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海
自去年上海天然橡膠期貨(下稱“滬膠”)RU0407合約巨量實物交割后,滬膠交易逐漸低迷,場內沉淀資金逐漸流失,以成交量和持倉量為標志的交易規模逐漸縮減。一度成為國內期貨市場主力的滬膠陷入了沉寂和反思之中。
近階段,滬膠追隨國際橡膠價格上漲而呈大漲淺回的強勢特征。昨天,主力9月合約上漲了1.3%,報收14255元/噸,成交量和持倉量雖都增加,但也僅僅為27852手和13642手,量倉規模非常小。
國內期市其他品種交易活躍、滬膠品種不夠完善、主力資金結構缺乏消費商成分等因素作用,不但分流滬膠場內沉淀資金,而且阻礙了外圍增量資金進駐。
受國際國內商品期市供需關系變化,基本金屬品種的低庫存量、現貨對期貨價懸殊升水幅度因素的作用,引發基金積極做多;農產品處于年中重要生長時期,產區氣候反復多變,對農產品生長產生重要影響,大豆、玉米、棉花等農產品價格處于年中價格升水走勢之中,并引發基金做多農產品品種。
受國內外品種聯動效應影響,國內相關品種走勢較為強勁,并演繹擠倉行情,投資投機價值逐漸顯現,由此而吸引外圍增量資金積極進駐,并展開激烈擴倉爭奪,致使國內期市大多數品種交易規模顯著拓展。銅、大豆、豆粕、玉米、強麥、棉花等品種不斷吸引增量資金進駐,持倉量分別拓展至19萬余手、54萬余手、28萬余手、24萬余手、24萬余手、及10萬余手較大規模,而滬膠持倉量已顯著縮減至1萬余手。
究其原因,滬膠場內沉淀資金撤離導致投資投機價值下降,反過來投資投機價值繼續下降又引發場內沉淀資金繼續流失,由此而形成惡性循環,滬膠交易也陷于極度低迷之中。
自去年RU0407合約巨量實物交割摘牌下市后,受23萬余噸沉重實盤壓制作用,滬膠場內沉淀的投機資金逐漸撤離退場,在沉淀資金撤離趨勢不可逆轉的背景下,始終未見有任何重新激勵滬膠期貨交易的政策措施出臺,由此也反過來加劇滬膠場內沉淀資金撤離趨勢。
由于上海期貨市場工作重點轉移至做大做強銅期貨,重點搞活鋁期貨,因此,市場對20號標膠的開發上市呼聲也隨之逐漸減弱。
筆者分析認為,滬膠之所以缺乏激勵政策支持,其主要原因在于,滬膠交易始終難以擺脫“低迷—活躍—風險加大—風險控制—重新低迷—重新活躍—風險重新加大—加重風險控制—加重低迷”的惡性循環。其實質是滬膠以生產斜交胎的5號標膠為交易標的,主力資金結構以農墾產膠商為主的空方期現套利資金和投機資金為主,而缺乏用膠終端消費商的多方期現套利資金。這導致庫存量易增難減。
市場尚未開發上市生產子午胎的20號標膠,導致滬膠交易品種單一,不夠完善,缺乏多方期現套利資金進駐。說明該品種目前對生產子午胎的輪胎企業而言,尚不完全具備回避膠價劇烈波動風險的功能,而主力資金結構不夠完善也成為滬膠難以擺脫交易規模與市場風險同時放大的困境。
目前國際國內膠市供需關系反復多變。國際國內產膠區均進入割膠旺季,但國內外部分割膠區又遭遇嚴重干旱的災害性天氣,天膠產量減少與旺季形成嚴重矛盾;國內外汽車及輪胎行業發展將決定用膠需求消費增長抑或縮減;國內斜交胎和子午胎消費稅征收變化,直接影響輪胎行業拓展生產銷售規模的增長幅度;滬膠庫存量持續縮減,實盤壓力已顯著減輕等等,對滬膠吸引外圍增量資金積極進駐、拓展滬膠交易規模較為有利。
但在國內期市大多數品種全面活躍背景下,由于缺乏激勵政策支持,以及品種和資金結構依然不夠完善,滬膠仍難以走出低谷。這使得交易規模較小的滬膠難以實現避險功能。
(本文不代表本報觀點,作者為外高橋期貨研發部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