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業市場化改革對金融業的鯰魚效應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27日 21:17 21世紀贏基金 | |||||||||
國內基金業的市場化改革具有“溢出效應”并對金融業產生了“鯰魚效應”。 基金業的市場化改革,對資本市場整體改革的深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基金業的迅速擴大,不僅推動了藍籌股、績優股概念的形成,使得中國資本市場逐步告別無股不“莊”的時代,同時,基金業的發展也豐富了市場對多層次投資標的需求,使得發行體制的改革被提到議事日程上來,并進一步促進“詢價制”等制度的建設成為可能。事實上,最近以來,在幾
基金業的市場化改革,推動了股票市場、債券市場和貨幣市場的平衡發展。近年來,在持續低迷的股票市場環境中,基金將投資領域擴展到貨幣市場,自2003年推出貨幣市場基金以來,貨幣市場基金的規模迅速增加到2000億左右,在為機構與個人投資者的流動性管理需求提供服務的同時,也為活躍貨幣市場交易,推動貨幣市場理性投資理念的形成和健康發展做出了貢獻。最近,一些基金公司開始探索投資于債券市場、特別是中短債市場的基金,在未來的幾年里,基金也將會成為債券市場上的主要投資力量。 基金業的市場化改革,推動了銀行體系的改革。2001年起,商業銀行成為開放式基金的主要銷售渠道,對基金等理財產品的銷售使得銀行不得不改變傳統的坐北向南的經營模式,逐步走向了主動營銷。2005年起,作為加快間接融資向直接融資轉型的重要舉措,商業銀行獲準設立基金公司,這標志著基金業成為推動我國金融產業調整和重構的有生力量。 基金業的市場化改革,推動了對外開放。從2002年開始的市場化進程,有效地推動了行業的增長,提升了本土機構的競爭力,使得它們在面對2002年-2003年出現的合資公司和2003年-2004年進入我國市場QFII的競爭時,表現出較強的競爭力,也使得本土機構和外資機構良性互動,推動了行業水平的進一步提高。今天的中國基金業,20家中外合資公司和32家內資公司形成了較好的平衡,與32家QFII機構共同構成了中國資本市場的機構投資力量。 總結和回顧中國基金業在過去幾年的市場化進程,可以清楚地看到,金融產業市場化進程與政府職能的定位和轉型直接相關。在金融市場發展的初級階段,政府或監管部門應主動推動市場化進程。同時金融產業的市場化改革,應遵循漸進式的改革路徑,政府有責任也應該把握市場化的節奏和進程;改革應該整體推進。例如,在證券市場上,不僅買方(基金業)應該進行市場化改革,賣方(證券業)和股票發行方式的改革也應該遵循同樣的原則。基金業的市場化改革過程和其中揭示出來的內在規律,對其他金融產業的改革有借鑒的作用。 中國基金業2000年-2005年的發展實踐是對金融產業市場化的有益探索,從2000年到2005年,中國基金業在市場化方面作了一些積極的嘗試。 2000年的“基金黑幕”事件使得基金行業遭受了全面挫折,其時,市場的投資氛圍也處于“無股不莊”、人人爭相“與莊共舞”的狀態中。 2001年,第一只開放式基金推出,揭開了中國基金業市場化改革的帷幕。2002年,中國證監會主導的市場化改革正式啟動,監管部門簡化審批、引入專家評審制度,使基金產品的審批過程漸趨制度化、透明化、專業化和規范化。2003年以后,有關審核制度進一步松動,政府進一步放權,逐步探索與國際通行的“注冊制”接軌,走上了一條漸進式市場化改革的道路。 這一改革取得的客觀效果是令人矚目的。從2000年到2005年,在股票指數下跌近50%的不利市場環境下,中國基金業的規模實現了從560億到5000億的增長,開放式基金取代封閉式基金成為市場的主流,債券、指數、傘形、保本、貨幣、可轉債、LOF、ETF等國際市場標準的基金品種相繼出現。無論從基金公司、銷售渠道、托管機構等各個方面來說,市場都進入了一個相對有效競爭的局面。在短短的四、五年內,基金業在非常不利的市場環境中迅速崛起,在市場中的比重從不到5%上升到25%。而美國基金業在市場中實現同樣的相對比重則花了25年的時間,臺灣基金業也經過了20多年的發展,但其本土機構投資者占市場的比重仍然微不足道。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