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價暴漲之后趨于平穩 400萬噸缺口促棉企洗牌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1月16日 08:16 中國證券報 | |||||||||
記者 劉敏慧 隨著棉花采摘的基本結束,今年我國棉花供需缺口的輪廓也大致清晰。近400萬噸的產需缺口無疑將寫進歷史記錄,但對眾多紡織企業而言,這個消息卻成了“定心丸”。 “即使明年棉價保持在15000元/噸的高價位上,只要是平穩地增長,不像2003/2004年
種植面積減少加上天災影響,今年棉花減產早成定局。受不確定的利空預期影響,棉花收購一開秤,均價就高達每斤2.8元,比去年高0.45元左右,后更一度上漲到3.3元左右。棉花現貨市場青黃不接的上月,全國棉花市場和鄭州棉花期貨價格大幅走高,炒風一時大盛。以至于中國棉花協會和國家發改委在10月下旬先后發文,警告棉花市場參與者。發改委尤其提醒企業,要吸取2003年度收購價格上漲過高、后期價格回落,造成棉花銷售困難的教訓,不要盲目抬價搶購,切實防范市場風險。 2003年,正是棉花流通體制改革之初,又適逢紡織品配額取消在即,棉花需求出現井噴,市場投機炒作風氣濃厚,棉價曾暴漲到18000元/噸的歷史高點。在歷史新高的產需缺口前,前年棉價暴漲的噩夢是否會重演? 大漲大跌皆不可能 華夏證券研究員鄭綺斷言,“目前棉價不存在大漲大跌的可能! 前期支撐棉價大漲的兩大因素已不再朦朧。 一是供給的減產因素。商務部最新預測認為,今年我國棉花總產量為545萬噸,比上年度減少87萬噸,減幅13.8%;棉花總需求為940萬噸左右,比上年度增加80萬噸,增幅10%左右。這一增一減,產需缺口達近400萬噸,高于原先預計的近300萬噸。由于這一預測是在各地棉花采摘基本結束后作出的,其精準性要可靠得多。 二是消費的下降因素。今年是紡織品配額取消的元年,但我國紡織品出口“井噴”并未如期而至,貿易摩擦有越演越烈之勢。日前,我國與最大貿易伙伴之一的美國終于就紡織品問題達成了協議。多位資深行業研究員因此預計,今年紡織品出口總額大致增長空間為15%—20%,而之前的三年,紡織品出口總額分別增長15.9%、30.3%和21%。相應的,棉紗產量分別增速為11.8%、15.6%和13.9%。在中歐、中美兩個紡織協議的框架下,我國的紡織品及服裝出口未來應能繼續保持增勢,但空間是有限的,與前幾年成長型的增長已有很大差別。 一產一銷的兩個利空正好成互相消減的效應,使得短期暴炒棉價的動力減少。何況商務部已適時明確,視國內產需缺口情況,國家有關部門將及時增加發放棉花進口配額,組織棉花進口,彌補產需缺口。由于內外棉價存在一定差價,今年國家對增加的進口配額采取滑準稅方式征收進口關稅,棉花進口成本不低于12100元/噸,既能夠避免低價外棉對國內棉價的沖擊,又有利于穩定國內棉價,保護棉農利益。 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副理事長朱蘭芬因此認為,今年不會重現2003年度棉花價格暴漲的現象,主要因為市場形勢有了根本的不同。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國家不會對國內棉花價格的大幅上升持觀望態度,一定會通過相應的手段進行調控,這將包括信貸政策、儲備政策、進口配額政策、稅收政策等。 受種植成本上升的剛性影響,鄭綺預計,明年即使棉花種植面積有所增加,在國家保護農民利益的大背景下,棉花價格下跌可能性也不大。何況石油已基本運行在一個高價位時代,與棉花呈相應替代效應的化纖價格也一直在漲,基本封殺了棉價的下跌空間。 棉花企業將深度洗牌 盡管暴漲的陰霾漸散,但棉價上升之勢是確定無疑的。 中儲棉花信息中心市場總監、高級經濟師曹躍生預計:“2005/2006年度后期,棉花價格運行在15000元/噸的價位上應是客觀的。” 實達期貨孫敏濤也判斷,由于今年前三季度棉紡行業固定資產投資達344億元,同比增長達57%,環比增長也達8%,這部分產能投產后,明年國內的棉花產需缺口可能還會加大。盡管目前世界棉花產量供需基本平衡,但中國龐大的棉花進口量,也可能推高國際棉花價格。從中長期看,棉花在一個持續的小牛市中。 有關測算表明,2004年紡織全行業的利潤率在3.2%左右,原材料價格的上漲對這低利潤行業又是一重大打擊。 華夏證券研究員鄭綺認為,從行業平均盈利能力看,15000元/噸基本是紡織行業能承受的極限。 “其實棉價在11000元/噸時也不意味著我們一定就有好日子,因為棉花便宜,很多小規模的紡紗廠就開工。棉價高,小企業無利可圖,行業的無序競爭反而減少,我們的規模優勢就顯露出來。”飛亞股份董秘徐林學這樣解釋。他表示,只要棉價平穩地小漲而不是突如其來地暴漲,紡織品價格也有同步上漲的時間,就可以消化原材料提價的壓力。以公司為例,由于產品銷路好,在棉價突漲的前兩月,公司利潤反而穩步提高。 聯合證券研究所研究員李鑫也表示,棉價對優勢企業的影響要遠小于小企業。以棉紡大戶魯泰為例,2005年前三季度,中國棉花價格指數同比下降14%,公司的棉色織布產品平均售價維持高位;四季度棉花價格即使上漲10-15%,由于公司三季度投產的第三條液氨生產線及4萬錠紡紗項目帶來的產品附加值的進一步提高,以及生產成本的降低,預計魯泰公司全年色織布毛利率能夠保持32%的水平,仍較去年增長3.25個百分點。 相對小棉紡企業,位于產業鏈更上游的棉花企業日子更難過。因為前期籽棉收購價高漲,3級棉加工后成本在14500元/噸左右,自十月份以來,棉花企業購銷倒掛現象一直存在。一些小規模軋花廠在收不上棉花、收購成本上升的壓力下停產嚴重。大多數棉花企業既擔心大量收購會存在巨大的風險,又怕不收購“過了這村沒這店”,只好小心從事,根本不敢大手筆操作。有些軋花廠存有較多顧慮,出現壓級壓價現象。 業內人士指出,我國現有軋花廠嚴重過剩,許多小型軋花廠由于技術設備及管理等方面的原因,不僅擾亂了棉花市場秩序,還造成了棉花資源浪費。棉花供應偏緊的格局,在客觀上將推動棉花加工業加快聯合、兼并、重組的步伐,徹底改變目前收購加工“少、散、亂”的落后局面。尤其在農發行收緊銀根的情況下,軋花廠面臨洗牌局面。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