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基金 > 融資融券業務啟航在即 > 正文
 

融資融券有利基金發揮大資金優勢 放大牛市收益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7月10日 05:37 中國證券報

  本報記者 徐國杰 上海報道

  日前中信證券(資訊 行情 論壇)公告將召開臨時股東大會,審議融資融券業務議案,率先表示將進軍融資融券業務,再次將投資者視線拉向融資融券這一市場熱點。其實,包括基金在內的大機構對于融資并不陌生,利用國債回購融資放大操作是機構的一項日常工作,尤其是新股申購時更是如此。從了解的情況來看,基金對于融資融券的開放持歡迎態度,如
果這一業務未來逐步放開,將使得基金公司等機構更有利于發揮大資金作戰的優勢,在牛市中可以有效放大收益。

  短期審慎推進

  在融資融券有關規定出臺后,基金等機構對此進行了認真的研究。從制度框架上來看,目前主要有證監會已公布的《證券公司融資融券業務試點管理辦法》和《證券公司融資融券業務試點內部控制指引》,《管理辦法》還授權交易所作出進一步的規定,并要求協會制定融資融券的標準合同等。

  從內容上來看,《管理辦法》明確了證券公司業務許可的條件。《管理辦法》明確了最近半年凈資本要達到12億以上的硬指標,目前業內可以達到這一要求的證券公司并不多。尤其是考慮到凈資本的計算規則正在醞釀調整,證券公司的凈資本將面臨進一步的縮水。此外,《管理辦法》還明確采取“審慎監管”的原則,意味著短期內即使滿足《管理辦法》所列要求的證券公司也并不一定可以獲得試點資格。證監會有權“根據試點情況和證券市場發展需要”,再逐步放開。

  基金業人士認為,從制度設計和現有券商資質看,在試點階段,融資融券將會審慎推進,而在試點券商運作一段時間后,估計后續能夠快速跟進。

  標的品種增加活躍度

  融資融券的擔保品主要包括現金、交易所掛牌交易基金和債券、股票等幾類。有業內人士認為,為使融資融券妥善推進,對于擔保品的范圍規定非常重要,尤其是對于股票擔保品的市值等應有嚴格規定,標的證券應該基本面好、流通性好、股價較難操縱。而這類股票顯然與基金股票池中的股票有很大的重合,基金公司在擔保品儲備上有著天然的優勢。

  同時,對于利用融資進行放大操作,基金也具有一定的經驗,在風險控制流程上經歷過相應的考驗。融資融券業務未來逐步放開,將使得基金公司等機構更有利于發揮大資金作戰的優勢,在牛市中可以有效放大收益,尤其是在新股申購、增發等領域更便于進行無風險套利。

  當然對于原先利用國債回購進行的融資、抵押股票再進行投資,顯然需要基金公司更嚴格的風險控制程序。

  對此基金公司也有充分認識,大多表示將在具體細則出臺后,進行認真研究,確定投資程序。而對于融券,基金公司事實上可以被認為是天然的債券提供方,只是目前規定只明確了證券公司業務許可的條件。而且對于融券,基金顯然沒有像融資那樣強的動力。

  從目前情況看,試點初期,可能以上證50、深證100成份股及掛牌基金作為融資品種,試點階段可進行融資融券的標的證券市場活躍度有望明顯增加。預計隨著融資融券的進程,已完成股改的大盤藍籌股存在一定的投資機會。

  細節有待明確

  值得關注的是,管理辦法并沒有明確我國的融資融券制度究竟采取何種模式,管理辦法只規定了券商向其客戶進行融資融券的環節。券商對客戶提供融資融券的資金和證券從何而來,目前還沒有明確規定,這也就意味著在試點階段,券商應該是用自有資金和自營證券來進行融資融券。但這其中就隱含了一個問題,券商用自營證券向客戶融券的動機何在?

  有基金業內人士分析,在國外的信用交易中,借出證券的機構其動機往往是通過借出證券獲得保證金來實現其放大操作,獲得更多盈利。但目前如果券商只是用自營的證券來提供融券,其風險只能自己承擔,不能通過轉融通轉嫁出去。客戶融券所交的保證金存放于其信用賬戶中,證券公司恐怕無法有效利用這部分資金。因此,有分析認為,在現階段,對于理性的券商,只有在客戶看空、券商看多的情況下,券商才可能有較大的動力去提供融券業務。

  另外,目前對于證券公司今后是否可以進行轉融通,向誰轉融通也沒有明確規定。在這種背景下,基金目前對此問題將加強研究,但實際參與動作仍會相當謹慎。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相關網頁共約11,800,000篇。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