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盛:加劇基金業優勝劣汰 對股市持謹慎觀點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4月07日 16:47 長盛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 |||||||||
一、對證券市場和基金行業發展的意義 銀行系基金公司的啟航,對我國證券市場發展的影響是深遠的。這是我國證券市場發展的一件大事,一件好事。首先,這是近期管理層為落實“國九條”、解決證券市場長期低迷等問題,從上市公司治理、合規資金入市、保護投資人利益等多方面而采取的一系列舉措之一。它無疑會壯大市場中機構投資者的隊伍,拓展合規資金進入證券市場的渠道,同時豐
對基金行業的發展來說,銀行系基金管理公司的成立,又必將加劇基金行業優勝劣汰的進程。依托商業銀行的股東背景,將來的銀行系基金管理公司在客戶資源、營銷渠道、品牌建設等諸多方面,相對于現有的基金管理公司具有許多的優勢,會對現有的基金管理公司形成沖擊和競爭壓力,從而引發和加快整個基金行業的整合步伐。在基金產品設計上,銀行系基金管理公司初期將主要以貨幣市場基金為主,在這一金融產品領域,商業銀行的股東背景,使銀行系基金管理公司無論從產品管理經驗、潛在客戶資源,到結算程序效率等,都享有獨特的優勢,也必將對現有基金管理公司的同類基金產品形成一定的沖擊。 也應該看到,面對即將成立的銀行系基金管理公司,現有的基金管理公司也有著自身的優勢,如多年以來形成的穩健經營和風險控制的機制、專業化基金管理的經驗、逐步建立的品牌優勢和客戶群體,以及歷經鍛煉的專業人才隊伍等。總之,挑戰和機遇同在,我們歡迎銀行系基金管理公司的成立,也做好了與它們一起展開基金業長跑的準備! 二、近期市場的影響和基金經理的觀點 短期來看,這一消息會被市場視為一大重要的利好,很大程度上能制止市場的進一步下跌、甚至刺激市場走出一波反彈行情。對銀行類上市公司,這一消息標志著經營渠道和贏利模式的重要擴展,對這類公司提高資產質量、提升經營業績、增強抗風險能力等,都有著積極的意義。 中線來說,由于困繞證券市場的許多根本問題還沒有解決方案,宏觀調控的壓力依然明顯,能源和原材料價格上漲又會吞噬相當一部分企業的利潤空間,種種因素作用的結果,使我們對中線市場持比較謹慎的觀點,市場更多的機會將產生在一些優質個股之中。 面對這一消息,基金經理們保持了清醒的頭腦。他們普遍表示,將堅持“價值投資”的理念,投資于那些公司治理結構清晰、符合國家產業發展政策、在行業內具有核心競爭力、能保持穩定增長和為投資人帶來長期回報的上市公司。 三、基金公司現有營銷渠道的沖擊 由于歷史的原因,現有的基金管理公司的營銷渠道主要都是依賴與商業銀行和券商的合作,借助商業銀行和券商的營業網點,完成基金產品的發行和日常申鉤、贖回。在有些基金的發行中,商業銀行員工的直接購買,甚至還占有相當重要的比重。可以說,渠道缺陷一直是基金管理公司的一個“軟肋”,這種現象也造成基金管理公司在與商業銀行和券商的合作中,常常處于比較被動的地位。如今商業銀行即將設立自己的基金管理公司,伴隨著銀行系基金的逐步入市和基金管理公司家數的增加,銀行渠道單只基金的代銷能力逐步走低已經成為長期趨勢。將來商業銀行在對待自己基金管理公司的基金產品和其他基金管理公司的產品時,難免會出現“厚此薄彼”的情節,現有的基金管理公司有理由對將來與商業銀行的合作產生憂慮,并促使他們重新評估這種關系將來發展的前景。 另一方面,由于產品服務的連續性和自身利益的所在,商業銀行即使設立了自己的基金管理公司,與現有基金管理公司的合作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也還會繼續和發展,畢竟基金代銷業務增加了商業銀行的中間業務收入,也豐富了它們服務客戶的內容。從現有的基金管理公司來說,商業銀行仍將是基金管理公司營銷工作的重要渠道,在利用商業銀行這一代銷渠道的同時,也要大力拓展其他的營銷渠道,如壯大自己的營銷隊伍,擴大直銷份額;加快網絡銷售平臺的搭建,充分利用互聯網這一高效、便捷和低成本的營銷工具。 近期,首家專業基金銷售公司—上海眾和基金銷售公司已經成立,雖然其運作模式和實際效果還有待觀察,但這畢竟為基金管理公司在將來增加了新的營銷渠道選擇。4月1日,深圳證券交易所和中國證券登記結算公司發出通知,稱擬于近期通過交易系統開展開放式基金的申購、贖回業務,力爭在6月份左右選擇若干只開放式基金進行試點。對這套方案,我們表示真心的歡迎,推出交易所系統進行開放式基金的發行、申購、贖回,不啻為基金銷售拓寬了渠道,也簡化了基金買賣的手續。我們將密切關注以上基金營銷領域的新動向及其后續發展。(新浪(行情 論壇)財經特約,長盛基金獨家供稿) 獨家聲明:新浪編者注:本文為作者授權新浪網獨家刊登之作品,所有媒體及網站不得轉載,除非獲得新浪網及作者本人書面授權并注明出處為新浪網。欲轉載者請來信finance2@staff.sina.com.cn ,或致電:(010)62630930 轉5173聯系。本文觀點純屬作者個人意見,與本網站立場無關。非常感謝廣大網友對新浪財經頻道的支持,歡迎賜稿與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