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基金:市場心態不穩 股指將隨政策變化波動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4月20日 15:56 大成基金管理公司 | |||||||||
本周市場波動加劇,其主要原因可能與解決股權分置的傳聞有關。4月13日,中國證監會有關人士表示,解決股權分置已具備啟動試點條件,當日股指應聲大漲,成交量也有所放大,市場人氣回升。隨著討論的深入,投資者對股權分置問題如何試點以及試點公司是否具有代表性產生分歧,同時寶鋼即將增發顯示了較大規模擴容的開始,于是投資者抱著謹慎的態度選擇觀望,股指隨之回落。景宏基金認為,政府對股市的支持態度沒變,因此在操作上保持了較高的倉位,并且堅持選取業績良好的、具備高成長的個股作為重點投資對象。
預計后市股指仍然隨著政策的變化而波動,投資者心態仍不穩定,股權分置問題需要密切關注,民營企業最有可能作為試點公司推出,我們在選取個股的同時應當考慮這方面的因素。 A股市場一周回顧: 本周深滬股市受消息影響,出現寬幅振蕩,成交量同比出現萎縮。雖然上證指數(資訊 行情 論壇)本周創出本輪反彈的新高1254.32點,但股指還是受到60日均線的壓制。周五大盤因寶鋼增發利空消息出現跳空下行,以1216.96點收盤,全周下跌31點,成交474.66億元;深圳成份指數收盤3304.30點,周下跌93點,成交328.54億元。 總體看,本周大盤沖高回落,消息面的利好預期已經被打破,擴容等對市場的實質影響非常大,因此短期大盤要企穩上行是非常困難的。當然由于空方動能并不強大,短線大盤也不太可能出現深幅快速下跌,下周上證指數在1180-1200點區域內進行盤整的可能性比較大,不會馬上跌破前期1162點的低位。 基金市場一周回顧: 本周基金市場隨股市寬幅震蕩,呈現四陰一陽。滬深基金指數分別報收于829.39點和755.11點,一周分別下跌1.51%和1.48%。本周滬深兩市累計總成交金額為17.34億元,僅較上周縮少6000多萬元。 本周基金市場具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小盤基金仍舊是市場追捧的熱點,二是基金公司之間基金二級市場表現差異明顯。基金重倉股方面,由于本輪行情的主線是中低價股票的超跌反彈和具有國有股權減持題材的個股,基金重倉股沒有突出表現,本周這一特征仍較為明顯。 債券市場一周回顧: 上周交易所國債市場牛勢行情不減,上證國債指數(資訊 行情 論壇)再創新高,周五指數上沖至全周最高101.86點,距歷史高點102.08點僅一步之遙。尾市收盤于101.81點,較前周上漲0.94點,市場成交56.75億元,比前周增加12.32億元。 上周企業債券市場更是凱歌高奏,上證企業債指數周收盤達104.58點,較前周上漲了1.38點,市場成交2.95億元,成交量略有萎縮。 焦點評論: 焦點:中國證監會負責人12日表示,按照“國九條”所明確基本原則,目前解決股權分置已具備啟動試點條件。這透露出一個重要信息:在充分聽取正反兩方面意見、權衡判斷后,決策層已承認股權分置為資本市場核心癥結,并下定了化解決心;解決股權分置試點即將現身。 評論:近兩年來,股權分置的害處已為包括直接監管部門在內的市場參與各方認清。這是“積極穩妥解決股權分置問題”原則條文寫進“國九條”的原因所在。但是,“市場共識”轉化為決策決心的局面依然來之不易。去年年底以來,證監會負責人多次暗示,解決股權分置問題需要進一步積累共識(筆者曾撰文解讀:證監會負責人所言需要統一認識的人顯然不是指投資者,而是指有關政府部門);之后,又有承擔決策咨詢職能的人士以個人名義撰文稱,股權分置不是資本市場最迫切需要的矛盾,均標示圍繞股權分置問題存在“決策方案”爭議。