數據顯示,從2002年至今,跟蹤高盛商品指數的總投資額已經翻了3倍,達到450億美元。 所以,LME銅期貨的價格走勢與國儲局平抑價格的努力背道而馳,也就不足為奇——就在國儲局正式公布拋售兩萬噸銅以平抑過高銅價后,倫敦金屬交易所三月銅期貨卻在基金買盤的推動下,在隨后的連續4個交易日迭創新高,直至創下4175美元的歷史最高點。 實際上,想依靠打壓上海期銅的價格來壓低倫敦期銅的走勢,多少是個一廂情愿的想法。多少年來,上海期銅緊跟LME,幾乎亦步亦趨。這一方面反映了上海市場與倫敦市場緊密程度,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上海市場對倫敦市場的依賴性。上海這個步步緊跟的市場,被業界人士戲稱為“影子市場”。上海期銅走勢跟隨LME走勢的最難堪之處在于,上海期銅市場一開盤就能把LME前一天的行情走完,這大大增加了操作上海期銅的難度。 更何況,由于上海期銅與LME期銅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兩個市場的資金相互滲透將成為一種趨勢。上期所副總經理胡政在去年11月份的國際金融論壇上就公開承認,在上期所銅期貨合約中大約有30%的持倉有外資背景。 據記者了解,很多國際期貨經紀公司和國際基金都很愿意以中國企業為對手,就是因為中國國有企業有政府信譽做靠山。如果出了問題,一般中國政府都會出手相救,對手反而不必承擔企業破產逃債的風險。 對手們都相信,劉其兵是代表肩負國家物資儲備任務的中國國儲局在市場上做交易。 “130萬噸銅,在兩三年前國儲局肯定是有的。如果市場傳言的賣空交易確實存在,20萬噸銅對于國儲局來說也應該不成問題。關鍵在于,能不能在交割日前,把現貨銅運到LME指定的倉庫中去。”溫勇說。 LME要求交割須在分散于全球的指定倉庫完成,這其中沒有一個位于中國。12月21日前將20萬噸銅運到指定倉庫,不可避免會產生高昂的運輸成本以及物流問題。 “不要賣你沒有的東西” 國儲局在實際操作中的表現,似乎也沒有如其聲稱的那樣底氣十足。 實際上,就如國儲局聲稱,其持有130萬噸的銅庫存確實存在,那么對于中國目前接近400萬噸的銅消費量來說,實在也不是一個大不了的數字。而國儲局此次拍賣的兩萬噸銅,甚至還不到我國兩天的消費量。 目前,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銅進口國,而銅是中國正在進行的工業革命所必需的原材料。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近日出訪倫敦時就表示,預計未來15年中國經濟規模將發展為現在的4倍。這話在分析師聽來,就明顯意味著中國原材料進口將顯著增長。 國儲局將公開銷售兩萬噸銅作為打壓銅價的手段,但中國國際期貨研究員段建國認為,眾多的企業蜂擁而至,本身就是一個利多信號,表明市場需求龐大。巴克萊資本(Barclay’s Capital)在近期的一份研究報告中估計,今年中國的銅消費量為370萬噸,仍有大量供應缺口要填補,中國將維持銅精礦進口大國的地位。而年初至今,中國國內銅礦產量不足60萬噸。 英國《金融時報》的評論就認為,如果中國國儲局拋出的銅數量足夠巨大,銅價格暴跌并非不可能。但如果拋售是“擠牙膏”式的,則會適得其反:交易員會認為國儲自暴其短,高儲備不過是空頭支票,國儲局打壓銅價的做法不過是在與國際基金們玩心理戰,甚至是“口水戰”,那么期銅的價格將進一步上升。 實際上,紐約商品期貨交易所(COMEX)金屬分部副總裁約翰·哈力曼,此前到上海訪問時就曾告誡過中國的投資者。他說:“我父親曾告訴我,不要賣你沒有的東西。” 無論是劉其兵,還是中航油的陳久霖,他們在國際期貨市場上下注的時候,可能都忽略了,他們賭的是“硬商品”,無論銅還是石油,都是戰略資源。在這樣的品種中,本來就沒有足夠的空頭進場交易。資源的有限性,決定了金融衍生產品的風險,每一次大的行情發動之前,只要交易所不限制資金進入,都會引發對多頭有利的局部行情,很難見到空頭獲利。 巴克萊資本的報告就顯示,2005年不僅只有中國交易員建立空頭頭寸,其他入市者也建立了空頭,包括生產商和消費商。最新的數據顯示,投機者在COMEX市場持有高達2.83萬手的空頭頭寸,但投機多頭頭寸的量更大,達到3.41萬手,而且這個數字還在增加。 實際上銅與石油一樣,在期貨市場里交易的價格早就脫離了供需的基本面,很大程度上就是基金利用各種題材在炒作拉升。“銅每噸賣到1900美元就已經有合理的利潤,而現在的價位已經超過了4000。這說明銅期貨的市場泡沫已經非常大了。”溫勇說。而其他幾家期貨公司也對記者表示,他們已經在向客戶提示市場風險。 標準銀行(Standard Bank)在今年的LME年會上預計,2006年銅市將少量過剩26.3萬噸,均價為3125美元;2007年過剩45萬噸,均價將跌至2425美元。匯豐銀行在基本金屬展望報告中預測,因新銅礦供應量激增,LME現貨銅2006年均價為3086美元,到2007年將回落至2646美元。 但期貨市場賭的就是一個交割日的價格,看玩家有沒有實力撐到這最后一刻。人們可能還沒有忘記,就是從去年的10月開始,中航油燃料油期貨開始浮虧,而國際油價則一路狂漲,直至10月26日中航油斬倉認賠,國際油價則應聲狂跌。 歷史有時驚人的相似,而且重復的速度往往會超過人們的預期。 不到最后一刻,無法斷言孰勝孰負。畢竟國儲局方面也公開表示“拋出的銅將大大超出市場的預期”。出其不意,也是我們的強項。-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