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基金 > 正文
 

外資基金兩極分化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5月22日 20:51 周末畫報財富版

  外資基金管理企業進入內地基金市場僅僅幾年就遭遇了冰火兩重天的景況。

  2005年股票市場的低迷、對中國內地投資領域的水土不服讓部分合資基金遭遇了虧損,并進入盈利“嚴冬”期。

  - 采訪:特約撰稿人 陳澍

  中國的基金市場有著上億的潛在客戶,而這正吸引著荷蘭國際集團(ING)、法國興業銀行(Societe Generale)和德國安聯(Allianz AG)在內的一些頂級資產管理公司。自從2004年底外資在基金公司中的持股比例被放寬至49%后,德意志資產管理公司、瑞銀集團、施羅德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等一批縱橫國際資本市場多年、赫赫有名的金融巨頭紛紛進入中國內地,掀起了新一波基金合資浪潮。而歐洲最大銀行匯豐控股持股49%的合資基金公司——匯豐晉信也已于本月成立。

  但當前中國市場競爭激烈、成熟度不夠且投資選擇有限,外資基金公司離盈利尚有時日。一些從前對盈利充滿憧憬的外國基金管理公司從2005年開始甚至已經對當時決定在中國擴展業務感到后悔。

  遭遇虧損

  2004年,湘財荷銀作為第一家合資基金公司出現,緊接著招商、海富通、國聯安、華寶興業等合資基金公司如雨后春筍涌現。到目前為止,不到兩年的時間,合資基金管理公司已經有18家。而合資基金也憑借外方支持,體現了在投資理念、風險控制、人才儲備上的優勢,同時證監會對合資基金的支持態度也非常明顯。

  因此,2004年合資基金的表現讓人刮目相看,海富通基金、國聯安基金規模增長都超過了400%,在管理總規模上合資基金迅速向運作多年的老基金公司靠攏。

  同時眾多外資機構非常看好中國基金市場未來的發展潛力,急于分一杯羹,根據《外資參股基金管理公司設立規則》有關規定,在2005年,外資在合資基金中的持股比例可達到49%,2006年時可提高至51%。在參股比例限制大大放寬后,基金合資第三波已成為必然。

  但是,好景不長。在過去的一年多投資周期里,由于中國股票市場持續低迷,許多中國境內的基金管理公司已被迫放棄它們的財務目標,并取消推出基金的計劃。這進而引起了對中國境內基金管理企業估價的疑問。盡管,這些抱有悲觀態度的基金管理企業名下管理著超過400億美元資產。

  業內資深人士指出,最近募集了上百萬元人民幣的某些合資基金,過不了幾個月就會面臨贖回壓力。因為很多投資者其實并不了解自己購買的產品,他們多數是在朋友或者銀行的推銷下購買的。美國保德信金融的合資基金公司光大保德信就是這樣的例子,雖然其首只偏股型基金募集到了24億元。但公開資料顯示,2005年該基金的凈值損失了12%,而同期的上證綜指則只跌了8%。如此投資管理成績明顯沒有市場競爭力。更有甚者,有8家中外合資公司迄今還沒有推出產品,其中包括匯豐銀行在中國的合資公司。

  部分外資金融企業似乎已經做好了遭受盈利“嚴冬”的準備。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駐香港主管金融業務的合伙人Bonn Liu表示:“那些抱著想要迅速盈利念頭進入這個市場的人,都太不實際了。” 匯豐投資(HSBC Investments)亞太區首席執行官Blair Pickerell也表示:“我們致力于長期發展,這不是一個能立竿見影的領域。”

  聯姻煩惱

  盡管去年下半年投資人對市場感到失望。但該行業的資產仍增長了一倍。因而決定頂住“嚴冬”繼續堅持的基金管理公司也不在少數。瑞士銀行、德意志銀行和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等一些世界最大金融集團不但沒有絲毫退意反而正加大投資力度。中國高達3萬億元沒有尋找到有效投資途徑的存款保證了巨大的市場空間。預計中國仍然是那些尋求在亞洲擴展業務的國際集團的首選。

  合資基金公司面對其中一個致命難題是如何尋找到合適的合作伙伴。主管金融集團富通投資戰略發展的斯圖爾特·埃德加的抱怨代表了許多外資基金公司的心聲:“適宜的合資伙伴非常稀缺。如果我現在進入這個市場,甚至不會考慮設立一家全新企業。”

