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銀行系基金年考闖關 市場化大旗將如何扛到底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4日 08:55 中國證券報
本報記者 齊軼 去年的夏季,中國的基金行業熱鬧非常,三家“銀行系”基金公司——工銀瑞信、交銀施羅德、建銀信安基金公司相繼問世。出生顯貴的三大基金會以怎樣的速度發展,會對基金行業帶來怎樣的影響?經過一年的發展,“銀行系”的現狀依舊引人關注。 市場催生的“恐龍蛋” 2005年上半年,中國證券市場籠罩在一片悲觀之中。在股權分置、上市公司質地、中介機構誠信等眾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A股指數(資訊 行情 論壇)一路下跌,不斷創出歷史新低。。 同年5月,監管層啟動股權分置改革試點。為了確保改革的順利進行,管理層從各個方面保證對變革的支持,資金支持是“重中之重”:逐漸加快、加大QFII的審批速度和額度、積極促進保險資金入市、引導儲蓄資金向投資性資金轉化都是不斷祭出的“利器”。 “銀行系”基金公司就“誕生”在這樣的背景下。 然而,對商業銀行而言,成立基金公司絕非僅為“輸血救市”的“慈善”之舉,更是其經營模式轉型的迫切需要。 “銀行成立金融公司,嚴格意義上就是混業的摸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曾明確評價。 2005年7月5日,工銀瑞信在北京開業揭牌,3家股東分別為工行、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和中國遠洋運輸(集團)總公司。繼工銀瑞信成立后,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內,交銀、建銀信安兩家以商業銀行為主導的基金管理公司相繼成立。 攪動基金業態 “銀行系”基金公司甫一成立就給整個基金行業帶來了巨大的震動。 首先,“銀行系”掀起了基金行業的“人才潮”。除了由銀行委派總經理,“銀行系”基金公司的很多崗位采用市場化招聘的形式。 “銀行系”憑借自身穩定的股權結構和強大的銷售渠道吸引了眾多業內的精英,一時間,戴勇毅、李旭利等業內重量級人物被網羅到“銀行系”旗下。 “銀行系”基金公司的銷售也讓人印象深刻。銀行的銷售渠道究竟有多么強大,可以從工行看出端倪。 “作為中國最大的銀行,工行擁有近2萬個分支機構,控制著中國銀行(資訊 行情 論壇)業近20%資產。工行零售顧客人數比墨西哥人口還多,企業客戶數目超過香港總人口。”一家海外媒體如此描述中國工商銀行。 2005年7、8月間,工行為主代銷發行了首只“銀行系”基金———工銀瑞信核心價值基金,首發規模43億元。當時市場正處極度低迷,整個基金銷售處于“深寒”狀態中,同期發行的其他基金平均首發規模不過區區幾個億。 交銀隨后以49億元結束首發,壓軸的建信基金以勢如破竹的氣勢再次捍衛了“渠道為王”的說法。 “第一天27億元,四天突破40億元,如果不是有所保留,而是乘勝追擊的話,我相信能突破100億元。”一位建行銷售基金的客戶經理回憶道。 90%以上的散戶認購結果似乎并沒有給基金帶來太多的穩定,“銀行系”基金發行很快就面臨市場選擇帶來的挑戰。2006年第一季度末,基金季報顯示工銀瑞信基金資產流失超過50%。與此同時,建信旗下首只基金———資產流失達43%。另外一位“銀行系”基金———交銀施羅德在2006年一季度中,基金資產流失達到29%,而該基金在去年第四季度,資產已流失49%。這些基金出現大規模贖回自然跟投資者獲利了結有著很大的聯系,但業內分析師認為,上述三家“銀行系”的合資基金公司遭受的沖擊之所以尤為嚴重,與它們去年采取了大膽的籌資和分銷舉措不無關系。 今年以來,隨著市場的好轉,基金銷售再次出現“井噴”。與以往不同的是,此次資產規模急劇膨脹的是投資業績持續優良的公司,易方達、廣發基金的熱銷預示著業績驅動的市場環境正在逐漸形成。 市場化大旗如何扛到底? 事實正在證明,“富家子”盡管生存環境相對寬松,他們同樣要面對市場競爭的考驗。既然是競爭,對基金公司而言,比拼的就是管理者的眼光,比得就是投研團隊的綜合實力。 “目前幾家‘銀行系’基金公司的‘一把手’都有深厚的銀行背景,此前在各自的崗位上都作出過出眾業績,但就對基金行業的認知以及眼光而言,與業內經過激烈競爭“洗禮”留下的高手相比還有差距。”一家“銀行系”高管人員對此并不諱言。 此外,基金公司比拼的就是投研團隊的綜合實力。從目前情況看,“銀行系”基金的業績無可挑剔。 在逐漸完成草創階段的摸索后,“銀行系”基金公司目前面對的問題是現有的投研力量能否支持不斷擴大的資本管理規模。以工銀瑞信為例,在完成第三只基金的發行后,該公司管理規模超過160億元,一舉進入行業前十名。目前,其整個投研團隊剛超過20人,另兩家“銀行系”兄弟的投研隊伍就更加“精練”了。 早在三家“銀行系”公司成立之初,他們均在市場上找來了投資“高手”,無論是工銀瑞信的江暉、交銀的李旭利,還是建信基金的李華,都稱得上基金圈內“東邪西毒”一級的頂尖人物。然而,隨著投資的越來越專業化,單兵作戰的方式正日益受到挑戰。“江暉們固然很強,基金業的大比拼已經變為團隊與團隊之間的較量,好比踢足球,一個舍甫琴科挽救不了烏克蘭”,一位行業權威人士指出。 如果大規模地招聘市場人才,“銀行系”基金公司在用人機制、激勵機制上的短板就顯示出來了。據了解,“銀行系”基金公司的薪酬在整個行業中并不具有特別優勢。 “我們希望薪酬能達到業內的平均水平”,一家“銀行系”高管坦言。該人士介紹,基金業內吸引人才流動的重要因素是“平臺”和薪酬,此前一批進入“銀行系”的人多半找到了令自己滿意的位置,現在“位置”已滿,如果沒有具有競爭力的薪酬待遇,“銀行系”憑什么吸引最優秀的人才呢?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