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林純潔 發自上海
普氏(Platts)亞洲編輯部的主編戴維.恩斯伯格(DavidErnsberger)近日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透露,目前普氏正與亞洲國家的主要石油消費商與生產商共同探討以到岸基準價(de-liveredbenchmark)為亞洲石油標準價格的問題。這個價格被認為是解決目前“亞洲溢價”的有利手段。
“‘亞洲溢價’產生的最重要原因就是亞洲能源資源不足,在今后的20年內亞洲都將依賴外部的能源供應。如果亞洲國家想消除這個溢價,目前一個可行的方案是要建立亞洲自己的標準,即亞洲石油價格標準,這樣有助于亞洲國家得到更加合理的價格。”恩斯伯格在一次專訪中曾向本報記者表示。最近他又向本報記者透露了更多的細節。
“對于亞洲原油基準價格的建立,目前仍然處于前期階段,但是從目前的各個方面的情況來看,這個進程正在推進。”恩斯伯格在一份電子郵件中向本報記者表示。“基本上來說我們的想法就是讓亞洲擁有一個單一的原油基準價格,或許將命名為‘AsiaCrudeMarker’。這個價格將代表亞洲石油進口商在某個交割港口真實的價格。”
恩斯伯格表示,正在構建中的亞洲石油基準價格將以到岸基準價格為準。這表示不同于其他基準價格,亞洲國家希望以自己強大的消費能力來取得石油價格的定價權。
目前按地域劃分,所有在北美生產或銷往北美的原油都以西得克薩斯中質原油(WTI)為作價基準;從原蘇聯、非洲以及中東銷往歐洲的原油則以北海布倫特(IPEBrent)原油為作價基準;中東產油國生產或從中東銷往亞洲的原油以前多以迪拜與阿曼的原油為作價基準油;遠東市場參照的油品主要是馬來西亞塔皮斯輕質原油(TAPIS)和印度尼西亞的米納斯原油(MINAS)。中國原油價格自1998年開始與國際接軌。目前,絕大部分與MINAS聯動,少部分與TAPIS聯動。而成品油在2000年開始以紐約、鹿特丹、新加坡三地市場的加權平均價作為定價依據。
雖然美國的石油進口依賴度已經超過了70%,但是目前美國可以利用拉丁美洲的石油供應來壓低中東石油的價格;歐洲則可以從北海和非洲購買原油,而亞洲仍然只能依賴中東的石油供應。這也直接導致了亞洲買家從中東進口石油的價格要比歐美國家要高。
“由于亞洲國家的石油產量規模仍不大,所以亞洲始終還沒有形成自己的基準價格。即使是目前流行的TAPIS和MINAS也不能滿足這種需求。”恩斯伯格表示。
“其實石油的定價取決于兩個方面,一個是交易所價格,另外一個是合約價格,其中長期合約的價格一般很難會受到短期油價波動的影響(但是目前亞洲國家進口原油的合約都是以一年期的為主)。”上海源復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首席戰略分析師劉濤向本報記者表示,“雖然亞洲石油的消耗量相對于美國與歐洲來說都不算非常大,但由于石油是一種戰略性的資源,并且它的價格將直接影響其他能源的價格,所以取得對于石油定價方面的主動權就顯得相當重要。但是各個產地的原油品質不同,所以價格也不近相同,這將對基準價格的形成產生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