  但業內專家認為,市場新加入者將不得不按不同的規矩辦事,近期新進入的基金外資公司則仍被迫參股當地現有企業。和什么內地金融機構聯姻,以什么方式合作就至關重要。

  2005年,瑞士銀行和德意志銀行兩家大型外國公司通過收購現有企業股權,加入了市場競爭。兩家公司都選擇了收購的方式.但它們的目標和投資策略幾乎完全不同。

  瑞士銀行取得了Dragon Asset Management的49%的股份。達到了持股上限,后者是一家小型企業,據說目前處于虧損。

  與之不同的是,德意志銀行收購了內地最大基金管理公司之一嘉實基金管理公司19.5%的股份。據悉該公司去年零售業務取得了3000萬美元的管理費收入。

  專業研究公司Z-Ben Advisors負責人彼得認為,想進入中國市場的外國基金管理公司將沿襲這兩個模式中的一個。“瑞士銀行面臨著經營風險,但它對該企業有很大的控制權。”他說,“德意志銀行在采用一種風險較低的策略,因為它選擇了一個更具實力的合作伙伴,但它對企業的控制能力可能有限。”

  瑞銀環球資產管理公司亞太業務負責人顧文卓表示,這種策略能避免瑞士銀行品牌受損。因為他們的公司能引導合資企業避開商業風險。

  他也指出大股東數量不多的好處。“未來5年,中國投資市場將變得面目全非。”他說,“我們不想合資企業的董事會因股東太多而陷入無休止的討論中。”

  格局重整

  盡管合資基金公司還處于摸索前行的階段,但市場份額增長最顯著的合資基金群體已經帶來基金格局的變化。

  2004年,海富通基金、國聯安基金管理規模增長都超過了400%。在管理總規模上合資基金群體也迅速向運作多年的老基金公司靠攏,海富通、招商等基金公司已進入市場總份額的前10名。不過,從股權轉讓的價格方面,基金公司的轉讓價格卻出現了越來越低的趨勢。隨著證券市場行情慘淡,基金公司的股權價值也在不斷縮水,近兩年部分老基金公司股東將股權逢高套現,不可不說是一個明智之舉。正是這種貶值,提供了外資進入的最好時機。

  隨著合資基金公司的涌現、老基金公司股權的不斷洗盤、實力強大的商業銀行設立基金公司、國內基金業在2005年或者未來幾年內形成中資基金公司、合資基金公司以及商業銀行設立基金公司三雄逐鹿的局面。

  一位基金公司的管理人士表示,大陸基金業很可能重復臺灣基金業的故事——1983年,臺灣投資基金業在經歷了大規模的組建合資基金之后,基金市場最終為外資公司所壟斷。香港基金市場被國外資產管理公司把持的現象更加明顯,在資產管理領域,幾乎都是海外巨頭的天下。

  “本土基金公司也有自身的特色,畢竟在A股市場浸淫多年,對市場有獨特的看法。”最后,該人士憂心忡忡地表示,“基金業應該是多元化的,一味地追求合資,不見得是好事。”

  著眼未來

  綜觀我國內地引入外資基金管理公司的歷程都可以用——著眼未來來形容。內地政府開發龐大的基金市場為的無非是讓仍處于稚嫩的內地基金市場打一針促進劑。而外資基金公司頂住虧損壓力為的是未來可以在這個潛力無窮的市場占領先機。事實上,市場是否真的往這個方向走呢?

  2002年12月27日,內地首家中外合資基金管理公司——招商基金管理公司成立;2003年4月28日,招商安泰系列基金成立。這一切,標志著中國基金業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全新的對外開放階段。以此為標準,合資基金管理公司的真正發展主要是在

開放式基金方面。

  與2004年相比,合資基金管理公司的數量增加了7家,管理的基金數量增加了35只,管理的基金資產規模增加了478.44億元。其中,管理的基金數量、管理的基金資產總值在開放式基金市場中的占比分別比2004年增加了12.22個百分點和3.02個百分點。后者的增幅較小,表明了“合資基金”這四個字的品牌效應正在逐漸減弱。

  如果扣除具有合資背景的銀行系基金在發行過程中摻入的水分,合資基金公司管理的資產總規模占市場的比重其實已經比2004年度有所下降。因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合資基金管理公司雖然在中國基金市場上已經占有了舉足輕重的地位,外延還在擴展,但內涵已經開始收縮。

  不過,從新進的合資基金公司來看,外資股東背景越來越強大。例如, 去年歲末剛成立的交銀施羅德基金公司,其外資股東施羅德集團是專業的資產管理集團,擁有超過200年的投資經驗。截至2005年3月底,旗下管理資金高達2050億美元,為英國前100大之上市公司,是全球

養老金和共同基金市場的引領者,為全球創立最早、規模最大、投資地域最廣的專業投資集團之一。

  對此,一位合資基金公司的中方人士指出,合資有利于直接借鑒國外的成熟經驗并運用于中國市場,而外方股東的強大的投資技術支持使我們保持著國際化的投資理念。而且,外方對紀律性的強調也有助于公司建立良好的制度保障。他認為,外來的和尚好念經,同樣的規章制度由外方執行起來可能會有截然不同的效果。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