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基金公司總經理于華:我們正在走自己的路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1月17日 09:39 中國證券報 | |||||||||
□記者 易非 深圳報道 從華盛頓回來快一個月了,想起參會的情景,大成基金公司總經理于華還是有些激動。 2005年10月19日,他作為中國基金業的代表之一,參加了在美國華盛頓召開的國際投
在三天的會議當中,于華曾煩惱過海外同仁對中國基金業的不了解,也羨慕過海外獨立基金公司運行的從容不迫以及產品創新的空間。但三天的會議,更堅定了于華對中國基金業的信心,他相信,中國基金對居民儲蓄資產的“穿透力”將與海外基金一樣強。 光榮:做了海外同仁想做還沒做的 “各個國家基金業監管的方式是不一樣的,很多事情在中國能夠做,在別的國家就不能做。”某國基金業代表很隨意地說道,言下之意,就是中國基金業并不規范。 于華聽了后,感到很氣惱,拿起麥克風當場予以糾正,“我們的基金法規參照的是美國的體系,尤其是北美體系,這代表了全球最高的標準要求,你所說的那些違規事件在中國同樣不能做。”回憶起這一幕時,他露出了一絲苦笑,“一些國家的基金人士對中國基金業的發展確實不太了解,認識還停留在2000年以前。”于華的及時反駁得到了海富通基金公司獨立董事、歐洲養老基金協會榮譽主席馬克巴約特的認同,他捅了捅于華的背,向其豎起了大拇指。 在隨后的發言中,于華著重介紹了中國基金業發展的歷史,比如說,在短短五六年間,從原來的封閉式基金一統天下轉到清一色的開放式基金,從過去完全的行政管理轉到現在市場化的混業經營管理。不過,最讓他自豪的當屬中國基金業開始力爭充當中小投資者利益的保護者,“而國外的基金業同仁總是認為中國基金業很小,還沒有發展到講‘保護投資者利益’的階段。” 在會議上,他這樣闡述,“在2003年招商銀行(資訊 行情 論壇)發行100億可轉債時,有47只基金聯合起來抵制,認為這有損投資人利益。基金聯合抗爭,雖然改變不了當時的決定,但催生了分類表決制度的出臺,在股權分置背景下,分類表決制度賦予了流通股東在分紅與融資上相當大的話語權。” “目前中國基金對投資人利益的保護,不僅表現在與上市公司談判、投票上,還包括監督,基金與上市公司由對抗轉到對話,其結果是基金公司越來越多地參與到公司經營,已由用腳投票發展到用手投票。像寶鋼與基金公司談的不止是今年的事,而是今后幾年的發展。” 意外的是,于華的發言得到了主持人的高度贊同,“我們想做但還沒開始做的事,中國基金業已經著手做而且做得很好。”發言完后,美國、巴基斯坦等很多國家的基金業代表都圍上來表示祝賀。 困惑:不可能再走美國基金業的路 在談到國內基金業的發展時,美國是一個重要的參照系。“我們已經不可能走美國的路了,我們正在摸索中國基金業自己的道路。”從美國開會回來,于華有了這樣的想法。 美國基金業的發展軌跡是:從1924年開始,美國獨立的基金公司開始起步,富達、先鋒等基金公司均屬此類。到了上世紀90年代以后,美國出現混業經營趨勢,掌握銷售渠道和客戶的銀行系基金開始介入。但是,此時富達、先鋒等獨立基金公司已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和規模,有了牢固的市場根基,銀行系基金不可能改變這種地位。 “中國就不一樣了,留給獨立基金公司的時間太短了。”于華嘆道。“美國基金行業的發展從1924年開始,至今已有80年,我們此前十來年的時間,就是做美國基金業上世紀90年代以前的事,獨立基金公司的底子因此還比較薄,面對銀行系基金移植銀行的品牌以及渠道優勢,我們的日子要比國外獨立基金公司的同仁艱難。”在他看來,中國基金業現在已經走不了美國基金業的路,只有遵循著歐洲與日本基金業發展的軌跡:以銀行系基金為主導,獨立基金公司憑自己的特色而生存。 不過,要走自己的路,于華實實在在地感覺到了與國外同仁的諸多差距,比如說組織框架不夠靈活,適應不了市場發展。國外基金公司都是以公司集團形式出現,基金業各個環節如投資、營銷、客戶服務全是集團控制下的法人子公司,可以分散風險。“此次開會碰見的海外同仁很奇怪地問我們為什么不組建獨立的銷售服務公司以分散銷售風險,但從國內現實情況看,要這樣操作還比較困難。” 此外,與組織框架緊密相連的就是機制,國外的基金公司很多采用合伙人制、員工持股,在營銷方面采取傭金制度,特別靈活,能夠有效激發員工積極性,“但我們目前還無法做到,文化氛圍也不允許。” 中國基金業的服務意識沒有提升到相對高度也讓于華有些焦急。此次赴外交流,他敏銳地發現,在海外,基金業不叫基金業了,被稱作“金融服務業”,“基金原來像島,在大海中還能露出來,而現在被淹沒了,成了一滴水,與銀行、保險分不開了。”海外基金行業的趨勢是,基金運作從上游向下游移動,上游就是投資管理與產品設計,下游就是銷售與客戶服務,此前海外基金的設立、產品的設計都是以基金公司為主導,而現在已經換位。 出路:完善市場提高基金穿透力 中國基金業銷售目前正處于“冰河期”,有觀點認為其原因之一是人民的生活還不像美國那樣富裕,所以理財需求不像美國大眾那樣迫切,換言之,中國基金業的大發展還不到時間。 “錯。怎么沒有?客觀能力上已經達到了。”于華肯定地說。他的論據是中國居民存款高達13萬億,即使不看存量看增量,每年也有2萬多億的新增資金,但這些新增資金中的80%以上最后還是進了銀行。 “美國基金業的穿透力很強,50%的家庭都買基金,我們還不到1%,基金還沒有成為一個真正的大眾化理財產品。”對于穿透力不強的原因,市場人士分析是股市很疲弱,時機不好,因而基金不能有效營造財富效應。但于華認為,這只是一個表面現象,市場結構不完整才是更深層次的問題。“我們的市場品種要么是處于高端、高風險高收益的股票,要么是最低端的產品——銀行活期存款,中間的產品很少,發展很不完善。廣大投資者最希望投資的還是中間類型的固定收益品種,比如最近短期融資券一面市,就被一搶而空,這說明投資者非常想要這些收益好、穩定性有保證的品種!”不過,他相信,高層近來對于企業債等固定收益品種發展的大力推動,將促進市場結構的完善。 “中國基金業的穿透力正在一步步增強。”于華笑著說。“貨幣市場基金發行后,這種低風險、有一定收益的儲蓄替代品受到了老百姓的歡迎,將部分資金從銀行里吸引出來。而最近的短債基金在風險與收益率上又比貨幣市場基金上了個臺階,又賣火了,下一個臺階是什么,現在還看不到。但老百姓被基金引導,一步步強化對基金的認同的趨勢是正確的。”也許,在下一次國外基金業年會上交流時,這將成為中國基金業的討論主題。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