對此,二級市場只能以大幅下跌的“自殘”形式表達意見。 撇開單純學術觀點上的反對意見不說,應該把決策層終于批準啟動試點視為一場市場整體利益對利益集團既得利益的初步勝利。在多個層面上,這都是合乎邏輯的結果。總結經驗教訓,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已經從“效率優先、兼顧公平”調整為“公平與效率并重”;而且中國資本市場的歷史事實和現實狀況均表明,起碼在這個制度建設任重道遠的新興市場,公平與效率根本無法分而置之。因此,利益集團強調效率以及國有資產保護等堂皇說辭難以逃過決策層審視。在該方面,決策層對全國房價非理性暴漲的態度系一個有力旁證。房地產市場涉及的利益關系比今天的資本市場更為復雜,決策層不是依然下定了調控決心嗎? 單純的學術觀點可以尊重,但在此要批判部分財經觀察人士的“犬儒認識”。他們曾夸大既得利益集團的游說能力,發布諸如如果國資監管部門不同意,化解股權分置甭想推進之類言論——算小賬、講小話,不足為信。 洞穿此類“犬儒認識”有現實意義。現今,以試點即將啟動為標志,圍繞化解股權分置的實質性利益博弈正拉開幃幕,如何令其不偏離“切實保護投資者特別是公眾投資者的合法權益”主線,就需要主張公正的一方形成基本原則共識,并把共識體現為持續的“輿論壓力”。 那么,在即將進行的解決股權分置問題的試點中,應該形成怎樣的原則共識呢?筆者認為,有以下幾條: 首先,明確流通股含權是化解股權分置的前提。股權分置對流通股權益的損害早已存在,只不過問題凸現于2001年有關部門試圖通過二級市場減持國有股時。主張流通股含權的一些人士在論戰中闡釋“法理”認為,非流通股不流通是非流通股股東和流通股股東達成的合約,因此非流通股要流通必須給予流通股補償。那么,如果非流通股股東稱遵守合約,豈不是可以讓股權分置存續? 考慮中國內地股市特殊沿革,在這一“歷史遺留問題”上多加糾纏毫無必要。法的條文無法斷案,法的精神可以斷案。除非舉證流通股含權有違公正原則,否則就應該判定其成立。 其次,政府部門理應積極作為。中國股市并非政府部門只承擔規則維護職責的“自下而上”市場。在今春人代會記者招待會上,溫家寶總理已坦承政府對股市負有的責任。在明確啟動化解股權分置試點過程中,近期證監會人士一再重復具體公司的方案將通過非流通股東和非流通股東談判方式,“市場化”地獲得。考慮上市公司的差別,不出臺統一方案可以,但需預防相關部門借口“市場化”推諉責任現象發生。股票市場的不公正是制度設計肇造的,糾正歷史錯誤仍需從制度供應入手。 股權分置能否順利破題關鍵在于“定價”問題。其既是一個技術問題,更是一個態度問題。各級政府是上市公司國資大股東的出資人,如國資委。財政部、證監會等部門有效協調,將能夠約束國資非流通股股東的“要價”,政府作用豈能淡化? 第三,“含權折股”是主要方向。在明確流通股含權前提下,如何實現非流通股對流通股的補償呢?林林總總的方案中,一些方案追求最大限度地體現公平,把賬算得相當細。筆者認為,化解股權分置既要反對“犬儒認識”也要避免“得理不饒人”,在為公眾投資者主張利益上適宜“抓大放小”。 具體而言,將流通股含權折合為一個系數,比照這個系數進行流通股擴股或者非流通股縮股的“含權折股”方式,適用于滬深兩市多數上市公司;同時,該方式具有不觸動現金流動這一弱市狀態下敏感市場神經的優點,因此,可作為化解股權分置的主要方向。部分全流通補償方案言之成理,但操作性存在缺陷,比較之下,“含權折股”最為可行! (大成基金管理公司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