違約憂慮開始蔓延 交易員去向成市場關注焦點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1月18日 09:56 證券時報 | |||||||||
黃宇 自從1996年住友事件以來,銅期貨市場中已很少像現在一樣關注一個交易員去向。國儲是否在LME擁有20萬噸的空頭頭寸的各種消息也成為了投資者關注的焦點。 國儲有多少儲備銅?這個問題幾乎是國內外市場都想知道的一個問題,也是最受國
最近有關國儲尋求政府許可出口20萬噸儲備銅的消息也引起了市場的關注,當日LME銅一度大跌2%以上。果真如此,國儲應該有足夠的時間在下個月中旬前將銅運往新加坡或者韓國的庫存。隨后銅價的反彈似乎又反映了國際基金一貫的懷疑態度,它們不會在空頭回補頭寸或者這20萬噸銅運抵倉庫前認輸。累計釋放30萬噸銅并沒有超過市場關于國儲可用于交割的儲備的猜測。大多數分析師對國儲商業儲備預測大抵如此,這可能會幾乎耗盡國儲的商業庫存,剩下的應該是戰略儲備,這實際上應該也是隱性庫存了吧。 自從國儲對外稱LME的大量空頭頭寸系交易員個人行為后,國外市場上對違約的擔心開始蔓延。LME的交易雖然有清算所的保障,但是如果經紀公司的客戶違約,經紀公司必須首先彌補對方的損失,然而再向客戶提請訴訟。對于經紀公司來說,當然不希望看到這種事情發生。上個世紀90年代,中國企業在倫敦市場上交易銅也曾有過一個這樣紀錄。 1984年10月,聯合國下屬一家機構ITC因缺乏資金將錫價維持在高位,在LME的多頭頭寸最終違約。由于當時未引入中央清算制度,LME被迫暫停了錫合約交易,經紀公司按照一個安排的價格進行了平倉,后來這一官司耗費了4年時間,最后以ITC同意賠償損失的30%而了結了此事。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