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銀行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期貨 > 期市要聞 > 正文
 

糧食生產形勢仍然嚴峻 重在構筑長效增產機制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2月02日 10:38 第一財經日報

  剛剛過去的2004年是自1997年以來我國“三農”形勢最好的一年,它不僅是1997年以來農民收入增長幅度最大的一年,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糧食增產最多的一年,真正實現了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的統一。

  應該說,上述成績是中央高度重視糧食生產的結果,來之極其不易。具體說來,是四個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一是政策推動。2004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是給9億農民送去的最
大賀禮,整個文件實施了一系列扶持糧食生產和農民增收政策,如減免農業特產稅和農業稅、對購買良種和大型農機具等實行補貼、對種糧農民的直接補貼等。二是市場拉動。在政策的作用下,糧食的綜合價格比2003年上漲了30%以上,也是多年未有的。三是氣候幫忙。全國范圍內沒有出現大的災害。四是科技驅動。農業部門全面啟動了農業科技入戶工作,先進實用技術入戶率和到位率、農業技術貢獻率都有所增加。

  但也應該清醒地看到,即使作出了如此巨大的努力,糧食產量也僅僅達到了4695億公斤,仍然低于1995~2003年平均的4765.1億公斤,供給和需求(大約4900億公斤)之間的差距依然很大。因此,可以說,盡管有了2004年的“轉折”,但也只能算作“恢復性增長”,我國糧食生產的形勢依然十分嚴峻。

  為什么2004年中央和各級政府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糧食生產并沒有出現重大變化呢?原因主要有五:一是糧食播種面積和總產量自1998年以來就連續出現了“雙下滑”的局面,7年來耕地面積減少了近1億畝,想要恢復絕非一年之功,要恢復到1998年的水平難度極大。二是盡管去年糧價上漲幅度較大,但糧食和經濟作物之間的比較利益格局并沒有發生實質性改變。三是糧食生產越來越受水資源和土地資源的制約,而這兩大資源對糧食生產的約束越來越緊。四是人口的壓力越來越大,據預測,由于人口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今后每年糧食需求將以50億公斤左右的速度剛性增長。

  2005年中央的“一號文件”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為主題,繼續把提高糧食生產能力為重點,我們認為,在新的一年里,要以貫徹“一號文件”為契機,重在構筑和培植糧食增產的長效機制。

  一是構筑耕地資源保護和有效利用的長效機制。目前,中國的耕地資源及其保護狀況不容樂觀。一方面,我國目前正處于城市化加速推進時期,近幾年由于城市化而減少耕地1億多畝,目前只有耕地資源18.51億畝,人均僅為1.43畝,而糧食播種面積占總播種面積的比重一直不足70%,由于比較利益的原因,這個比例在近期內不可能發生大的變化。另一方面,耕地質量卻在不斷下降,據有關部門10個省的調查結果分析,目前的土壤有機質比1990年下降了0.35個百分點。可見,只有建立耕地資源保護和利用的長效機制,嚴格控制全國現有的近16億畝基本農田,把耕地減少控制在最低限度,并在此基礎上協調好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的矛盾,不斷改善和提高耕地質量,才能為提高糧食產出能力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是構筑政策支撐的長效機制。政策支撐的重點在以下幾方面:(1)糧食價格支撐。20世紀90年代后半期,學術界討論我國糧食安全問題時,曾經有一個判斷,即我國的糧食存在著“天花板價格”,也就是說,我國的糧食價格不能超過國際市場糧價,否則,就不會有競爭力。多年的實踐證明,世界糧食價格是在美、加等土地資源充裕國家的基礎上形成的,由于我國的資源稟賦和這些國家完全相反,因此,糧食價格必然要突破這個“天花板”,形成自己的價格體系,其特點可能是根據經濟實力而逐步上漲。(2)基礎設施建設支撐。主要是大江、大河、大湖的治理,農田水利設施的改造和建設等。(3)產業化支撐。構筑以糧食為中心的產業化體系,讓糧農從流通、加工等環節中獲得部分利益。

  三是構筑科技驅動的長效機制。長期以來,科學技術為糧食增產作出了重大貢獻。但近些年農業科技的重大突破性成果較少、科研投入和推廣經費不足、農技推廣體系不健全、科技管理體制與機制不完善等問題越來越突出,農業科技發展及應用難以滿足糧食生產發展的需求。因此,要把科學技術作為增產糧食的最重要因素和長期因素,努力轉變農業生產增長方式,建立起科技支撐的長效機制,最終依靠科技進步解決好中國的糧食問題。






評論】【談股論金】【推薦】【 】【打印】【下載點點通】【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熱 點 專 題
我國局部發生流腦疫情
田亮被國家隊除名
2005年春運 票務論壇
萬眾矚目央視春節晚會
澳網公開賽百年
2005新春購車完全手冊
歲末年初汽車降價一覽
北京在售樓盤分布詳圖
《漢武大帝》連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