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貨市場遭遇成長的煩惱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7月07日 06:06 上海證券報網絡版 | |||||||||
剛剛過去的2005年上半年,帶給中國期貨市場的并非全是好消息。期貨市場終于遭遇到了成長的煩惱:交易規模下降、資金外流嚴重……,這些問題甚至讓市場交易主體、期貨經紀公司、交易所和監管層感受到了期貨市場炎炎夏日里襲來的一絲寒意。 在這里,有必要對上半年的期貨市場來個盤點。檢視過去,是為成就未來。而我們也始終堅信,中國的期貨市場目前的徘徊僅僅是前進路上必然要經歷的階段。
交易規模下降 期貨業協會提供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期貨市場成交規模有所下降,累計成交量為150241624手,累計成交金額為63333.76億元,同比分別下降了7.08%和25.26%。其中,下降幅度較大的品種有普通小麥、天然橡膠、鋁和黃大豆一號。 從三個交易所來看則是冷熱不均。其中鄭州和大連商品交易所成交規模出現增長或僅小幅下滑,而上海期貨交易所成交規模則出現萎縮。今年上半年,上期所累計成交量2757萬多手,累計成交額29639.16億元,同比分別下降了44.03%和41.62%。上期所成交量出現下降是由特定原因造成的:一是自從去年7月份后,滬膠市場逐步變得乏人問津。其成交量同比驟降82.8%,而成交額更是下降85%;二是隨著投機資金的撤離,滬鋁基本變成一個令人沉悶的現貨市場,其成交量和成交額僅為去年同期的20%和18.7%;三是一向比較活躍的滬銅也因為資金失血嚴重、銅價處于歷史性頂峰區域以及投機力量損失慘重而導致交易量萎靡不振,其成交量和成交金額同比也分別下降29.5%和16%。最后,為了防范銅價在高位劇烈波動的風險,交易所和經紀公司都分別提高了保證金比例,導致部分市場資金沉淀,都影響了市場的交易能力和成交興趣。 資金外流嚴重 據有關部門統計,去年上半年全國期貨市場總的保證金規模為140-150億元,年底縮減至133億元左右,而今年上半年更是急劇下降,據稱已經不足100億元,只有去年同期的60-70%。在股市狀況不理想的情況下,較難對期市資金產生吸引力和回流效果。但期貨市場的存量資金卻大幅減少約三分之一,其原因究竟何在?其實資金并沒有被蒸發掉,其中大部分是通過跨市套利的傳導機制轉移到了國外。據測算,僅銅市長達一年的持續反向套利,就導致國內期市高達20-30億元的資金流失到了國外,市場體內循環機制被嚴重打破。 此外,期貨市場并非純粹意義上的零和游戲,手續費的支付大量蠶食本來就少得可憐的市場存量保證金。僅2004年全國期貨經紀公司的手續費收入就達到14.82億元,如果再加上三家交易所所收取的交易手續費,那么一年下來就使得全部保證金規模縮減25-30億元左右。今年上半年盡管成交量下降和經紀公司手續費進一步下調,但經紀公司和交易所所收取的手續費也至少在10億元以上。如此每年都從期貨市場存量資金中不斷抽血,而在造血機能基本喪失的情況下,期貨市場的總資金量或交易資本只能是越來越少,這也是今年以來國內期貨交易規模日見萎縮的重要原因。 經紀公司處境尷尬 近來業內討論得比較多的是期貨公司的生存危機。去年期貨交易額同比增長35.56%,但188家期貨公司的平均稅前利潤卻反而下降了2.35倍。今年上半年的情況可能更加不妙,手續費收入的整體下降是確定無疑的。僅今年第一季度,期貨經紀公司全行業共虧損240萬元,虧損面高達70%。即全國有124家期貨經紀公司虧損,平均每家經紀公司虧損13萬元。原因很簡單,在成交規模整體下降的情況下,競相壓低手續費等惡性競爭的現象更為嚴重。 其實,中國期貨公司的困境是結構性的。經營模式單一,運作機制不健全等是期貨公司的通病。更重要的是,在整個市場規模如此之小,市場存量資金還在日趨流失的情況下,180多家期貨公司顯然面臨僧多粥少、食不果腹的窘境,現有的期貨公司數量砍掉一半也不嫌少。好在期貨公司的退出機制正在建立,今年已經有好幾家期貨公司關門大吉。在惡劣的競爭環境下,期貨公司為了謀求生存,自然是采取各種違規手段來茍延殘喘,維持生計。正是某些期貨公司東窗事發才令監管層痛下殺手,并采取將期貨經紀公司的席位初始保證金從50萬提高到200萬(據說還要提高到500萬)等措施,來加速期貨公司優勝劣汰的洗牌進程。 筆者以為,整頓和規范期貨公司要與培育市場同時并舉,才會產生僧少粥多的效果,期貨公司的日子才會真正好過一些。現在不少人站在期貨公司的立場來大聲疾呼,認為采取壓低手續費標準的不正當競爭手法是期貨公司效益每況愈下的根源,但有誰替投資者著想過呢?通過有序競爭適當降低手續費標準,無疑會減輕廣大投資者的交易成本。如果交易所也能采取同樣的行動,就更是投資者的福音了。只有市場投資主體壯大,市場利益各方才可能共享期貨市場的繁榮。這也是期貨市場長遠發展的生命力之所在。 作者:畢勝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