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基民故事:迷信的終點是理性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1月26日 15:13 新聞晨報 | |||||||||
李毅,1998年大學畢業,在上海一家科技公司工作。把他作為“中”基民,年齡似乎有點偏小,但以他接觸基金的時間看,正好就是“中”基民爆炸性擴容時期。 那是2004年初。 在剛剛過去的2003年,基金成了市場的“神話”。眾基金捧紅的五朵金花燦爛了一秋
當時還是單身一個的李毅,畢業4年多也攢了不少錢,由于戀愛告吹,為了擺脫痛苦的回憶,他將之前準備的婚房轉賣了,于是手里有了30多萬元的現金。房價已經攀高,李毅也沒有興趣再追進,結果在朋友的推薦下,把錢都投向了開放式基金。從來沒有接觸過股市的李毅其實對基金一無所知,完全是為2003年的基金業績折服。“別人推薦我買了博時價值,是最牛的基金!”當時的興奮持續了一段時間,在李毅買進基金后的1個月,行情沖上了1700點,博時價值的基金凈值也一度達到1.39元,漲幅近6%。但是很快,第二季度,博時價值的凈值跌又回落進1.2元以內,接近年底時甚至不到1.1元了。 李毅看著自己的資產每天以0.05%的速度縮水,繼續等待柳暗花明。雖然一直沒有勇氣抽刀斷水,但這兩年來,李毅開始認真研究基金,以“血”的經驗總結了不少心得:投資基金也要做組合,不能把所有投注都押到一種類型的基金,尤其是一只基金身上;業績是代表過去,能否保持持續盈利能力需要時間來檢驗;風險和收益一定要結合起來考慮;投資基金,尤其是股票型基金,其表現總不會背離市場走勢,在弱市當中,選擇穩定收益型的品種可能更理性。 其實當年,像李毅這樣抱著淘金心態的人涌進基金市場者不乏,2004年3月,海富通收益增長和中信經典(資訊 凈值 論壇)配置兩只“百億基金”的出航已經說明了一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