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基金 > 正文
 

尋找市場折價率 選擇封閉式基金盈利能力至上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5月08日 08:28 全景網絡-證券時報

  購買封閉式基金不要單獨從折價率高低、規模大小或者剩余存續期長短來判斷

  聯合證券 冶小梅

  在封閉式基金醞釀轉為開放式基金的過程中,投資者在獲利預期下會買入封閉式基金,封閉式基金的價格會不斷上升,其理論上限就是基金的單位凈值。到封閉式正式轉為開放
式后,基金的價格與其單位凈值已非常接近,套利空間會變小,不可能出現大規模的贖回。所以無論封閉式基金“平穩轉型”到什么類型,目前投資封閉式基金的投資者肯定能獲益。

  推動折價率變動的原因

  折價是國內外封閉式基金市場的普遍現象,封閉式基金出現折價是市場的供需方對其價值的認知決定的,而國內如此高的折價包含部分歷史原因,例如封閉式基金早期的邊緣化行為導致投資者對其盡職盡責大打折扣,盡管現在對基金運作的監管比較到位,但投資者的這種心理折扣很難短期擺脫。另外國內投資者向來缺少安全感,對未來才能兌現的遠期收益就會給出較低的“市盈率”。

  但是從目前投資者投資封閉式基金的意圖來看,有像保險公司這樣注重基金本身盈利能力的長期投資者,也有沖著折價去的套利者。所以可能影響基金折價率的因素就包括基金的盈利能力、基金的份額、基金的剩余存續期,有研究表明,剩余存續期和基金份額與折價率相關性最強,而反映基金盈利能力的近6個月累計單位凈值增長率卻排后。這主要是因為保險公司大多是在封閉式基金IPO時介入的,而后來參與市場買賣從而決定折價率走向的多為想賺取折價的套利者。

  尋找市場折價率

  國內封閉式基金的折價率與剩余存續期及基金份額基本成負相關,剩余存續期越短折價率越低,基金份額越小折價率也愈低。而折價率與盈利能力指標沒有呈現明顯相關性。前階段投資者選擇封閉式基金的標準權重主要放在剩余存續期和基金份額上。但這種擇基偏好是投資者在預期會出現提前封轉開等情形下的行為,當政府給出確定方案“自然到期,平穩轉型”后,我們推測盈利能力指標會在投資者擇基標準中逐漸提高權重。因為對于一只封閉式基金來說基金份額和剩余存續期都是已知且確定的,而未知的就是盈利能力,只有盈利能力直接影響到基金的內在價值的上限。所以在由已知的兩個指標確定一個理論折價率后,我們按照基金的盈利能力來做最終選擇。

  我們將折價率作為因變量,剩余存續期和基金份額作為自變量,建立一個多元線性回歸模型,來預測每支基金的相對合理折價率,結果顯示:54只封閉式基金中依然有29只基金折價率低于模型預測值,就是說有435億份即61%規模的封閉式基金仍然背負超高折價率。

  封閉式基金的合理價格

  模型計算出來的折價率只是按照當前國內封閉式基金參與者的邏輯得出的市場預期折價率。而在有效市場中,封閉式基金的市場價格是由基金未來盈利預期和剩余存續期限共同決定的。美國封閉式基金市場截至今年4月26日的平均折價率只有-5.21%,其中盈利能力出眾的基金出現高溢價交易,例如Corner stone Advisors Inc旗下投資于全球

股票市場的CRF.US封閉式基金,凈值為10.71美元,而交易價格為15.84美元,溢價高達47.9%,該基金近一年收益率為43.40%,另外它有超過8%的倉位配置在石油天然氣行業上。而最高折價的是CEF advisers Inc旗下的FXX.US基金,該基金近一年的收益僅為2.74%,遠遠落后于標普,而且歷史業績不理想。可見成熟基金市場投資者投資封閉式基金是基于封閉式基金的盈利能力和對基金組合的未來表現的良好預期。

  國內基金市場肯定會向國際的成熟投資理念靠攏,所以建議投資者購買封閉式基金不要單獨從折價率高低或者規模大小或者剩余存續期長短來判斷,而是要以基金自身的盈利能力為前提,然后綜合以上因素來抉擇:諸如基金金盛(資訊 行情 論壇)、基金鴻飛(資訊 行情 論壇)、基金漢博(資訊 行情 論壇)、基金漢鼎(資訊 行情 論壇)、基金融鑫(資訊 行情 論壇)、基金金鼎(資訊 行情 論壇)等盈利能力較強、存續期較短、規模小、折價率本身就有回歸動力的基金可優先考慮。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相關網頁共約513,000篇。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