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林威
記者在南方參加一次石油業內的沙龍,恰逢國際原油期貨價格逼近60美元/桶,對油價走勢的爭論立刻成為會上焦點。
雙方觀點針鋒相對。
座中的幾個期貨商則是一邊聽演講一邊搖頭,他們的判斷是原油期貨價將走向70美元/桶。他們一方面也認為原油供應充足,但問題出現在煉廠和運輸等中間環節受到限制,成品油出現季節性短缺。與此前高盛公司的觀點相類似,石油的結構性供應短缺將推高原油價格。
雙方爭論基金是否會在目前水平出貨以及油品價格和原油價格將來的相關度,均未有共識。
有趣的是,從油價走勢的不同推論可以看出雙方背后不同的利益。很明顯,一方是代表石油進口商,另一方代表做多的期貨商。
廣東是中國最大的燃料油和液化石油氣的進口地。目前所進口的石油產品是和國際原油價格相掛鉤的。油價的每一次上升都對進口商的業務和成本帶來巨大的壓力。他們更傾向油價下降的相關信息。
期貨商也不是在空談,油價上漲的一套理論是和做多的操作相輔相成的。其實他們是隨市場的變化而變化,做多或做空以套利。
單個企業背后的經濟利益動機很簡單,但使石油市場復雜化的是政治。政治是一種規則。從需求和實貨貿易角度,美國和中國同為世界石油進口國,利益似乎一致,但從國家利益出發,美國對石油金融衍生品的規則設置,可以降低實貨進口的風險、保護本國利益,同時試圖控制石油價格,使之成為武器和政治的籌碼。
媒體是影響油價的一種工具,當每一個炒作因素被媒體放大,來影響市場的心理的時候,我們就要隨時看看背后的利益和動機,而不是空談油價。從目前看,油價離基本面很遠,我們離油價的話語權也很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