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基金 > 正文
 

高薪酬未必高績效 基金公司玩MBO恐激勵過度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6月30日 09:03 中國經濟時報

  張煒

  近期基金公司股權激勵再度升溫,有基金公司打算學上市公司搞MBO。據悉,已有基金公司醞釀MBO方案,并成立了由管理層控股、專門用于收購基金公司股權的殼公司。

  據悉,基金公司股權激勵已受到管理層關注。證監會基金部近日召集華夏、嘉實、長
盛等13家基金公司老總閉門開會,探討基金公司股權激勵辦法。證監會最終定調,基金公司管理層持股上限不得超過20%。在此前提下,由各基金公司協同公司股東擬定股權激勵方案,方案獲得原股東同意后,報證監會審核。既然管理層已有意向,基金公司高管自然不會放棄機會。對那些本已年管理費上億的基金公司來說,高管搞MBO似乎只差“臨門一腳”,距“萬貫財產”僅一步之遙。有基金業內人士振振有詞地說,《基金法》已準許民營企業投資基金公司,MBO也就不存在法律障礙。而且,MBO可以留住核心人才,改變基金公司人員流動過度的現象。更有甚者,有人稱,當年“基金黑幕”的出現就因為薪酬激勵不到位。

  事實上,任何企業都不可能在高“薪”之后不知愁,而且不能單純以高“薪”作為人力資源管理的基礎,基金公司同樣如此。臺灣莊周公司人力資源專家周鵬邦曾給筆者說過一個案例:在一個炎熱的下午,老板給員工每人買1支

冰淇淋,大家的工作效率提高了。第二天下午,老板給每個人買2支冰淇淋,員工的工作效率會隨之倍增嗎?答案很簡單,冰淇淋是一種滿意因素,對工作效率的積極影響是一次性的。他認為,薪酬也是一樣。如果沒有合理的薪酬,人人都會不滿意。但如果企業薪酬達到市場水平,對員工保留產生的作用只是一次性影響。就拿國內軟件行業來說,高薪酬仍難以完全擺脫高離職率的困擾。有的軟件企業賠本經營照付高薪酬,一個隱性原因是拿高薪酬的員工未必創造出高績效。股權激勵實際就是薪酬的一種,如果基金公司片面強調股權激勵與高薪酬,很可能像軟件行業一樣繼續為人才流動過于頻繁而煩惱。

  有市場人士認為,國內基金的運作水平與服務質量有待提高,但部分基金公司高管的年薪已達三四百萬元,個別甚至達到千萬元,其薪酬水平已與國際接軌。個別基金公司的問題不是激勵不足,而是激勵過度。倘若不是因為牛市到來,基金至今還在挨投資者的罵,被貼上“老虎機”的標簽。牛市帶來了投資者購買基金的活躍,也使基金公司高管與基金經理的“荷包”越來越鼓。如果仍不知足的話,只能使投資者懷疑他們的初衷。難道不斷填飽基金公司高管的物質欲就能帶來高回報嗎?發生在鵬華基金公司的員瑞恒事件帶來過教訓。

  要知道基金公司仍處在壟斷行業,一些老牌基金公司借旗下

封閉式基金帶來的更是壟斷利潤。如今處于牛市大環境,很少有聲音再提如何打破基金管理費的“大鍋飯”。統一標準計提管理費是基金公司吃“大鍋飯”,讓基金管理人捧上了“鐵飯碗”。即便股市由牛轉熊,手捧“鐵飯碗”的基金經理也享有一份不錯的“金飯碗”薪資。就連券商從業人員也對基金從業人員的薪酬存有“忌妒”。去年股市低迷時,有部分券商從業人員抱怨,他們的職業素養不比基金公司的低,為什么和基金公司人員收入有“天壤之別”。

  由MBO而起的爭議已不算少,因其往往缺乏透明與規范的操作,基金公司若玩MBO更關系到廣大投資者的利益。面對基金公司MBO“胎動”,管理層務必從投資者利益出發多加考慮。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相關網頁共約11,800,000篇。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