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能源機構于4月發出警告,如果石油供應每天減少100萬至200萬桶,石油進口國就應該實行緊急節油政策。
這一數據大大低于國際能源機構成立條約中規定的官方觸發點數字。該條約達成的官方數據是全球石油供應量的7%,相當于每天600萬桶。上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后,工業化國家達成了上述條約,并建立了這個能源監管機構。
在本月國際能源機構的年度部長會議期間,國際能源機構將公布一份題為《趕緊節省石油》的研究報告。該報告警告,要制定交通行業的“需求限制政策”,如駕駛禁令或縮短每周工作時間等。
在國際能源機構發出警告之際,油價已超過每桶55美元,該警告突出表明了國際能源機構對各種可能因素的擔憂。這些因素包括可能出現的供應突然銳減,高油價對經濟產生的影響,以及將重點放在節省能源,而不只是鼓勵增產上的必要性等。
該報告標志著國際能源機構的政策開始調整。該機構表示,在長期高油價時期抑制需求的措施是很有吸引力的,可以減輕需求的壓力,然而,這些措施時至今日還被局限于危機時期。在政府間流傳的一份報告草稿中甚至建議采取更為激烈一點的措施,如將汽車高速公路限速降低25%、縮短每周工作時間、在某些日子強制禁止駕駛、提供免費公共交通,推廣合用車輛方案等。
菲律賓已采取了這些措施,菲公務員已于上周開始壓縮每周工作天數至4天。菲政府這么做是為了在未來兩個月中最大限度地減少石油方面的開支。
國際能源機構表示,在任何危機發生前,必須就這些方案進行投資。“需求的快速反應能發出很強烈的市場信號,”這份報告指出,“國際能源機構運輸燃料需求的下降即使只有百分之幾,也可能對暴漲的世界石油價格產生顯著的抑制作用。”
《國際金融報》 (2005年04月05日 第四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